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未來會被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取代嗎?做為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應具備哪些能力才不會因時代潮流變遷而被淘汰?對於企業人資或部門主管而言,又該如何為公司選用人才,才能迎接未來職場全球化的各種挑戰?類似的疑問,或多或少存在許多職場上班族的心中。
儘管AI、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應用對產業的影響與日俱增,真正能夠懂得運用相關知識技能的職場工作者卻為數有限。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發布的《2018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調查資料顯示,有高達72%的受訪者認同人工智慧應用對企業的重要,但卻只有31%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準備好,有能力面對AI浪潮的挑戰。
掌握溝通力 理解WORK和JOB大不同
為分享國際人資趨勢新知,高雄市企業人士代表協會(KPA)在2018年9月中於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舉辦了一場分享座談,邀請對國際人資議題與企業語言管理頗有觀察的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陳超明,以「AI 與人力資源發展:從國際語言溝通力的應用談起」為題,分享觀察心得。
究竟AI發展會對職場帶來哪些衝擊?陳超明於演講中表示,因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使得人類與機器的分工概念不得不再重新詮釋。他認為,如果想探討哪些工作可能會被取代,首先要明白「work」與「job」在本質上的差異。
「“have a job”(有工作)與“do the work”(做好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陳超明接著解釋,「job」就如人事經理或櫃台人員等職務名稱;「work」則是指實質的工作內涵,過去只能單靠人力完成的工作,如今卻可能可以靠機器分工完成。他說:「要重新建構的是work 的結構,而不是重新定義job。」
舉例來說,做為一名人資主管,需面對的工作包括:招募甄選、訓練發展、績效評估、薪酬福利、員工關係與工作分析等。其中有部分面向,靠資料分析的輔助,更快達成工作目標。陳超明舉例,好比想找一位高階經理人派駐越南,可以事先分析過往經理人的特性,再經過資料比對篩選,看看申請人是否具備相似特質。
隨著時代進步,AI技術已成熟到能透過海量歷史數據資料進行機器學(machine learning),電腦系統也因為人工神經網路(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而擁有人類般的知識和行為,可以學習、判斷及預測推理。因此在工作中妥善應用AI技術,能提升工作效率。
而絕佳的組織力、溝通力、謹慎、多工、衝突管理等能力的優劣程度,可能是決定一位人資主管的工作是否會被AI 取代的關鍵考量。
陳超明特別指出,「溝通力」包括懂得主動傾聽、非口語溝通、問問題、表達清楚明白、釐清與摘要、投入對方心理、提供回饋、發展信任與默契、在場等要素。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尤其需要大腦針對現場情境進行複雜的交叉判斷,再做出最佳即時反應。因此,十分講求彈性應變的跨文化溝通力,仍是人類的一大優勢。
不怕被取代 AI成為人類工作好夥伴
英國經濟研究機構牛津經濟公司(Oxford Economics)與多家跨國企業共同研究的《2021全球人才報告》(Global Talent 2021)即曾經預測,包括數位能力、靈活思考、人際及溝通能力與全球化運作能力等等,都是未來國際人才最需要的職場技能。這正印證了溝通力在未來國際職場的重要性。
所以真正該思考的問題重點是:「人們要如何與AI一起工作?」陳超明點出了時下國際人資趨勢的風向。他也引用調查資料說明,技術技能、複雜問題解決技能、認知能力,分別是受訪者認為企業整合AI、機器人技術及自動化最需要增強的前三大重點員工技能(詳見上圖)。
而在企業國際化蓬勃發展的前提下,英語力更是組織內部是否能達到有效溝通的基本技能。陳超明指出,時下有許多中、大型企業都會聘用外籍員工,以刺激組織內部人才的成長。因此,使用英文進行跨文化溝通,在台灣的許多企業中已很常見。陳超明直言:「要想不被AI取代,TOEIC至少應達750分的門檻。」
因應各企業國際化程度的不同,所需國際溝通人才的質量也會有所差異。陳超明說:「導入語言管理的目的,正是為了盤點需求、建立可量化指標,好做為企業人才培訓策略的評估參考。」如台積電建立必備單字表,日本樂天將英語訂定為企業官方語,都是企業推行語言管理的方法與工具。在全球化與AI 快速發展的趨勢下,企業或個人唯有不斷學習、累積跨文化溝通力,才是保持全球競爭力的不變真理。(文/郭韋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