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賀陳弘談 在日常中啟發獨立創新精神


身為繁星計畫的創始校,而後經教育部推廣成全國性招生計畫,國立清華大學自創立以來,不但一直都有很高的學術聲望,在教育創新面也十分成功,除了是全台第一所創立研究發展處及通識中心的學校;同時也篤信人才的多元發展性,致力推廣「雙專長」、「繁星計畫」、「旭日計畫」和「拾穗計畫」,及早替學生培養三大跨界力:跨知識界、跨國界及跨社會界,希望育成多元人才。

培養雙專長 樂當產學接軌的高速公路

跨知識界指的是跨領域能力,就學時期若能多方培養能力,自然會成為日後左右逢源的養分來源。清華大學望能厚植跨域力,因而獨創「雙專長」學位,其設立標準不像雙主修、輔系嚴苛,不僅沒有申請成績門檻的限制,還能讓學生在相同的128 個畢業學分數內,同時獲取兩個不同科系的學位。

然而,雙專長衍伸出的問題為,畢業生不知道該隸屬證書上的哪個學系,因此我們在各學院成立院學士班,申請雙專長的學生須選擇院內科系為第一專長,第二專長則可從其他系所中自由選擇。推行至今,約四分之一的學生有雙專長畢業證書,比例相當高,這是目前清華已做到,但其他學校還在追趕中的教育創新。

跨國界,顧名思義是國際移動力,清華推行國際化成果顯著,校內外的國際交換生增幅極快,2016 年取得學位的國際生有1,126 人,申請來台交換的學生也有698 人。校內推行的國際志工,幫助拓展眼界,更可從世界中提升自己的執行力,清華每年至少有五到六團的國際志工出團。

第三是跨社會界,清華從去年首度開放,讓學生可利用整學期實習,及早與社會接軌。同時提供許多長期的產學合作機會,與聯合研發單位合作,如:台積電、中鋼等。校內近期也積極推行「產學小聯盟」,透過學校內部具特殊專長的老師和企業交流,進而促成產學合作。於去年成立的「Bio-App 生物科技產學研聯盟」,整合清大生命科學院內多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並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結盟。這些產學接軌計畫,就像是學生銜接職場的高速公路,幫助學生及早適應社會。

相較傳統升學主義,清華更重視培養多元人才,同樣選才機制下,學生同質性高,相似的經驗背景往往較難讓他們理解社會的不同面向,眼界也會因而變得狹隘,清華希望藉不同的招生管道,開放差異標準,達到實質教育平等。

現今全國性的招生計畫「繁星計畫」,便是清華首創,期望能縮小城鄉差距,達到區域平衡。此外,「旭日計畫」是近年由清華率先提出,祭出獎學金,給予經濟弱勢的學子力爭上游的機會。清華另積極提倡的特殊選才「拾穗計畫」,至今邁入第三年,目前無制式審核標準,只要具備讓人信服的特殊專長,都歡迎申請。透過此計畫入學的學生,大二會藉學校的輔導機制,依能力興趣,分流到各系就讀,希望能適性揚才,弭平才性差距,目前透過拾穗計畫入學的學生,有程式寫手、帆船選手等。

住宿書院三層次 致力養成多元人才

清華打破對宿舍生活之刻板傳統,設立住宿書院,讓學生在宿舍生活中組織各種活動,如讀書討論會、知識講座等;同時也開設特色課程,安排各種社會參與活動,希望學生們從生活中學習。住宿書院目前分成三大書院,各有不同訴求。其中,「天下書院」以拓展國際視野為旨,推行系列活動,如大使系列講座,目前已成功邀訪來自美國、法國等國的大使現身說法,由不同的文化觀點對談,培養國際視野。另有致力於創新、創業的「載物書院」,開設跨領域課程,經由課堂上的參訪,期望激發思辨力,育出各域人才。還有「厚德書院」,培養由做中學的態度,加入各類型的社會服務工作,如社會志工及公民記者等,提倡服務學習與社會關懷的活動。

清華國際志工團到肯亞,協助當地建立電腦教室,提供資訊上的幫助。

清華大學自104 學年度,微幅調升英文畢業門檻,如多益由700 分調至750 分,為了替學生的職場進路及早奠基,一開始的畢業門檻只是試水溫,但其實每屆受限於門檻而不能畢業的學生少之又少。我想清大學生不應以門檻分數為滿足,高中時期的被動學習,老師須像牧羊人趕羊般地督促學生;但大學是自由放牧,羊群需要離開牧羊人,找尋自我學習的能力和動機,轉換主動學習的模態。

About 賀陳弘

現職:清華大學校長

經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立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學務長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領域專長:機械製造、非傳統加工、奈微米元件製造與分析

口述/賀陳弘 文/林郁宸 照片提供/清華大學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