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鳳林 從後山感動義大利 / 用一張國際認證 活絡台灣在地小鎮觀光機能


P52-1◎記者、攝影:游婉琪

 

秋意盎然的微風徐徐吹撫金黃色稻穗,客家聚落的高齡長者蹲坐在溪邊浣衣,來到這裡,時針彷彿悄悄地放慢了移動腳步。位於花蓮地理位置正好居中的鳳林鎮,實際居住人口不到一萬人,過去以全台中小學校長密度最高聞名,如今她有了新的風貌:全台第一個得到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認證的小鎮。

這段鳳林從台灣後山小鎮搖身登上國際舞台的佳話,得從6 年前說起。

從高雄遠嫁花蓮的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回憶,當時因為社區承接客委會計畫,要規劃鳳林未來20 年,她與身邊年輕夥伴在研究類似計劃案時發現,許多案例裡頭充斥著「飛揚」、「慢活」等空泛的口號,不見實質內容。

 

主動出擊 取得國際慢城認證

為了扭轉這樣的現象,李美玲與團隊開始尋求國外經驗,進而發現鄰近台灣的韓國,近年來致力打造慢活村,並已經有5 個鄉鎮得到國際慢城認證。即使當時台灣島內對於「國際慢城」相關資訊非常少,且多半沒有中文資料,但李美玲與後來人稱「慢城小姐」的夥伴張郁珮仍不放棄,四處奔走蒐集。

李美玲表示,在研究國際慢城72 項指標時發現,許多都是鳳林在地原本就符合、也原本就在進行的工作,憑著這股對於鳳林的熱愛,他們直接提出申請信寄送到國際慢城組織義大利總部,不料信件卻有如石沈大海般,遲遲得不到回音。

直到兩年後,張郁珮申請到客委會築夢計畫經費,打算前往歐洲。當時李美玲心中仍未忘記將鳳林推上國際慢城認證的心願,靈機一動建議張郁珮:既然都要去歐洲旅遊了,不如直接殺去義大利總部,順便拜訪歐洲擁有國際慢城認證的地區,一解鳳林為什麼無法登錄的疑惑。

或許是被飄洋過海遠道而來的張郁珮誠心給打動,在與義大利總部接觸後才發現,原來國際慢城認證規定必須由官方單位提出申請,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只是民間組織,難怪直接被「打槍」。搞清楚原來是場烏龍後,李美玲馬不停蹄拜訪鳳林鎮公所,鎮公所也欣然同意這項提議,委由兩人代表鎮公所申請,鳳林這才終於在2014年6 月通過國際慢城認證。

 

放慢腳步 把玩花手巾、吃無菜單料理

鳳林鎮的阿美族語稱「馬里勿」,意指「上坡」的意思。早年先民移居到鳳林開墾時,發現鳳林一帶樹木茂盛,處處滋生著木蘭,攀纏著樹林而上,外形就好像是「鳳凰展翅」的形象。後來漢人遷徙來此墾荒後,便以其形取名為「鳳林」,居民以客家人為主。

早年遊客來到鳳林,可能只會去兆豐農場,很少駐足感受鳳林慢城之美。如今遊客來到鳳林,可以試著放慢腳步,到鎮上的「花手巾」體驗植物染手工藝,欣賞五顏六色的花布在陽光底下絢麗奪目。或是沿著步道前往鳳凰瀑布,享受大自然芬多精。

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年輕夫妻一手打造的「美好花生」,供民眾可以點一碗慢火熬煮的花生湯,享受農家道地下午茶,挑選花生醬或花生油當成伴手禮。午餐時光則推薦隱身在鄉間小路的「四代務農」無菜單客家美食,感受慢城純樸好滋味。

相對於交通建設、地方基礎建設常被視為推動觀光、吸引人潮造訪必要條件,李美玲慶幸看到,鳳林這幾年並沒有因為「慢城」光環帶來過多影響。她笑說,每當旁人問她鳳林躋身國際慢城後與過去有何改變?她總會開心答說:「沒有太多改變,就是最好的改變!」

