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核心策略在於「培育國民全球化能力」


 

       520就職大典喜氣洋洋舉行,然而落幕後,面對的卻是一個百廢待舉,卻又債台高築的政權。獻策者多如過江之鯽,如何以慧眼辨識策略高低、輕重、緩急、先後,並找出核心策略已是當務之急。

緬懷李國鼎的「資訊策進政策」

       緬懷先賢李國鼎,在卸下部長一職之後,以政務委員身分提出「資訊策進政策」,此政策包括每年籌劃資訊展、擘畫興建新竹科學園區、招募海外學人、廣邀外商來台投資,耕耘資訊領域近20年,台灣IT產業終能締造江山、人才輩出。以一策略帶動十策略,以一隅之新竹科學園區而能嵌入全球IT產業鏈,以一代之功而可以造福三代,讓台灣叢爾小島超越兩岸格局,進而與世界一爭雄長;此即核心策略之典範。然而什麼是當前新政府之核心策略

       由520總統就職演說「人民奮起,台灣新生」來看,全文涵蓋領域甚廣,涉獵兩岸、教育、經濟、國際…等,若要從中選出一核心任務,則我們認為是「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回顧原文第二條:「未來新政府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帶領台灣勇敢地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巨變之中,新興國家迅速崛起,我們必須快速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挽回過去流失的機會。當前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將是我們振興經濟必須克服的困難。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的戰略正確、決心堅定,我們一定能達成我們的預定目標。」

為什麼馬團隊認為「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為未來新政府「最緊迫的任務」?依其演說內容,試分析如下:

 

一、台灣的優勢在於「全球化競爭力」

       冷戰時代,台灣對自由世界最大的價值是安全性的,主要基於地理位置正好嵌住亞太列島圍堵共產世界的安全鏈上。後冷戰時代,台灣的國際地位是經濟性的,主因是台灣的科技產業能嵌住全球IT產業分工的加值鏈。在西元2000年以前,此一產業鏈的生產基地不需外移,即能維持價格優勢,但在2000年之後,所有的國際大品牌下單時,大多以大陸代工的成本為計價基礎,因此台商不得不把全球IT產業供應鏈延伸至到中國大陸,以維持競爭力,這也間接地把大陸沿海地區嵌在全球IT與通訊產業的加值鏈上。但是仍有許多周邊零組件、核心研發設計等更高附加價值的生產留在台灣。如果台灣的全球化競爭力不足,供應鏈斷了或無法繼續升級,台灣就喪失了被大陸利用的價值,也不具備兩岸談判的優勢,所以台灣必須持續提升全球化競爭力,才能維持兩岸雙贏合作的地位。我們認為,持續提升台灣全球化競爭力的基礎在於培育台灣國民的全球化能力,而培育國民全球化能力的關鍵則在改善國民的外語能力。

 

二、產業要升級關鍵在改善外語能力

       大陸的經濟策略基本上仍跳不出趙紫陽時代的「沿海大循環戰略」,只是產業結構由傳統產業升級為高新科技產業,核心地區由東莞、深圳往蘇州、崑山或向北部及中西部地區移動,其構成的產業聚落,目前仍以台商為主,但大陸本土的IT及通訊產業大廠已經崛起,除非能將產業鏈繼續推移到其他產業,例如軟體產業或服務業外包產業,否則台商的優勢已逐漸消失。但不論軟體產業還是服務外包產業,要求英語能力都較其他產業更高,幾乎等同母語;而另一方面,原有的硬體產業要繼續升級就必須走向品牌經濟與文化創意,此一加值鏈升級要求的研發創新能力、跨文化能力更需要流利的雙語文能力。事實上,台灣基層勞力的英語能力固然無法提升,但是更重要的是,台灣菁英人才的外語能力不夠卓越,是今日台灣無法持續提升全球化競爭力的瓶頸。馬總統的英語能力是中華民國行憲後歷任總統中最好的,是眾所皆知之事,但島內人民英語素質的強化尤其重要。因此,我們建議公部門可以從三方面進行:1.藉由人事行政局規劃,協助各機關制定涉外部門公務員職位英語標準及訓練計劃;2.經由教育部規劃,協助中學生與大學生改善校園英語能力,並銜接深造教育的學術英語或與幫助就業的職場英語學程;3.經由職訓局協助,改善民間企業的一般員工與菁英人才外語能力等等措施。國家的語言政策,是一種長期且急迫的挑戰,新政府尤其需要完整的國家語言戰略佈局。本刊搜集了美、歐、亞洲各國最新語言戰略案例,供新政府借鑑。

