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人才競爭力大比拼 專訪英業達邱全成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有西進中國大陸工作的機會;然而,在海外工作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和對岸人才相比,台灣年輕人的強項與弱項是甚麼?語文能力與國際化程度對台灣大學生的未來有多大影響?本刊專訪英業達軟體服務事業處總經理邱全成,請他就自身的國際職場背景與經歷,與讀者分享他對這些議題的看法。

       隨著2008北京奧運、2010上海世博等世界級大型活動相繼在中國舉辦,把英語當作國際通用語使用的族群人口愈來愈多,不只是有聯想、華為等知名企業員工,就連普羅大眾,甚至是計程車司機,也都開始重視國際觀及外語能力的提升,氛圍已與20年前截然不同。

 

兩岸人才競爭力分析

       長期在大陸擔任高階管理工作,對兩岸人才素質有深度了解的邱全成表示,中國雖然屬於華語圈,但自從開放後即面臨人才缺乏國際經驗的窘境,使得他們對英語能力的重視更甚於台灣。「目前大陸市場對於職業經理人的需求量約為七、八萬人,但供給量卻只有五千人左右,為了填補缺口,大陸積極從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地挖角高端人才,而且有50%的企業都把英語能力列為招募人才首要條件。根據統計,具備英語專業條件的畢業生或英語能力較好的求職者,即使經濟不景氣,就業率還是在90%以上,跟一般語文能力人才就業率30~40%的數字相比,可以說佔了極大優勢。」

       把大陸、台灣兩地跨國企業的人才做個比較,邱全成認為,具有海外求學或工作經驗者先撇開不談,普遍來講,大陸年輕人的外語能力高過台灣,加上大環境競爭激烈,他們的學習能力及表達能力也都非常強。而台灣的年輕人的強項則在創造力與國際觀,工作態度上也比較嚴謹負責。所以,以英業達的用人策略為例,大陸據點招募人才雖然以本地化為訴求,但牽涉到管理、研發、市場規劃的層面,還是以聘用台灣人才為主。

 

英語學習心態 兩岸員工大不同

       邱全成的職場生涯,除了最初五年在台灣,其餘時間都待在大陸,至今已邁入第十八個年頭。在這二十幾年間,他不但看到兩岸的環境變遷,也觀察到大眾面對英語的心態隨大環境轉變的過程。

       對電子工程出身的邱全成來講,從學校跨入職場,一路以來英文都很重要。開始工作之後,業務往來對象都是國際企業,公司每週報告也要求使用英文撰寫,沒想到去了大陸,發現對岸的習慣完全不同。「當時台灣與國際接軌,英語環境已很成熟,但同時間大陸才剛改革開放,還沒有那麼重視對外發展。當地人根本不講英文,連一些專業上常用的英文名詞,他們也都習慣用中文講;這是九O年代兩岸很明顯的一個對比。」

       但是到了2000年之後,情況又改觀了。中國大陸不再管控外國電影的內容,也不將對白改為中文配音,而是維持英文原音,只打上中文字幕。大型的國際研討會、經濟論壇等等活動也不再只用中文,而是轉變為中英同步,或完全使用英語文。

       「我們的美國客戶,以前習慣到台灣開會,2003年之後,很多會議改成在上海舉行,大家用英文交談,台灣反而多半跟設計廠商或是大陸團隊接洽,使用中文的機會更多一點。說起來,對岸的整個發展情況剛好跟台灣顛倒,我覺得在大陸,我似乎看到過去的台灣。以前大家會覺得,他們距離我們有二、三十年的發展差距,但現在可能縮短到只有兩、三年了,因為他們不斷吸收或導入外來的新東西。」

       「以前他們想要出國,很難拿到簽證,所以公司不太可能派他們出去,現在他們要出國也很容易了,對他們來講,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機會,出現了就要好好把握。這讓我想到以前的自己。之前我在台灣工作的時候,公司有英文檢定,還有日文檢定,考過了不但可以多領兩千塊,還可以有外派的機會。我當時被派到達拉斯的德州儀器公司去,發現在那邊跟人用英語溝通,重點不是單字文法,而是表達。如何去跟客戶溝通產品的品質問題?這是在學校裡學不到的。」

       邱全成說,台灣人學英文,很多是為了薪資加給,大陸人的心態則更積極,尤其是開放之後,隨著外來人口移入所帶來的文化衝擊,更強化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很多人願意花大錢去補習班學英文,不只為了加薪、升官,也希望因此比別人有更多出差或外派的機會,在工作上爭取更好的發展。

       大陸的英語能力高過台灣,不只顯示在托福、多益等英語測驗的成績統計數字上,邱全成親身觀察的結果也是如此。「根據調查,IT產業中,有62%的員工沒有達到其職位所要求的英語能力。但我們有很多大陸員工,才剛進來一年就要調派出國,因為他們的英語程度比台灣員工好。其實,不論是大陸企業、台灣企業、還是歐美企業,只要涉及與客戶交流或需要技術轉移,就會有出國培訓的機會。語言能力如果比別人強,相對來講,就等於搶得先機。」

 

台灣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四個策略

       邱全成認為,現在校園的學習環境不再像以往那麼單純,大學生忙於打工或社團活動,有太多事情分散時間及注意力,使他們難以專注在學習上面。但是他也強調,大學生畢業後立即面臨就業問題,因此有幾個項目,無論如何是一定要重視,並且做好準備的。

       首先要做到就業前的語言能力強化。他建議大學生多留意與個人專業領域相關的新聞或資訊;專業領域的字一定要會,產業資訊也要熟悉。同時最好增加對於公共課題的關注,培養國際視野,也提升自己的程度。比如國際上熱門的節能減碳議題,如果可以用英文發表討論,程度立見高下。此外,大陸有很多創業及企業經營上的成功典範,範圍甚至比台灣更加多元化,因此多關注國際高層次人才網絡的最新動向與趨勢,也是擴大視野的好辦法。最後一點則是要培養法務意識。邱全成說,企業非常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也需要員工具備這方面的概念,所以建議大學生在學校時就要建立起這樣的觀念。

       以英業達的用人標準來看,「德、才、能、拼、群」是他們徵才時的考量重點。邱全成解釋,公司挑選人才時,看的是學歷、經驗、技術,還有職業素養。職業素養包括學習能力、溝通能力 (包含語言能力)、團隊精神、創造力、敬業態度跟責任心,前面三項則算是基本要求,求職者進來之後,可以從公司給予的鍛鍊中累積多少專業知識跟技術,還是要看他們本身的能力。

       「很多學生以為,要順利找到好工作,只要靠原文教科書吸取專業知識就夠了,事實上企業可以教給員工的專業知識,絕對領先書本,專業能力這個部分,進入職場後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再精進。產業需要的是有綜合能力的人才,具備足夠的基礎能力與觀念,才表示未來有繼續向上發展的潛力。」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