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1259_l

【莊坤良×跨文化筆記】國際化,我們還沒懂 / 台灣人「國際化」的6 個觀察筆記


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國家或個人都很難像過去一樣,可以選擇獨善其身或遺世而獨立。我們必然、也已經暴露在緊密的全球關係網絡中,「追求國際化」(going global)成了一種時尚,也是一種焦慮。什麼是國際化?提供幾點觀察,供大家省思參考:

 

1. 不只是移動力。所謂國際化,也是一種包容、尊重、欣賞他者文化的態度。當我們接觸不同文化時,必須學會以他者的立場來思考問題並進行交流。此外,國際化素養的培育,也必須要向下紮根,讓小朋友從小就學會與不同族群、膚色、文化的人相處,這也是培養國際公民(global citizenship)的基礎教育。而我們如何對待台灣的原住民族和新住民,也是觀察我國國際素養的指標。

 

2. 出國不一定就國際化,不出國也能國際化。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出國,但把國際議題融入學習內涵,透過閱讀與討論為主的批判性思考教育,也可以培養獨立判斷的思維能力。

 

3. 文化觀察不夠深刻。國際化貴在親身感受,但國人的出國學習或觀光,大多流於淺層化,缺少融入當地生活的深度互動,以及較深層的文化觀察與體驗。如此對個人思考深度與視野的開拓,助益有限。

 

4. 陷於殖民心態而不自知。國際化是一種互相學習的過程,多數人誤以為國際化就是與歐美先進國家交流,但其實我們不只要和歐美國家學習,也要和東南亞、日韓,甚至其他不同國家交流經驗。

 

5. 對外語的掌握能力不足,無法自在表達自已。國際化的語言能力要求,除了能淺談生活興趣外,還要能談專業知識,並能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議題,發表有見地的看法。

 

6. 國際視野有待從媒體及大眾輿論中解放。多年來,政黨惡鬥、地方新聞或民眾的家務小紛爭,幾乎佔據了所有的新聞版面。一味地「往肚臍內看」,讓我們遺忘了關心國際社群,也同樣被國際社群遺忘。小國如台灣,更需要開放的國際化思維。

 

地球村的時代,我們沒有本錢自外於國際社群,如何與之合作及競爭是當務之急。人才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資本,台灣學生雖具有內向、不善表達、缺少閱讀、思想單一、國際視野狹隘的弱點;但同時也聰明、學習力強、潛力十足,只要加強以國際化為主的批判思考訓練,未來仍大有可為。

 

莊坤良

美國南加大英美文學博士

現為逢甲大學外文系教授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