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英語教學對語言教學的影響


 

       目前台灣愈來愈多的大專院校鼓勵開設全英語授課的課程,許多高等教育機構也逐漸廣泛採用英文原文書做為課堂教科書,這些措施固然是為了藉此提高學生英語專業能力,但也使得學生在學習上一方面感到壓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他們的焦慮。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消弭學習障礙、結合學生的英文能力及其專業知識,各大專院校在近十年裡已陸續實施專業英語課程,以期提高學生在國際上的專業競爭能力。再者,雖然英文能力在日常生活對話及社交場合是重要的,學生也需要特殊的語言工具以達到日後工作上的要求、做研究計畫,或出版研究成果。所以為了迎合學生未來在職場或進修學業的需求,專業英語文課程有極大的需求空間。

       以成大為例,全校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學生主修電機、資工、純科學及設計,這代表傳統的英文訓練已不足以應付學生們未來職場上專業英文的需求。有鑑於此,成大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課程囊括學術英文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前職場英文,將職場英文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縮小範疇至前職場英文(pre-service EOP),主要以區別一般專為在職人士開設的職場英文課程。成大的前職場英文課程設計重點為針對學生進入職場前的需求。前職場英文課程是依據特定職業設計而成,因為專業人士,如工程師、醫師和機師等,都需要個別的英語文訓練來學習專業字彙及自我表達,以達成工作上之要求。而學術英文則是以滿足學生在以英文授課為主的課堂上之溝通需求為前提而設計的課程。目前國內許多校園中的專業英語課程皆以此項目的作為課程設計目標。

 

ESPELT之影響

       以下主要探討ESP需求對當前英語教學的影響,主要分成四大方面說明,分別為教師角色(Teacher’s role)、學生角色(Student’s role)、教材(Textbook)及課堂活動(Classroom tasks)。

 

教師角色

       多年來,台灣的傳統教學或一般英語教學設計皆以教師或教材為中心,要求學生去適應教師的教學及接收教材的知識,忽略了學生的興趣與需求。這種教學設計,預設「成功的教學實施」或「理想的課程設計」必須假手於教師,方能成功,也就是說,教學活動如何進行、課程內容如何編排,是依教師個人的信念及經驗而得,教學的終極目標大抵為將每個學生的英文能力培養成如母語人士一般,因而造成許多教與學上的沮喪,往往成效不彰。

       隨著近年來,英語教學的目標已從期望學生有母語人士般的英語能力轉變為在現今多文化及多語言的大環境中,個人溝通能力的養成。英文已不再單獨是英語母語人士的資產,而是一個全世界共通的語言。愈來愈多人提倡要摒棄「標準英語」的迷思,推廣英語為跨文化溝通需求的工具,所以一般的傳統英語教學方法及目標已不再能符合語言如此多元化的面向,這也是為何專業英語溝通能力會逐漸受到重視的原因。

       在台灣,學生沒有太多實際的英語練習和使用機會,故此,英語教師扮演著提供機會和練習的重要角色。ESP課程教師兼顧連接學生和學習之間的橋樑,必須幫助學生熟悉專業領域的論述及活動。與一般英語教師最大的不同是ESP教師能提供學生成為獨立學習者的學習工具及途徑,使學生出了教室之後仍能延續課堂上的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例如:教授語料庫之應用方法或推薦語料庫、提供專業文本文體之分析、比較及範本等,訓練學生具有課外自我學習的能力和目的,提升學習興趣。

       然而,在ESP教學中,教師可能會遇上的一個嚴厲考驗,即是教材的選擇或編寫。理論上來說,ESP教師教學應著重在學生的需求而非自身偏好,在選擇教材上,教師可採用已出版的教科書或依據學生需求自行研發。但是,現有教材的方便取得與否,以及教師是否具有撰寫教材的專業知識及能力,會是執行上之一大考量。

       ESP教師們通常被期待在短時間內研發符合學生需求的教材,除此之外,需碰觸他們不完全熟悉的專業領域,因而造成撰寫障礙。因此專家建議ESP教師應常和其它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應密切合作,以利專業知識諮詢、教材設計和教學。而為了更符合學習者的需求,跨領域合作在ESP裡也是很常見的,否則,ESP課程設計者會冒著失去演練活動真實性和挑選專業文章合適度的風險。但是也並非每個專業領域之英語教師都需要自編教材,例如商業英文的教師拜市面上豐富的教材所賜,他們在教材的取得及選擇上就比其它教學領域的教師來得幸運些。

 

學生角色

       傳統的英語教學大多以單向的教學為主,意即教師的講課佔課堂的絕大部分,學生僅是擔任接收的角色,因此英文學習都侷限在教師授課上,學生與授課教師間少有互動;但在ESP的教學中,則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及雙向的溝通。故在教材選擇及教學上都以透過了解學生需求激起學生學習動機方向為主,並傾向訓練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且具有自動學習的能力。例如透過介紹學生運用語料庫(corpus)資源、發掘專業領域語言模式(language model)及文體差異(genres)等方式,不但提供學生專業英語之知識與練習,也提供學生獨立自主學習之資料、工具及方法。

