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議中,無論是聆聽講座或是社交活動,都需使用英語。多數出席者憂心自己的英文能力,深怕演講內容太艱深而無法吸收,或是與人交際時聽不懂他人的語意,甚至無法將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對方。
聽力訓練
想在短時間內加強英語聽力,建議可在參加國際會議的數天前,將環境轉換為英語模式。密集地聆聽英文,盡可能地浸淫在英語情境中,都是能在短期內增進聽力的方式。如果手邊沒有現成的英文資源,不妨觀看TED TALKS等網路演講短片。
多閱讀與講座主題相關的文章、新聞、書籍或是主辦單位所發放的手冊,熟悉該領域的相關字彙,將會對理解演講內容也有極大的幫助。以創意產業為例,creative industry或innovation等都是常見的字眼。
參加國際會議當日的早上,也別忘了在旅館中聽三至五分鐘的英語,作為聽演講前的暖身活動。
口說訓練
許多人會擔心自己所說的英語不夠正確,但在國際場合中,只要能將自己的意思成功傳遞給對方,便已足夠。
就發音來說,「吐字清晰」(articulate)遠比說出道地的英語更為重要。每個人講話多少都有腔調,因此不妨降低語速,讓自己的發音更為清楚,也讓聽者有更充裕的時間理解自己所說的內容。
華人較無法掌握的英語發音有以下幾個,若念錯容易讓聽者誤會:
A的長音/e/ |
A的短音/æ / | A的短音/æ / | E的短音/ɛ/ |
plane 飛機 hate 討厭 |
plan 計畫
hat 帽子 |
bad 不好的
bag 袋子 |
bed 床 beg 乞求 |
E的長音/i/ |
I的短音/I/ | /f/ |
/v/ |
beach 海灘
leave 離開 |
bitch 罵人用語
live 居住 |
fan 風扇
safe 安全的 |
van 廂型車 save 拯救 |
就文法來說,需熟悉英文句子中的基本字序:「主詞+動詞+受詞」。並且在上場演講或是出席社交場合之前,試著默念一至二分鐘,將心中的思緒用英文重新整理再表達。
此外,國人對於英文時態的問題也時常搞混,尤其是現在式、過去式的區別很重要,免得被人誤會;對於人稱代名詞如he、she也容易不經意弄錯,需要經常且有意識地練習。
透過講出聲、不斷練習用法,可有效降低焦慮感。在餐會或酒會上,適度喝一點酒,輕微的微醺感,也有助於放鬆心情、卸下心防,增加英語的流利度。(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交換聯絡資訊
參與國際會議的目的除了吸取知識外,同等重要的就是透過社交活動建立人脈。無論英文能力如何,最重要的是真誠地跟人來往。若交談愉快,別忘了留下對方的聯絡資訊,只要留下聯絡方式,都能為彼此未來的合作機會鋪路。(文/陳超明;頁首圖片來源/Unsplash)
【陳超明小檔案】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
實踐大學應外系暨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陳超明×國際溝通講堂】以觀光為國際交流完美收尾,首先考慮這些行程
【陳超明×國際溝通講堂】活用餐會累積國際人脈,這樣讚美巧妙贏得對方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