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菜餚帶你穿越回古代 / 故宮晶華執行總監楊惠曼 把歷史文物搬上餐桌


P49 _MG_0998

◎文:Eileen Shen ◎攝影:Jason Yao

© 本文轉載自《多益情報誌》第50 期

 

「中國最早的歐姆蛋捲──攤雞蛋,是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途中下榻時所品嘗的晚膳,也是清朝知名傳教士兼宮廷畫家郎世寧最想念的家鄉味;唐太宗希望總是一臉嚴肅的魏徵可以鬆鬆表情,詢問之下得知魏徵最愛喝醋芹,便賜了三碗給他,只見魏徵全部喝光後眉開眼笑,讓唐太宗嘖嘖稱奇;『酸菜白肉鍋』是來故宮一定要看的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以及毛公鼎的合稱,我們把其中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做成了擬真的菜餚,參觀過文物的遊客們印象正深刻,一看到栩栩如生的菜便會有一種『把文物端上餐桌』的驚艷感,還不止這些……。」

聽故宮晶華執行總監楊惠曼說起一道道宮廷菜餚背後的故事,就像看著一幕又一幕的古代宮廷劇躍於眼前,說的人神采飛揚,聽的人津津有味,停也停不了。

原來,為了與故宮的歷史文化特色結合,打造獨一無二的饗宴體驗,楊惠曼爬梳40萬筆皇帝奏摺,從大臣奏謝皇帝賜菜的摺件中搜集古菜資料的蛛絲馬跡,再和廚師發想、實驗,直到做出一道道皇帝愛吃的菜餚,推出如「國寶宴」、「大清盛世宴」等重現清朝宮廷美食的宴席。

而談及要從茫茫資料當中找到堪用的內容,楊惠曼笑道:「我不覺得辛苦耶!因為研究這些歷史資料實在太有趣了!」

 

從菜餚到故事 說進對方心坎裡

似乎可以從她故事一個接著一個、毫不停歇地訴說當中,看出楊惠曼喜愛研究歷史文化的熱情,而這也正是她所設立的「食藝文解說員」這份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條件,「要想把菜餚的故事說得好聽、吸引人,不僅要對歷史文物有興趣,也要凡事保持高度好奇心及熱誠,更要樂於和人群面對面互動才行。」

楊惠曼表示,不少求職者對這份工作感到好奇、有興趣,但事實上,食藝文解說員要能夠大量蒐集、吸收歷史資料和故事,再轉化為自己的口語表達方式,若要服務外國客人,還得將這些內容翻譯成英語,用對方聽得懂的背景和比喻,才能把故事傳達給對方,讓饗宴增添歷史風味。

「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說玄武門之變時,不會刻意將這種較難理解的詞彙翻成英文,而是以西方同時代或同類型事件做為比喻,讓外國客人更容易聽懂我們正在說的故事內容。」楊惠曼表示,對於聽得懂華語的客人,可以說很多既深且廣的正史資料或稗官野史,但對於外國客人,就要用「對方的語言」來傳達,才是說菜的根本精神。

 

穩健台風加英語力 說菜也能獲得滿堂彩

也因此,要想成為「食藝文解說員」,不只英語文能力要好,更必須懂得將其內化成「足以流暢表達、詮釋的國際溝通力」,「尤其是聽力和口說,這些都是和客人互動溝通時最重要的技能,有時遇到大型宴會、MICE(即指會議Meeting、獎勵旅遊Incentive Travel、國際會議Convention、展覽Event/Exhibition等縮寫)時,還要站上台向大家解說菜餚的故事背景,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口條都是必備條件。」為了確認求職者是否具備流利的英語口說以及國際溝通力,故宮晶華面試時會請求職者以英語作答,「不只看會不會講,也要看敢不敢講。」

食藝文解說員Vico表示,「之前有一場聚集台、韓、美國青年總裁的宴會,我上台用中、英文說菜,想不到台下所有人聚精會神地聆聽,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呢!」楊惠曼表示,「Vico的口條、英語文能力、台風,甚至是音質、音調,都讓她能夠有自信、自然不怯場地和客人互動,也因此獲得許多良好的回饋。」

 

從工作中找樂趣 自然能累積出成就來

「『找資料研究』沒有那麼難,無論是食藝文解說員或是其他職務,只要能『從工作中找興趣、樂趣』,任何工作自然都能做得開心、有成就。」楊惠曼說,就像她自己,高中畢業的學歷,卻因為喜歡看書、熱愛歷史,還有不服輸的衝勁促使她不斷增進自己的英語文能力,讓她最終成為受人肯定的「國寶級說菜人」,也在故宮晶華打造出「食藝文解說員」一職,為飯店服務業開創出新的服務型態和樣貌,也讓美食饗宴成為穿越歷史的楔子。

楊惠曼建議學子,在學期間無論中英文的課文或文章,不僅要練熟,「最好還要『念』出來,把文章念通順了,才能訓練到口條和表達能力。」另外,對於所有科目都不可偏廢,種種學習都會內化成自己的涵養和知識,未來都有機會派上用場,「像是小時候背的唐詩三百首,說菜時就有機會用到啦!」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