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70_P42

他理性拆解一杯茶 歐洲業者紛紛求教/講茶學院湯家鴻 用知識財走向國際


對講茶茶業集團執行長湯家鴻來說,2007年參加的南投仁愛鄉冬茶烘焙技術競賽,是一場奇遇。當時比賽規定須使用主辦單位提供的茶葉帶回烘焙,再由評審品評。除了他,現場參加的都是製茶經驗老道的叔叔伯伯,農委會茶葉改良場一位黃課長說明比賽規定時,介紹了茶的特性、以及建議的烘製方式。當時還是茶葉烘培菜鳥的湯家鴻,因為不懂方法,乾脆全程按照茶改場的建議做,結果焙出的茶竟然爆冷奪冠,湯家鴻自己也傻眼了。

原來,老一輩參賽者講究經驗,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不輕易改流程。湯家鴻上山跟老師傅學了半天,到頭來卻發現以科學化研究茶產業的茶改場把茶說得最清楚,經過這次比賽,他開始改向黃課長學習,摸清茶葉製作過程的科學原理,逐道流程掌控變因,不但做出品質一致的茶,也讓他選擇走向茶的傳道之路。

上山收茶 讓他發現茶產業趣味

湯家鴻年輕時是不愛讀書的小孩,夜二技選資工系就讀,白天就在爸爸任職的有線電視公司上班,當時對未來沒有太多想法的他,畢業後先飛到加拿大溫哥華遊學,一待一年半。回台後,湯家鴻不想回有線電視公司工作,基於逃避心理,他想到了爸爸的副業:賣茶。

於是他到南投山上跟師傅一起收茶做茶,「那時我發現,明明是同一批茶,竟然昨天和今天做出的茶有不同,就連師傅心情不同,製出的茶口味也會不同。」重視邏輯的他想探究「為什麼」。直到比賽時遇見茶改場的黃課長,他開始科學化學習茶的一切。

湯家鴻說,他印象最深的是黃課長問他:「會喝茶嗎?」茶的各面向都要從喝茶開始,知道味道了,才有可能往下學習。自此湯家鴻一面學品茶、製茶,一面開始與姐姐湯尹珊一同經營茶行。在湯家鴻的管理下,茶品質穩定,並以精品茶概念行銷,打響名號,中興大學更邀請湯家鴻姐弟兼課,兩人因而開啟茶產業教學的想法。他們發現,茶、酒、咖啡並稱為世界三大飲品,其中酒與咖啡的教學已經走得很前面,消費者有很多的管道可以學習,就只有茶領域付之闕如,應有很大發展空間。湯家鴻更參考WSET英國葡萄酒認證課程架構,設計了茶課程的架構,姐弟倆一同創辦了講茶學院。

茶領域這麼廣,教學要教什麼呢?湯家鴻從「會喝茶嗎」這句話出發,訂出教學目標:他先從茶知識的普及做起,第一級的品評課程,就學茶的分辨與享受,讓學習者能拆解一杯茶,分辨屬於哪一類茶及烘焙程度,更教授如何敘述茶的氣味、味道與口感。若要更專業,則可往第二級學習。

「第一堂課,十個人上課,只有一人付費。」湯家鴻說,既然要上,一人和十人時間成本一樣,他乾脆請各界人士當課程 「顧問」,上完課後回饋想法,幫助修改教案。從2015年開始至今,已累積到第80堂課,教案也越改越成熟,除了個人學員,也有國內知名食品、餐飲企業邀請他進行企業內訓。

有別於一般的品評課多以感性語言強調品味的「意境」,湯家鴻以理性的角度,提供系統化的教學。他說,若一間公司包括採購、研發、設計、行銷人員等一同參與課程,就能對茶知識有一致性的了解與敘述方式,有助於內部不同部門的橫向溝通。

湯家鴻傳授茶知識不只要證照化,更有國際企圖心。發展課程是第一步,而將課程輸出,透過收取權利金獲利則是第二步。先把發展成熟的教案翻譯成英文,再向各國的茶產業相關人士請教,綜合各國在地化意見,總結出最後的英文版教案。

教案中翻英 綜合各國在地意見

2017年,西班牙、智利的茶產業公司為了尋找茶專業課程,主動連繫,表明希望把系統化的教學帶回西班牙與智利,並派員來台灣學習;今年10月則有荷蘭、法國、比利時的課程邀約。

為帶回系統化茶知識,西班牙、智利茶產業公司派員來台學習。(照片提供/湯家鴻)

進行師訓時,湯家鴻則考量正確傳達教學內容,以英文教案再加上專業口譯進行。雖然英文的部分請專家協助,但湯家鴻當年到溫哥華一年半累積的英文能力為他的專業加分不少。湯家鴻謙虛的說,「我的英文一般溝通是沒問題的,但教學牽涉到專業性,必須小心處理。」他舉例,茶葉的「發酵」按字面翻譯成「fermentation」,多數外國人會好奇這個過程加入了什麼菌,但事實上中文講的茶葉發酵只是「氧化」反應,應翻成「oxidation」才正確。

一場茶葉烘焙比賽的奇遇,讓原本讀資工的茶產業門外漢湯家鴻,找到門路栽進茶的世界,將茶的知識系統化且輸出海外,開創出茶葉知識傳授的新方向。(文、攝影/張淳育)

About 湯家鴻

出生:1982年
現職:講茶學院創辦人、講師、講茶茶業集團執行長
經歷:國立暨南大學講師、明新科技大學講師、國立中興大學講師
學歷:逢甲大學EMBA文創組碩士、中州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