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教學 創新的英語學習環境/以溝通為重 用中英雙語學習專業科目


文/張淳育

 

許多人認為台灣的英語學習是「教室英語」,往往學生在教室學了,出了教室卻不敢用在生活中。近來「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教學法逐漸受到台灣英語教學領域的重視,教學者期望透過在學科課程中讓學生使用英語溝通對答的方式,提高學生使用英語頻率,幫他們掌握生活中的英語溝通技巧。

 

成大教授:CLIL不等於翻譯教學

 

不過,原本是用中文進行授課的音樂、體育、自然科學等課程,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這些學科內容的同時,也熟悉英語的溝通表達技巧呢?此外,各科目一線教師是否還需要具備英語授課能力才能實行CLIL教學法?對此,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鄒文莉在「2018跨領域/跨語言教學國際研討會」中指出,CLIL教學法並不等於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而是應把CLIL課程放在語言教學的系統下看待。

 

也就是說,各科目教師在課程中能自由決定什麼時機應該用中文上課,什麼時機可以適當加入英文;並視學生的英語程度,與英語教師討論出合適的英語教學比例,再透過鷹架理論,適當帶入現實生活經驗。

 

在實際運用上,香港元朗出生長大的香港大學教授Angel Lin 提出了一個三階段的教學架構,能夠用以教授自然科學的CLIL課程。此三階段架構包括:一、利用不同媒介的學習資源創造豐富的體驗情境;二、使用中文或英文製成的主題文章及影音內容,讓學生熟悉學科內容概念與語言的使用,並讓學生投入閱讀及做筆記;三、讓學生在情境中使用日常用語及學術語言描述學到的內容及體驗。

 

Angel Lin也針對語言與內容提供了一套測驗的架構,透過對內容面的回憶、應用與分析測驗支持語言學習。比如本文下方的學習單,要求學生回憶把蛋放在自來水中和鹽水中的差異,問的問題都是自然科學內容,讓學生能適當理解問題,回答時也讓學生盡量以英語或中文寫下各自的答案。

 

致力發展國際教育的彰化縣大村國小,也利用音樂課進行CLIL教學。大村國小教務主任魏相英及音樂老師林義凱說明,大村國小的英樂課會以「大海裡」等主題聚焦,帶領學生聆聽欣賞與「海」有關的西洋古典曲目如《藍色多瑙河》、《水族館》、《風與海的對話》等。也會帶學生認識各種樂器的音色。

 

這樣的課程,本質上結合語言與音樂,在音樂老師與英語老師共備討論後,帶入了樂器的英語介紹(Listen carefully to the music. What instrument is it?)、聆聽音樂後的情感表達(This music makes me feel ____.)等生活中實用的英語用法。並且為免學生回答不出,教師也會適當以中英文提供悲傷的(sad)、快樂的(happy)、平靜的(peaceful)、令人愉快的(cheerful)、緊張的(tense)、可怕的(scary)等範例選項作為學習鷹架,讓學生能自在表達自己聽到樂曲後的感受。

 

CLIL是語言教學或專業學習?

 

近年在台南地區,越來越多小學採取這樣的沉浸式教學模式,創造語言教學的新境界。雖然這和雙語學校(除了國語外,也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EMI)的內涵仍不盡相同,但也提供學生及教師一個實際使用外語的機會。然而,也由於CLIL課程強調雙軌制,語言與內容同樣重要,兩種評量並重,也導致部分學者質疑:英語能力偏弱而音樂能力或體育表現較佳的學生,在CLIL(如音樂或體育課)中,是否有些學習障礙或不公平? CLIL是語言教學模式或是雙語教育?有待學者釐清。

 

觀察現今不同縣市所規畫的雙語學校,或國外(如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雙語學校或國際學校的架構,一般藝能課程(如體育、音樂、生活、電腦等課程或數學課程)使用英語授課(EMI模式),不強調語言教學,老師透過實體操作以及示範,不同程度的學生即便使用英語能力各一,但都可以在自然環境中接受沉浸式語言環境,也不妨礙其在藝能專業中表現,自然使用兩種語言,似乎比較符合雙語學校的運作理念。

 

誠然,從歐盟引進的CLIL模式,確實為台灣的英語教育提供一個嶄新的語言環境。台南市政府第二官方語言專案辦公室也和成功大學外語系合作,為幫助教師落實CLIL,共同推出《CLIL教學資源書》,讓各科教師在規畫此種創新語言課程時,能更有方向。

 

clil emi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