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英語:新態度面對新世界

 

前言
       目前大家都將英語理所當然地視為國際語言,學英語很重要,英語成為全球經濟中必備之語言資本,但在英語之學習、使用及對該語言的態度與定位上,其實存在許多不同的想法與做法。本文首先釐清何謂全球(化)英語(global English),介紹幾個英語角色相關之名詞,接著從語言環境的轉變來解釋全球化世界下的英語角色,最後談談個人如何調適全球英語之衝擊,該如何面對全球英語。

 
從EFL、ESL、EIL、ELF到全球英語
       在台灣過去英語是主要的外語,因為美國是重要的政經支柱,雖然從國中開始有英語課,但大部分人除非工作需要,對英語很陌生,英語是外國語的角色,即所謂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學習英語和學習其他外語一樣。
 
       之後隨著美國及其他英語系國家移民的增加,其中也包括不少台灣人,這些移民有自己的第一語言,或者母語,因此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即所謂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對移民而言,英語不是外國語,是本國語,但不是家庭中使用的語言,是第二語言;另外一個ESL的情形在某些國家英語是官方語言,大多是殖民時期沿用,如肯亞、奈及利亞、印度、新加坡(均為前英國殖民地)、菲律賓(前美國殖民地),英語雖然不是本地語言,但由於歷史因素,英語仍然在本地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教育體制中,學生必須花不少時間來學習此第二語言。
 
       英語為國際語,即EI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是近年來另一個常見的名詞,國際語言代表在國際場合使用之語言,此國際場合除了各種國際會議、世界性的活動外,也包含跨國性事務,如貿易、國際飛航、觀光等,在國際場合中,英語系國家通常是核心主角,尤其二次大戰後美國獨強的情勢,造成英語成為國際社會之通用語言,其背後是英語系國家的政經力量。
 
       最近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的詞是英語為共通語ELF(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在歐洲越來越普遍,共通語是溝通雙方共通的語言,廣義的ELF包含一方為英語為母語者(NS, Native Speaker),而狹義的ELF指雙方的第一語言均非英語的情形,用來和EIL區分,因為在EIL中NS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英語的使用規範、語義解讀、文化內涵仍以英語系國家為主,在狹義的ELF中,雙方使用非主要語言的英語來溝通,使用上和以NS規範為主的EFL、ESL、甚至EIL有差別,尤其隨著全球經濟的多元化,金磚四國之崛起,全球貿易中心逐漸從美國轉移到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狹義ELF的使用情形越來越普遍。
 
       最後談到全球(化)英語(Global English),目前並無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定義,但我個人認為全球英語代表英語在全球化改變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使用者方面,過去可大致分為母語使用者、外語學習使用者、第二語言使用者,而全球化世界中這樣的劃分界線逐漸模糊,由於使用場合、方式也多元化,使用者身份也難以界定;舉例來說,台灣大學生唱著中英夾雜的流行歌,在滿街充斥英文招牌的環境中,拿著有英文標示的電腦,用英文寫報告,英語不能說只是個外語,而是特定場合、特定方式使用的語言,對不同的個人有不同的意義。英語的功能,也不只是和「外國人」(其實誰是外國人很難定義)溝通和考試學科而已,26個英文字母逐漸和阿拉伯數字一樣,成為生活中的符號,幾乎每個人都認得,某些單字甚至成為中文的一部份,如high/hi、fun等,其他外來語(披薩、T恤等等)或縮寫(ETC、ABC等等)不勝枚舉,每天報紙電視新聞中若把英文拿掉,我們可能會發現不容易讀懂;英語的滲透影響,不只在台灣,世界各地都有,只是影響力高低不同,和全球化程度相關,生活中各式商品、資訊都可見到英語的穿透力。
 
       全球英語最重要的面向,其實是在教育中;小學敎英語是全世界的趨勢,由於義務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每個小孩都被要求接受教育,因此英語成為義務教育之必修課程有很深遠的影響:也許現在不是每個人都會英語,但幾十年後,可預見英語成為基本能力,像科學、數學一樣,英語不是外語,而是每個人多少都會一點的全球語言。同時,英語影響各國也不是單向的,全球化的特徵之一是相互影響,不是只有強者影響弱者,後者除了急起直追,逐漸成為強者外,交流的結果是彼此互相影響,產生混雜、新想法、新做法、多元的意義,英語在不同的環境與情境下,使用的方式及代表的意義也不同,英語和其他語言也會相互影響,因此全球英語其實是相當動態多元的。這樣的轉變來自於世界的改變,由於語言的主體是語言的使用者,也就是人類,而當人類的生活改變時,語言也跟著改變。
 
典範轉移:語言與國家、個人、文化、認同之關係正在轉變
       當根本的假設改變時,許多認知也必須調整,Pakir(2008)沿用學界常用之「典範轉移」來突顯全球英語和過去傳統英語教學(ELT)的差別,雖然有些老套,但世界的確正在改變,而且是根本的改變,不特別注意我們很難去體會,所以這裡也用「典範轉移」來形容全球化世界與民族國家在語言環境上的差別。(見表一)
表一 民族國家與全球化世界語言環境比較
民族國家 全球化世界
同民族同語言組成國家 移民、通婚、多重國籍、跨國工作
國家推行國語 同時注重本土語言、國語及英語
個人有單一主要語言(通常是母語)    個人有多語能力,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語言
國民說國語 身分和語言無直接關係
國語為該國通用語言 除了國語,英語也能通用
語言代表文化與認同 語言為工具,尤其是英語
少數人學英語 每個人都要會一點英語
語言變化慢,穩定 語言混雜互相影響,動態、多元(Englishes)
 
