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兼通研究、教學、教材的複合型人才 / TESOL 前主席劉駿分析 英語教學未來大趨勢


P66-1◎採訪:戴維揚/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創辦人 ◎整理:張淳育

 

時代不斷地快速演變,拜科技之力所賜,現今的英語文教學方式比起10 年前已有更多的選擇,除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們可以運用科技將教室進行翻轉;也可以組成線上/線下教師社群,共同備課;還可以透過MOOCs 和學生進行遠距互動……。未來,英語文教學可能有怎樣的改變?適逢第25 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TESOL 協會前主席劉駿應邀擔任大會主題演講人,在難得的機緣下,ETA 創辦人戴維揚安排了這次專訪,特別針對「英語教學的大未來」進行了世紀對談。到底這兩位大師交流對未來英語文教學變革做了哪些預測?教師們又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請見English Career 以下的摘要報導:

 

戴維揚(以下簡稱戴):非常歡迎TESOL 前主席劉駿教授,您這次是第5 度來台,在今年ETA 第25 周年慶的年會中分享了“The Future of TESOL” 這個主題, 您從TESOL 50 年以來的研究報告中逐步歸結、預測出了TESOL 未來的英語文教學大方向、大企劃,可以說是送了英語教學界一個大禮。因此,我們想請教您,如果不只是預測,而是更進一步,以實踐規劃的角度談論TESOL 的未來,您有怎麼樣的看法?

劉駿(以下簡稱劉):你提到過英語文教學領域在學術研究、教材出版、和教師教學,3 大面向是不能偏廢的,這點我很認同,我認為未來英語文教學領域仍然會朝這3 個面向推進,但未來推進的方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以往教學研究者、出版商與教師都只需負責好自己的部分,未來這3 方面則需要真正的跨界合作,真正在一個全球化的大平台上互相支持,向前邁進。甚至任何未來英語教學的參與者都應該是兼通研究、教學、教材3 個面向的複合型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會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怎麼去因應才會是最好的,而這樣的複合型人才,也會是我們未來真正需要的人才。

我認為,未來英語教學的大本營會在亞洲。目前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英語,但是學習成效不佳;我們要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這也牽涉到語言政策的探討,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從小學開始學英語?如果有些人的未來規畫確實用不到外語,是不是他就不用和大家進行一樣的學習?所以不同的學校應該提供不同的選項,好讓學生能適才自在學習,發揮自己的特長,並學有所獲。

另外,在語言教學當中,我認為我們應該要提高英語教師的地位。這要從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做起,譬如透過足夠的研究支撐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更有效,才會使眾人對教師的職業有所尊重。

對於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仍有3 大挑戰待突破。英語已是全球共通的溝通語言,未來我認為它應該進一步融入成為各個專業的一部分。專業英語的研究與發展越來越重要,其實TESOL 協會在1990 年代就已經把它做為重要的戰略方向進行了,但目前來說,它仍有以下3 大挑戰:

ESP 的第一挑戰是基礎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內容的摩擦。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英語文技能基礎,當他透過英語學習專業知識時,可能會較無法得心應手。因此,我們需要關注,什麼時候才是開始ESP 教學的最佳時機?是從大學開始,或從高中先嘗試,這都有待研究探索。再來,應以「不斷遞增」的方式把ESP 介紹給學生。也許國中先開設一門ESP 課程,高中階段開設兩門,以逐一增加ESP 課程的方式,如此到了大學,要全面開展ESP 就會較為順利。

ESP 的第二挑戰是複合型教師來源的缺乏。我們長期以來習慣單一科目授課的教學模式,然而ESP 課程需要的是複合型師資。這需要從師培開始做起,也就是在師範院校和大學階段讓「未來的教師」朝雙專業進行發展,如果這些教師能逐漸充實到教學隊伍中,那麼ESP 的發展就有它的可能性。

ESP 的第三挑戰是適合ESP 教材的重新設計。我們要對ESP 有正確的了解,ESP 是以英語作為媒介來教授數學、物理、化學等專業科目的方式,如果純粹用專業科目的原文書授課,學生會很吃力。以物理為例,我們應該開始重新設計教材,先把基本的物理專業知識、概念以中文進行介紹,透過建構學習鷹架(Scaffolding),讓學生先理解物理基本知識,再幫助學生把知識從中文轉化成英文。

:英語教師要讓自己具備專業,需要系統式的師培訓練以及在職期間的持續學習(on-job training),這也是我認為TESOL 和ETA 存在的目的。然而任何專業都會隨時代、科技的變化而不斷出現新的內涵與觀念,現今數位科技無處不在,你認為科技是否會改變我們的教學方法?

:這點的確很重要。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數位時代,學生們用手機用得比老師們都要好,他們就是在這樣的數位環境下長大的,所以他們運用數位科技相當得心應手。因此傳統記筆記、給答案的方式,已經不太適用於時下年輕人。如果老師可以出一個問題(problem),讓大家一起在規定的時間當中,從網上尋找資料,再交流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的方案,過程中老師可在旁指點、分析,讓學生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找出最合適的內容,那麼在課堂中讓學生使用行動裝置學習,也許是更適合現今學生的教學方式。

重點就是要掌握學生的特點,盡量設計更適合的教學方法,讓他們能夠從中發揮特長,提高興趣。另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透過「發現式的學習」,才能讓學生得到真正的幫助。

:有關科技的發展,我們英語教師是必然要去學會運用的。你在ETA 提過,要讓「英語學習者」變成「英語使用者」,這點我覺得很重要,可不可以再請你詳加說明一下?

○答:傳統教學觀念,學生聽老師講,老師教學生怎麼做,學生沒有機會「說」,也很少有機會「寫」,語言能力發展並不平衡。現在我們則改變教學模式,要讓學生變成「英語使用者」,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最終進行語言產出(output),同時需要提供大量語言輸入(input)的材料,作為學生準備語言產出的來源。讓學生嘗試「使用」語言,藉以同時培養學生英語「說」和「寫」的能力。

這樣的翻轉,是問題導向式的學習。我舉個例子,我去美國讀博士時,有一門10 星期的課程,老師一下子出了10 本書,每星期讓一位學生以「作者」身分上台,花半小時時間解釋他負責的一本書。過程中,學生想方設法動腦筋去「帶著問題找答案」,一開始可能會膽怯,但只要準備得足夠了,他就能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並且會顯得很有自信。

:感謝您帶給我們這麼多精彩的未來英語教學新思維、新典範(paradigm),最後,可否幫我們讀者做個總結?

○答:好的,對於英語文教學,有幾點可以做為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一,一定要給學生們提供除了課堂教學之外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情境練習的過程中轉換為「語言的使用者」。第二,教師應改變角色,從「知識傳播者」變成「能力啟發者」,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主觀能動性」。最後,教師的個人職涯發展必須是長期不斷的,通過多方、多時的培訓與更新求知,不斷地提升自己,也提高了教學品質。

希望未來數年後再來台灣時,我們可以把這次談論的內容再次回顧,看看哪些真的兌現了,或是有哪些新的東西出現了,我想這將會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戴維揚

ETA(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創辦人

前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

前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主任

 

劉駿

TESOL 前主席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副校長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