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College students smile to you on campus, asian

【莊坤良×跨文化筆記】定位自己:你有世界的眼光嗎?


從菲律賓回來時,看到宿霧機場的走廊上,擺著大大的日文版和韓文版英文補習班廣告招牌。感到有些納悶,上了飛機,剛好旁邊坐了兩個台灣的小學生,為打發時間,就和他們閒聊起來。問他們去菲律賓做什麼?學英文。好奇,也想測試一下他們的程度,所以改用英文對答,大抵也能溝通。

兩位小朋友每年暑假都來宿霧(Cebu)上語言學校。學校(準確地說更像是補習班)多為日籍及韓籍老闆,顯見日韓早在此耕耘這個語言學習的市場。語言學校上課有一定進度,也有晉級的能力檢定測驗。老師多是說美式英文的菲律賓大學生與畢業生。兩位小朋友說,他們班上也有好幾個台灣去的小朋友。這反映了台灣家長對英文的投資與焦慮。菲律賓近,學費生活費與歐美比較,相對便宜。據說有的語言學校設在海邊,下了課就可以下水。最近國內也有大學把英文學習開拔到菲律賓,去感受全英文的學習環境。

走出去才看見自己

在台灣的大學裡,國際化是多數的辦學指標。每個學校的國際處無不卯足全力和國外學校建立姐妹校關係,推動師生的國際交流。教育部也透過新南向政策和各種獎勵措施,鼓勵各校進行國際化活動。每校國際處都提供了交換生、短期研習生、語言文化夏令營、海外實習等各種不同的機會,鼓勵學生出國感受不同的文化、增廣見聞,接受不同的學習模式、磨練自己的英文能力。

各校為擴大國際化的影響,也會辦理交換生與實習生的分享會,邀請出國回來的學生,把自己的經驗和校內學生分享。前一陣子我也受邀坐在台下聽學生的分享:

  1. 印尼回來的學生說:位於中爪哇的日惹古文明比台灣久遠。兩座世界文化遺產「婆羅浮屠」(Borobudur)的佛塔遺跡群和印度廟「普蘭巴南」(Candi Prambanan)的石雕建築群,規模都大得嚇人。出國才見識到台灣的小,與世界的大。
  2. 越南回來的學生說:河內的文廟(孔廟)比台灣的規模更大,中華文化流傳海外,孔孟的雕像仍高立在廟堂之上,供人膜拜。他們看見越南在起飛中的機會,也努力學習越南語言與文化。台商在越南的投資甚多,了解越南,也能增強自己未來的海外就業競爭力。
  3. 韓國回來的學生說:韓流效應帶動大家對韓國通俗文化的追逐。他們看到韓國明星開設咖啡廳的風潮,也能透過管理的專業訓練來分析明星的咖啡經濟學,並從其中學習網路行銷、名人效應與風潮創造的運作。
  4. 從菲律賓實習回來的學生說:我們對台灣最近的鄰居菲律賓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其實馬尼拉和宿霧的國際化不輸我們,國際旅客也相當多。吸引觀光客,他們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菲律賓的巴丹島與蘭嶼的達悟族,距離比蘭嶼到台東還近,他們的語言有許多相同的詞彙與語法。
  5. 從香港大學交換回來的學生說:香港老師的教學注重提問與批判思考,學生間的競爭意識強烈,全英語上課,學生對課業的投入度高,充滿熱情。有些學生會刻意選讀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課目,希望透過暑期交流的機會,學習到專業外的知識,除了拓展知識的領域外,也能強化自己跨領域統合的能力。
  6. 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交換回來的學生說:除了課業的交流學習外,也對當地文化有深度的觀察。例如,新加坡是個中西合併的社會,對全球化的發展保持開放態度,對道德與社會秩序則採保守態度。政府政策重視族群融合,各民族皆受到平等待遇與相互尊重。在教育資源,甚至於公共政策的宣傳廣告上,皆能顧及各族群的尊嚴和需求。另外住宅公設地規畫良好,所有的公設都是以人為本來設計。新國雖小,但志向大,在在都值得我們學習。

五點建議 用海外交流投資自我

聽完學生的分享,我也反思台灣推動國際化以來,對大學院校所產生的影響。比起從前,學生增加了許多出國學習的機會,大學校園裡國際學生也變多了。但當出國交流已成常態時,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面對國際化應有的態度。幾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1. 強化專業素養:出國交流除了基本的人際溝通外,更重要的學習在於個人專業的成長。專業是本,學生必須建立專業實力的基本盤,才能透過交流擴大自己的知能。少了這個基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識交流與成長。以自己的專業去和國際學生進行交流,在知識的領域中互相切磋,比較容易建立長久的學術友誼,因為知性的(intellectual)溝通是一種深度的理解。
  2. 關心在地人文:你可能去過很多地方,但對每個地方的印象都很模糊。也許你看到許多自然風景,但對在地的人文景觀卻不甚了解。因此每個地方都似曾相似,卻分不清哪一個是哪一個。沒有歷史的地理,面目當然模糊。對當地的歷史人文知識多一分了解,有助於自己的社交與溝通。出國交流的學生應該多對當地的社會多一分好奇與了解。我的習慣是每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早上一定要讀一份當地的報紙鄉,白天活動時與當地的人自然有了共同的話題可展開談話。這樣的收穫經常超過我的想像,旅行時許多的觀察心得都是來自這樣與當地人隨興自由的閒談。
  3. 提高自省的功夫:有些學生的報告停留在吃喝玩樂的感官經驗,有點可惜。當然出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但是我們可以做更多。除了美食美景,也可設法增加與在地人交流對話的機會,因為你可以從這些在地人的生活,得到第一手的文化觀察,藉此驗證書本或網路流傳訊息的可信度,並透過批判思考的過程,形成自己的知識與判斷力。這些國際交流的經驗,最終都要回歸到自我反思,才能從中借鏡,提升自我價值,這才是國際交流的最大收穫。
  4. 強化語言能力:離開國門,就進入世界的舞台,而目前這個舞台的共同語言還是英文。英文作為全球溝通的基本媒介,我們不能忽視它的重要性。跨文化溝通的雙向渠道是「理解他人,表達自己」,我們透過英文來理解世界,也借助它來說自己的故事。因此大家必須掌握溝通技能,提升嫻熟運用英文的能力,才能在國際化的舞台為自己發聲。還好,國內的語言教育比起從前改善了許多,現在從小開始就有很多出國學習機會,相信未來世代一定更能掌握英文這個國際語言。
  5. 以世界的眼光定位自己:每位出國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但我最喜歡一位去新加坡交換的學生說的:「外面的世界很大,親眼目睹與比較之後,看見自己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回到自己的學校後,更珍惜學校資源,努力學習,成為更棒的自己。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是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這位學生學會以「世界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與一切事物。不能坐井觀天而自滿,而要以世界的角度來期許自己。台灣是小國,所以更需要世界性的眼光來「定位」(positioning)自己,了解自己與自己所處的世界,才能安置自己。很高興我們的年輕人已有這樣的想法。

最後兩句話送給在學的學生:趁著年輕,勇敢走出去探索這個廣大的世界。海外交流教育是對自己未來最好的投資。(本文同時發表於莊坤良筆記

【莊坤良小檔案】

姓名:莊坤良
學歷:美國南加大英美文學博士
經歷:現為亞洲大學特聘教授

延伸閱讀:

專案經理人從鴻海轉戰資策會 以智慧教育深耕印尼
走進煉油國前線 中鼎集團王堯弘、林明炫勇闖中東探索全球頂尖技術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