       (不久的)(註)過去民族國家體制下,人類有母語(單一語言),每個國家有國語,該國國民從小學習該國語言,語言環境單純,界線壁壘分明,語言即文化、說該語言代表認同該語言社群,疆界明確,該國國民說該國之語言,語言和國家、個人綁在一起,跨界的個人是少數,是例外,世界分為不同國家,世界的語言環境也是,因此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明確地標示出哪些國家說英語,哪些說華語,哪些說西班牙語,個人被認定有單一主要語言(通常是母語,同時也是民族國家的語言)。由於民族國家是人為的產物,國家語言是此「想像的共同體」中核心的機制,故在國家化的過程中,語言中文化與認同的功能被強化。
 
       未來全球化世界中(某種程度上是現在進行式),語言和國家的關係鬆綁,個人擁有多語能力,有獨特語言背景,由於跨國移動的常態化,單一語言面對多元化的全球化世界並不足夠,語言的工具性提高,所謂工具性並不只有溝通,也包含使用某一語言來達成個人目的,由於有多種語言可以選擇,因此我們常見到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語言,儘管不同語言可能都可以達到溝通的功能,但語言中象徵文化與認同的功能,也因為個人與語言從一對一的單一關係中解放之後,變成語言工具性的一部分;加上語言文化的混雜與變種,不只文化互相混搭,語言的混雜也成為常態,語言間的界線也模糊,這些都反映人類生活型態之轉變;語言的主體是使用語言的人,全球化世界重視創造力與創新,創造意義才有價值,語言工具性提高因為人們將之視為創造意義的工具,不再是傳統人類文明之傳遞保護者,學語言除了了解過去,更重要的是未來實用性,也因此主要語言越來越強勢,而使用者少之語言不停消失,尤其不是「國語」的語言。
 
       全球化常被批評是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制度,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也許應用到語言方面也是如此,但全球化也造就了更多的強者,讓更多人享受到發展的果實,越來越多的全球英語使用者也代表這些人取得此語言資本。
 
如何調適全球英語之衝擊
       了解全球英語及全球化語言環境之後,接下來我想談談英語和個人的關係。我們該如何面對英語、如何定位它、學習及使用它?在回答此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以兩個「全球語」的概念來看看可能的應對方式。Globish是法國人Nerrière & Hon(2009)所提倡,基本上為簡易英語,用基本單字簡單句,搭配其他幫助溝通的媒體(身體語言、圖片影片等)來達到溝通的目的,主要用在狹義ELF的情境,雙方均非NS。由於文化不同,俚語、比喻等有文化指涉的用法都避免,用直接簡單的方式避免誤會。
 
       Globalese的概念也類似,Vittachi(2010)觀察亞洲ELF使用者,發現所使用的英語其實利用亞洲語言的文法(大多是使用者本身的主要語言),加上商場通用的英語詞彙或縮寫,及媒體和科技業中常聽見的英語,來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可以發現,在以溝通為大前提的情形下,使用者拋開英語規範、文法、NS文化的約束,利用個人所能使用的簡單英語,來做溝通,完成個人或公司的目標,且以ELF情境為主。
 
       過去大家認為只要學會標準英語,國際溝通上便無往不利,但越來越多人發現,在ELF情境下,用標準英語不見得是最好的,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英語來讓對方理解,其實也需要學習。由於過去大家以NS為標竿,怎麼樣模仿學習都很難講得像NS,也因此自卑感或缺乏自信心是很多英語學習使用者普遍的現象,而不敢講、不試著用「破英文」來溝通,就愈覺得自己英語不行,陷入惡性循環。
 
       根本態度的調整是一種方法,接受自己的腔調,用實用的角度來面對英語,以對方能不能懂來當作標準,而不是以正確文法、標準發音腔調來評斷自己的表現;另外一種可行的方式是多和其他英語學習者(非母語者)交流使用英語,筆者的研究(Ke, 2010)發現ELF的經驗對學生自信及英語使用上有幫助,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非以英語為母語者,在台灣的多數外國人也是,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以在ELF情境中使用英語,拋開「這樣講不標準」的迷思而多使用英語,從彼此的理解與誤解中,慢慢矯正自己的溝通問題,這樣的良性循環相較於和比自己英語程度高一截的NS交談,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也許更能增進個人的英語使用能力。
 
       學習ELF另一個好處是了解英語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用法,我們對英語背後的文化也要擴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因為使用者背景來自世界各地,對英語我們把它當作一項重要的語言資源,了解其多樣性與變動性,而英語程度的好壞不該用多接近NS標準來評定,更不該以英語程度來評斷個人本身,英語不是拿來show off,它只是語言工具,幫助我們瞭解世界,和世界溝通,而我們該做的是鍛鍊自己使用此語言工具的能力,Globish只有1500單字,學習「如何使用」英語可能比學習英語本身在全球化世界中更重要,這一點台灣的英語教育及英語學習者必須要體認。
 
參考文獻:
  • Ke, I-Chung. (2010). Global English and world culture: A study of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orldviews and conceptions of English. Journal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5, 81-100.
  • Nerriere, Jean-Paul & Hon, David. (2009). Globish: The world over. Paris, France: International Globish Institute.
  • Pakir, A. (2009).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alyzing research frameworks in international English, world Englishes, and ELF. World Englishes, 28(2), 224-235.
  • Vittachi, Nury (2010). A short course in Globalese. In D. Nunan & J. Choi (Eds.), Language and culture: Reflective narrativ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dentity (pp.215-222). New York: Routledge.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