 

三、投資「培育國民全球化能力」

       未來8年,政府與民間合計將投資四兆元左右,而每年軍火預算動輒數千億元,即使能成功,未必能持續維持兩岸的經濟與軍事均勢,與其確保台灣產業領先的全球化競爭力,還不如分配一部分資源投資在國民的全球化能力及外語能力教育上。我們不妨參考與台灣長期互競的經濟馬拉松對手:韓國,其新政府單單針對中學英語授課一項,未來五年就計畫要投入1,350億台幣,而估算所有韓國家庭每年投入課外英語補習費多達台幣3,360億,此數字更是驚人。如果馬政府對此有完整的發展策略與配套措施,無形中將節省中下階級家庭的英語補習教育支出,而間接地提高其可支配所得,減少M型化的貧富差距,進而產生社會均富效益。

       假設台灣8年後成功地培育出5%(約110萬)的國民具備中級外語能力,0.1%(約2.2萬)菁英國民具備精英外語能力,依大數法則或可篩選出千百個類似施振榮、李安、林懷民這樣的全球化菁英人才,領導台灣產業更上層樓,而嵌入全球品牌、通路及文化創意產業等更高的加值鏈,也自然能為大陸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大陸才能成為台灣的腹地,不但兩岸的地位而得以維持均勢。也因為台灣產業可持續維持全球化競爭力,才可能長期解決政府財政問題,以往美國政府在克林頓總統任內(1993年)實施新經濟政策結果,網路經濟興起8年後,政府居然還清高築的債台,產生大量歲計剩餘即為一例。亞洲如新加坡、香港政府由於2000年起,開始持續地提升全球化競爭力,財政上不但清償債務,還能退稅於民,是更好的借鑑。

综上所述,此一策略具有類似李國鼎先生的資訊策進策略的多種關聯效果,間接地強化了兩岸策略,改善國民均富差距,及提高政府財政入。

 

核心策略為「培育國民全球化能力」

       外語能力不完全代表「全球化競爭力」,但「全球化競爭力」不能沒有外語能力,「全球化競爭力」基本上由「專業能力」與「外語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可以合稱為「國際專業能力」,沒有外語能力就沒有國際專業能力。以台灣今日的產業人才在「專業能力」上大都足以勝任,關鍵在「外語能力」上,只要能提升「外語能力」,且與「專業能力」結合就等於具備初步的「全球化能力」。

       再以60年代新加坡為例,其人口與面積約當台灣一個中等縣市,國防上欠缺國土縱深及武力,其安全地位遠不如台灣,經濟資源依賴周圍國家,鄰國不必出兵,單單切斷水源就可亡國。李光耀當時採取的核心策略即為培育新加坡菁英國民的全球化能力,斷然地要求南洋大學採用全英語授課,不惜以關校為手段另設新加坡大學。時至今日,以其全球化策略之成功,儼然已成為東協國家抗衡北美、歐盟區域經濟的領頭羊。

       外語能力的投資與IT產業類似,新加坡累積40餘年的力量,才有今日可持續供應城市全球化所需的菁英外語人才的能力,再持續20年的「華人華語」政策才能勉強供應產業所需的中等華語人才。台灣應抱著十年樹木的精神,由國中開始栽培,十年後的大學畢業生或可篩選出大數量、高質量的第一屆菁英外語人才。借用政大陳超明教授2007年所做一項研究的結論:「菁英外語人才愈多,將來成為下一波國際企業主管人才的機會就愈高,擔任台灣提升國際競爭力重任的生力軍有就愈多。」

       值政府新團隊上馬,我們試由總統就職演說中的關鍵字「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申論新政府應採的核心策略:「培育國民的全球化能力」,適與本會之宗旨不謀而合。謹於此野人獻曝,期望能成為愛台的另一項重要建設。

 

甯耀南

現職:   ETS台灣區代表副總經理兼研究室主任

               社會大學、全球華商學院及文山社區大學講師

學歷:   大同工學院機械系、東吳大學經研所

 

陳甫彥

現職:   易遊網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意藍科計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龍捲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經歷: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前任理事長

               中美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

               總統府參事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