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國際化定位與政策 /《語言管理操作手冊──地方政府篇》書摘


 

  • 作者:陳超明 ◎整理:Chwen Yuh Chang ※ 本文整理自《語言管理操作手冊──地方政府篇》

 

一直以來,台灣不管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都想要國際化,但人才卻極度不足,且缺乏全方位布局。各部會或局處首長經常到國外參訪,但會熟練使用英語的,可能不多。此外,很多縣市在推廣觀光或行銷活動時,把很多需要翻譯的資料,例如致詞稿或相關資料等外包給廠商,但驗收時又經常出問題。有時乾脆找替代役男上場應急,到了國外,甚至還得透過旅行社找當地的地陪、全陪,來解決語言的困境。

利用有效率、系統性的語言管理方式,加速縣市國際化腳步、提升競爭力,是目前台灣各縣市必須著手進行的重要布局,才能在這場世界人才及全球化經濟的競爭中,讓台灣立於不敗之地。在語言學習的政策規劃上,歐盟採取的是「母語+ 英語+ 第二外語」的「1+1+1」政策;東協採取的則是「以英語為工作語言+ 當地語言」的政策;相對而言,積極想要「走出去」的台灣政府該有什麼樣的語言管理政策?

 

p41-1

 

國際化的需求面與執行面

地方政府進行國際化,大抵可以朝向兩個方向前進,一個是需求面,一個是執行面。需求面夠大,才能夠有足夠的動機推展人才的英語力;執行面則是關係語言管理可以落實到什麼程度。

 

需求面

創造需求面的方法很多元,可依地方政府的定位來決定可行的策略。但以觀光和海外行銷為例,不只是把景點資訊翻成英語,而是要深入到語言與文化的層次,才能藉由英語傳遞在地價值與觀光魅力。換言之,要從「外國人為何要來」的角度,用國際語言(英語或日語)去創造出吸引外國人的投資機會和觀光價值。如果沒有創造需求,英語力終究無用武之地。而需求面的關鍵在於國際化,國際化不夠,需求就不高。

 

執行面

確立地方政府國際化定位與政策:地方政府進行國際化,第一個需要進行的步驟就是「確立地方政府國際化的定位」,例如文化歷史、觀光旅遊、產業發展投資、交通轉運等,並設置一個跨局處的統籌國際化單位,直屬副市長(副縣長)或秘書長,作為地方政府的語言管理單位,其首要的任務就是建立SOP(標準作業流程)。

人才國際化:可分為一般民眾與地方政府人員之語言能力的提升。對於一般民眾應具備什麼樣的英語能力,地方政府在國小、國中、高中職階段的教育可以著力,應建立能力指標,進行想像和規劃。

對於地方政府人員來說,則應根據其職務需求訂定語言能力標準。例如觀旅處人員為負責行銷地方,甚至要到國外參與旅展等,既然要負責吸引國際觀光客,其外語能力的需求就應與其他局處不同,可能要具備CEFR B2 級以上的能力(約多益成績785 分以上)。

軟硬體國際化:回顧過去地方政府的英語化,都是先從交通系統做起,但路標等標示卻往往被發現錯誤。這是雙語化時沒有以「語言管理」為本,制定標準作業流程(SOP)的結果。可以由推動國際化的統籌單位建立SOP,並成立檢核小組,審查雙語環境建置。

確立地方政府國際化運作方式:可從決定英語服務的普及程度做起,國際化後,醫療、社服、水電公共設施、通訊等也面臨雙語化,而需要雙語化到什麼程度,端看政府的決策。表一簡單整理各個面向的策略及所必須進行的工作,表二則針對需求面與執行面進行歸類,以供政府相關部門檢視目前的國際化程度。

 

p41-2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