助新鮮人探索職涯 產學合作成趨勢/教室外的企業實習 職場搶先看、能力先修


文/林郁宸

 

台灣職場上,年輕人常被冠上負面代名詞,實習便是證明自我能力、提升自信的方式」,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鄭宗記表示,實習時會接觸不同的人們,不僅可以成為往後人脈的累積,也可以理解合作時應注意的溝通技巧,「尤其是對妥善安排工作先後順序、提升效率,會有所掌握,畢業後能更快適應職場。」以政大商學院為例,即便未將實習設為必修學分,仍有近六成的學生都曾參與實習。顯見大學生藉企業實習提早在職場卡位已成趨勢。

 

提早了解產業生態 彌補不足職能

 

為提升職場力,政大商學院更舉辦「職涯探索月」,實際請各企業來校與學生近距離接觸,系列活動如:企業講座、企業咖啡廳、企業履歷健檢、產業論壇及企業參訪等,不只可幫助學生理解產業面的人才需求,「甚至有學生在活動中因表現優異,特例獲得進企業實習的機會。」鄭宗記分享。

 

實地走訪職涯探索月的企業講座,眾多大企業如國泰金控、滙豐銀行、和台積電都前來共襄盛舉。現就讀政大國貿系大三的許宸維分享,「企業講座可讓我們透過企業的角度,理解產業面對於徵才的需求有哪些,可趁畢業前加強專業能力。」

 

許多業界代表都在講座中提及企業招募實習生的好處在於「發掘潛才」。其中,一名來自國內知名半導體產業龍頭的主管也補充說明,「其實很難只透過一次面試,便判斷出這個人是否符合公司文化和需求,而實習制度的重要性便在於此。」為找尋與公司文化和需求更契合的人才,招募實習生是再適合不過的選項。

 

「除了事先理解職場生態,也可明白學以致用的重要性」,臺北科技大學機電學院院長張合解釋,許多學生還不懂得如何將所學實際應用在工作中,而在實習遇到的問題,正好可以刺激學生發現「尚欠缺的職場能力」,回校後就懂得精準選擇可培養職能的課程,搶在步入社會前補足能力弱項。基於上述優點,為學生創造產學多元合作的實習機會,在大專校院與企業間已漸漸不是新鮮事,而是雙方樂見其成的育才雙贏模式。

 

以北科大機電學院中人數最多的機械工程系來說,每學期平均有80 家左右的企業會釋出實習缺額,而每年有約150 名的學生會至業界實習兩個月之久。北科大自103 學年度起正式將校外實習由選修列為必修課,談及該如何讓學生理解實習的必要性,機械工程系的助教劉怡廷笑著比喻,「實習就像找男女朋友一樣,當然要從基本興趣、個性開始理解,實習過程中,學生也正在與企業互相磨合。」

 

跳脫同溫層 有效縮短尋職周期

 

明志科技大學也規定大三學生皆必須參與校外實習。明志科大副教務長張嘉德說:「實習可以培養恆毅力與獨立自主的能力」,預先體驗職場,能讓學生對於產業趨勢、脈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海外實習,不僅可以讓學生的英文能力提升,還可以體驗不同風俗民情,學會接納及尊重不同文化。」

 

「實習確實能縮短畢業後的待業周期」,致理科技大學職涯發展暨校友服務處的職發長蔡淵輝分享校內調查,和沒有參與過實習的同學相比,曾赴校外或海外實習的學生都能在畢業後三個月內找到理想工作,「若實習時發覺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還有轉換跑道的機會,能確實地節省學生們往後求職的機會成本。」

 

「職場上有部分能力是課堂上無法獲得的,如溝通敘事力」,蔡淵輝解釋,平時老師再怎麼耳提面命,也比不上親身的實務經驗。致理科大實習就業輔導中心主任李淑媛進一步補充,單以學歷來說,致理學生的實力的確較不容易被看見,但經過實習表現,「許多大企業反而主動接洽,請我們推薦優秀的學生給他們。」

 

雖說實習會是企業最能容忍個人犯錯的階段,但仍應拿出職場該有的態度應對,蔡淵輝特別提醒,除基本的禮貌、應對進退外,也應留意需隨時回報工作狀況,這些職場技巧在往後工作中不再只是基本,而是必備。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