       也因為強調師生間的互動以利課程的推行, ESP教師依據學生需求編寫教材,此做法可增進師生間相互的溝通與了解,教師不但可從中知道學生的學習需求,藉此做為教學依據,學生亦可透過教師編寫的教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重視,而有良好的互動。因教師編寫教材裡的活動設計都以吸引學生學習為目標,當學生沈浸在仿實境(quasi-realistic)的情境中,他們能熟悉如何在真實情況下應用其語言,實習真實學術環境或職場上之英語溝通方式。

 

教材

       台灣一般市面上的英語教材大多以一般教學(EGP)為主,以學生能和母語人士溝通為學習目標,這些教科書的主題針對語言及文化設計成符合日常生活的情境,較不重視學習者的其它特定需求,這種情形在成人的語言教科書上尤其常見。現今的語言教學大多仍依老師本身喜好及教材的取得性來選擇教科書、活動設計、評量方法及指派功課。如此一來,學生的需求及對課程的期待常被忽略,老師和學生的認知落差也愈來愈大,而隨著課程持續進行,產生的問題也愈來愈多。

       普遍來說,中高級程度學生的教材是較方便取得的,但相對而言,給程度較低學生的教材卻常因太過簡單而失去其真實性(Guariento & Morley 2001)。所以,要綜合並簡化教材以照顧學生能力,又要保有教材的真實性,是課程設計中的一大挑戰。因此,教材必須經過多次詞彙和句型結構之修改以符合需求,這也就是為何ESP的執行者較難選到合適的教材以符合教學需求。

       在ESP教學中,教材的真實性(authenticity)佔有極大的重要性,因其教材的真實性會影響學習的吸收及表現。然而,現今對於所謂真實性的定義仍無共識。在理想狀況下,ESP教材依學習者的需要撰寫而成,如此學習者可熟悉符合實境的活動和情境。ESP教材應融合語言學習和專業訓練,這些活動和教材之真實性能提供在學術或職場實境中會使用到的語言。然而,選擇真實文章對ESP教材編寫人員而言是困難的,因為在編寫過程中,作者對教學的認知會反映在教材的設計上,也就是教師個人的理念會主導課程設計及教學方向,如同Borg(2003)主張,人會因其教育背景而大大影響他的認知系統,照Borg所言,教學理念牽涉的絕非僅有教師本身客觀的判斷,也含有教師自己過去學習經驗的結果。因此教師必須克服這些教學上的「習性」,才能成功轉型為真正的 ESP 教師。

       除了教科書外,ESP教師經常應用期刊、雜誌及報紙等內容做為教材。但是,教師可能常會對於是否選擇期刊文章或報章雜誌等較大眾化之文本做為教材而感到困擾,因為期刊文章使用的文字與教科書較相似,也是學生在專業學術領域所應具備的語言能力,但期刊文章的難度卻常超乎一般學生的語言程度。因此,Pakinson和Adendroff (2004)提出以大眾化文章做為教材是有益的,因為大眾化的文章能彌補讀者和專業知識之間的落差,因此較容易領導學生進入科學的領域,學生會覺得較易吸收。但是大眾化真實文本之書寫方式可能和學術領域不同,教師在選擇使用時要記得提醒學生二者之差異。

 

課堂活動

       真實的教材雖可滿足學生學習語言的文本需求,為了讓學生能實際應用所學,ESP教師需在課堂上模擬實境,輔助文本練習。在課堂上進行實境演練活動的練習,目的是要幫助學習者熟悉教材在真實情境中會遇上的情況。因此,做為這些練習的活動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並且以學生的語言及專業知識程度做適度的調整及修改。常見的實境演練包括角色扮演、撰寫報告或計畫書及口頭簡報等。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每次的實境演練活動的設計方向都會相同,每個主題的實境演練應隨授課科目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舉例來說,對法律系的學生而言,說明法律條文的練習活動是較有幫助的;而對經濟系的學生來說,解說練習概念就應以個案來呈現。

       學生在課堂上也應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實境演練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聽、說、讀、寫的方式結合進行,或是著重在其中之一。撰寫履歷表、研發新產品的行銷方法、解讀一份財經報告等,都是在ESP課堂上常見的活動。為了達到語言學習的目標,課堂上的教材和活動的選擇對於學習氛圍是很重要的,若成功的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便可大大提升學習動機及成效。

 

結論

       簡言之,ESP為傳統的英語教學帶來新的方向,有別於以往以教師本身的偏好及教學理念為主教學的設計,ESP的課程重視學生的語言需求,並針對其需要設計教材及活動;訓練學生獨立、自動、自學的能力,而對教材及課堂活動的設計也要強調真實性,加強學生應用所學。一切設計的目的皆以結合學生的英文能力及專業成長為主,強調消弭教與學之間的認知落差,以有效展延課堂上的學習並訓練獨立、自主、自動的學習者為最終目標。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