「我們就像在逆向行駛」,李美玲解釋,國際慢城組織的核心精神,其實是對於高速全球化發展的另一種反思與挑戰。當多數人們想要快速公路、高速鐵路縮短移動時間,鳳林鎮上的居民,要的卻不過是保有舊有生活方式的緩慢與寧靜。

鳳林鎮文史工作協會執行長劉青松說,鳳林和台灣許多鄉村一樣,面臨著農村人口老化、地方產業難以發展、青壯人口缺乏工作機會等問題。對於地方人士而言,劉青松坦承,一般民眾其實沒有能力解決鄉村問題,但地方團體能做的是:「讓留下來的人過得更好。」

在劉青松負責的花手巾植物染工坊裡,透過跟勞動部申請來的計畫經費,以及花手巾舉辦的植物染體驗、販售當地婦女手染工藝品,締造一年得以養13 名員工的好成績。劉青松表示,起初之所以成立花手巾,是希望能傳承傳統客家聚落染布技藝,便發展出用等茜草、福木、小花蔓澤蘭等植物,搭配竹籤、石塊等素材,煮染出各種花紋與顏色的手工藝。

在劉青松眼中,營造社區要能夠喚起居民走出家門參與。花手巾植物染工坊開張9 年來,地方居民從最初的好奇觀望,到後來成為協助推廣的志工夥伴。「花手巾不僅提供了一個能夠締造地方婦女就業機會的場域,更讓鳳林特有的傳統文化得以被社區民眾與外來遊客認識。」

10 年前返鄉整理祖傳老屋,經營慢食餐廳「四代務農」的王義明和游秀琪,也坦承剛從都市回到花蓮的難以適應。然而他們以祖宅作為店面,一旁種植香蕉、山蘇等蔬果,依照季節時令烹調成佳餚端上桌,從野薑花煎蛋到洛神花沙拉,遊客來到這裡,吃下肚的不僅是健康好滋味,更是鳳林人誠心誠意的待客之道。

 

國際能見度增 鎮長支持延續慢城精神

鳳林鎮長蕭文龍觀察,越來越多鄉鎮社區在行銷地方時,習慣直接外包給商業顧問公司規劃,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彼此間相互抄襲,失去地方特色。比起盲目追求複製貼上式的發展,蕭文龍表示,還好鳳林幸運地有民間團體自發性爭取國際慢城認證,讓公家機關得以在經費困窘的情況下,依然有機會提升國際能見度。

蕭文龍指出,鳳林目前設籍人口約1 萬人左右,其中約60% 為客家人,但「年輕人外移、老人家凋零」,人口外移導致鳳林房屋少、農地多,地方政府主要稅收不管是房屋稅還是地價稅,都因此而難以擁有足夠經費來作大型開發。

所幸鳳林人大多擁有勤儉質樸、團結互助的客家精神,未來蕭文龍希望能夠延續慢城精神,鼓勵居民以步行取代開車,在慢城公園裡一邊踩腳踏車運動、一邊發電提供公共照明。

李美玲觀察,成為全台首座獲得國際慢城認證的小鎮後,原本對自己家鄉沒什麼自信的鳳林人,突然講話都開始大聲了起來。她笑說,以前提到鳳林,老一輩的居民總是不好意思揮揮手說:「鄉下地方沒什麼啦!」現在則改成豎起大拇指說:「我們是全台第一喔!」

她形容,這一代的台灣人有如「失根的一代」,離鄉背井遷移到都市裡求學工作,反而對自己的家鄉樣貌感到陌生。慢城認證在李美玲眼中絕非至高無上的榮耀,它更像是立了一座山頭,提醒下一代找回自己的價值,不要一味追求快速、先進、文明那條單一的道路。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