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3

創辦求職平台meet.jobs 催化全球人才移動力 / 強調資訊共享 林昶聿海外經歷醞釀創業契機


你有沒有想過,你擅長的專業,在台灣可能不稀奇、滿街都是,但在某些你意想不到的國家裡,卻會變成炙手可熱的高薪一族? meet.jobs 創辦人林昶聿認為,人才流動不是危機,反而是改變台灣低薪困境、甚至提升產業發展的轉機。

 

林昶聿說:「幫助更多人才在全世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是我想做的事。」果然言出必行,他創立的全新跨境社群求職平台meet.jobs 在2015 年2 月上線後,3 月入駐新北創力坊,短短三個月內用戶、網站瀏覽量就有八倍以上成長,目前該平台已有來自17 個國家的上千個職缺以及破萬名求職用戶。

 

有感青年就業困境 出國找解方

 

工程師與科技業PM(專案經理)出身的林昶聿,因工作需求經常需要到海外出差,曾於24 個國家工作及生活過,「別人都搶著去歐美、日韓出差,我卻來者不拒,印度、俄羅斯、中東、甚至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我都去過。」也因為往來的商務人士母語都不是英文,讓他無懼於開口說英文,「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去過許多國家之後,林昶聿發現,原來低薪、找不到理想工作並非台灣年輕人獨有的困境,而是當今全球年輕世代都在面臨的挑戰,於是興起了到國外進修、工作的念頭,選擇先到德國進修MBA。當時學費還沒有著落,行動力十足的他,直接飛到歐洲找工作,「我想一面籌措學費,一面適應歐洲的生活與文化。」

 

林昶聿的第一份海外工作是在法國一個鄉村小鎮的社會企業,主要幫助街友、失業者找到工作後回歸社會,對方一聽到他會修電腦,馬上以三、四千歐元的月薪錄取他,「折合台幣大概有15 到16 萬!」受到衝擊的他進而深思:「年輕人還要把台灣當成唯一的工作舞台嗎?」

 

求學期間,林昶聿先後完成德國ESMT 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MBA 學位,一邊以接案方式擔任資訊產業與社會企業的專案管理顧問,累積經驗,也是在這時結識了事業也是人生的夥伴meet.jobs 共同創辦人蔡姿旭。「剛到新加坡時,我投了上千封履歷才找到工作,還談了個少於應有行情一半的薪水,」蔡姿旭說,「如果當時有人分享相關資訊,就不至於走這麼多冤枉路了!」

 

醞釀著這樣的想法,兩人以職缺媒合網站專案參加了由中國共青團主辦的全國創業競賽,憑著絕佳的企畫力與執行力,帶領北京大學團隊奪下首獎。然而,兩人最後卻決定回到家鄉,以台灣為創業起點。「因為meet.jobs 強調資訊透明和社群參與,而台灣的社會風氣開放,這是中國目前還做不到的,也是台灣的機會。」

 

海外交流 有助薪資、經驗正成長

 

在meet.jobs上可以找到英國、新加坡、韓國、印尼……等17 個國家的職缺,其中二成是台灣公司,整體來看大多以新創公司為主,原因是新創、小公司大多希望能更快找到適任人才。想刊登職缺的企業,必須將薪資條件開誠布公,絕對不能只寫「面議」或「依公司規定」。meet.jobs 強調資訊共享,並鼓勵用戶推薦親友,因此會將收入的50% 分潤給推薦人。

 

看似異想天開的經營模式,卻讓 meet.jobs 成立短短二年便已獲利。林昶聿指出,要求企業亮出薪資條件看似大膽,實際上卻是很好的篩選機制,讓求職者能更快決定是否應徵,企業也能更快找到合適的人選,雙方都不必浪費彼此時間。

 

不過,林昶聿也坦言,台灣許多大企業仍偏好透過人力銀行刊登職缺徵才,在台灣的業務推展還是有相對困難的地方。因此,meet.jobs 不向企業收取刊登費,而是在企業確定找到人才、且試用沒問題後,再收取該職位的一個月薪水。meet.jobs 也常到新加坡、香港等科技新創興盛的地方辦理徵才活動,憑著有別於傳統的作法,不僅受到許多專業科技人才注目,也逐漸吸引到愈來愈多的投資人。

 

meet.jobs 甚至舉辦「十分鐘快速面試」活動,讓求職者有機會直接和多家公司在一天之內完成多場面試,參與企業包括東南亞最大線上訂餐平台Oddle、新加坡商honestbee 生鮮外送平台、台灣新創人工智慧金融交易系統HiHedge 等等,提供平均年薪百萬以上職缺。

 

許多人會懷疑,去國外工作真的有比較好嗎?林昶聿強調,除了爭取高薪,更重要的是有了經驗以後,不管是要繼續留在國外或回到台灣,身價都有機會翻倍,「關鍵,在那些金錢以外的東西。」

 

「未來最重要的能力是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越能和不同專業、文化背景的人共事,你就越具競爭力,而海外工作是累積這些能力的捷徑。」林昶聿舉例,像是科技業若能在矽谷工作、生活過,專業能力和視野一定都能取得大幅進展。

 

林昶聿Reinhardt Lin

出生:1983 年

現職:mit.Jobs CAO, Co-Founder

經歷:6 年以上ICT 產業、社會企業專案管理經驗

學歷: 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學士、德國ESMT 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

 

文、攝影/賴亭宇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