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功能性語言學」與英文寫作教學


 

       2009 TESOL年會有關第二語寫作教學論文發表中,不論是在小學、中學、及大學層級,均有美國學者與教師提倡運用澳洲學者Halliday的「系統功能性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理論,教授美國第二語學習者英語寫作。「系統功能性語言學」為何在美國逐漸受到重視?筆者認為「系統功能性語言學」將語言習得以及英文寫作的隱性知識歷程,清楚且有條不紊地呈現給教師,並提供渠等明確教法,以幫助學生。

       波士頓學院教育系教授Brisk在其名為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English: Teaching Writ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的論文發表中,將盛行於美國的「寫作者工作坊」教學法(writers’ workshop)與「系統功能性語言學」教學法作一對照比較:

「寫作工作坊」教學法 (如何寫作)

「功能性語言學」教學法(寫什麼)

佈局計畫

主題、讀者、架構、工具、目的(文體)

草擬

文體結構組織

與老師同學討論、修改

文章首尾一貫性、語言特性

校正、發表

拼字、標點符號

 

       由此表可知,美國的「寫作者工作坊」教學法,受到美國學者Flower and Haynes(1980)寫作過程(process writing) 研究的影響此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自我探索發現問題,並透過與老師或同學會商的方式(conferencing)想出解決之道,在整個寫作過程,老師只扮演輔助者的角色。而「系統功能性語言學」教學法則清楚地呈現影響寫作情境的要素,如主題、讀者、架構等,並進一步分析各種寫作文體的組織結構。「寫作者工作坊」教學法可啟發英文程度佳且具英文寫作經驗的學生,但對英文程度普通又缺乏英文寫作經驗的學生而言,明確且具系統的寫作教學法亦是不可或缺的。在下面文章中,筆者簡單介紹「系統功能性語言學」的基本概念,並參酌Brisk教授演講時所舉的例子,說明如何使用「系統功能性語言學」及「文體教學法」 (genre approach),教以英語為第二語或外語的學生如何撰寫「敘述文」(recount)。

 

系統功能性語言學的基本概念

       根據「系統功能性語言學」學者的看法,文法並非一成不變的規則,而是隨情境不同產生變化之語言系統,學生須學習如何使用一動態(dynamic)系統,以達到不同的社交性、學術性、甚至政治性目的。由此可知,「情境」在功能性語言學中是極重要的觀念。「情境」觀念又可從三個面向解析:一是與寫作情境有關的「語域」(register),二是寫作「文體」(genre),三是「意識形態」(ideology)。因本文篇幅限制,以下僅就「語域」與「文體」兩概念加以解說。

        在「系統功能性語言學」中,「語域」是由「主題」(field)、與讀者的「關係」(tenor)、及「文章組織」(mode)三個要素所組成。寫作時,作者需考量文章題目、思索與讀者建立何種關係及如何有系統地使用英文(名詞、動詞、連接詞等)組織想法並呈現與讀者的關係。寫作者與讀者間所建立的關係,可從下列兩則新聞報導中顯現出來。在第一則新聞中,作者使用朋友間對話方式的口吻撰寫文章,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而第二則報導的作者,則使用較正式語彙傳達訊息,作者不僅表達其在電腦方面的知識,亦展現其權威,故該作者與讀者關係較為疏離。

       “Want to find the nearest pizza place, showtimes for the James Bond movie "Quantum of Solace," or the latest Bruce Springsteen video? Google voice search is uncannily accurate.” (Mobile Apps Find a Home on Touchscreen Devices, reporting by Gabriel Madway, editing by Gerald E. McCormick)from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technologyNews/idUSTRE4AO8N220081125?feedType=RSS&feedName=technologyNews

“The electronics world consists of computing devices in the PC domain, entertainment/communications devices in the CE domain and cell phones in the mobile domain.  Unfortunately, these three domains do not communicate well with each other and there is no real-time support for media on existing connections.” (Welcoming Wi-Fi to Home Networks by Rahul Patel, Senior Director of Marketing, WLAN Business Unit, Broadcom Corp.

       「系統功能性語言學」中有關「情境」觀念的第二個面向是寫作「文體」(genre)。從「文本」角度(textual perspective)而言,「文體是指群架構類似、且可達成某種社交及溝通目的文章」(Butt et al., 2000, p. 214);從寫作者與讀者「溝通互動」角度(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而言,文體則被視為「寫作者為因應重複出現之寫作情境,而所使用之典型的語彙及文章結構」(Hyland, 2009)。 Hyland在他的論文發表中(Teaching genre in the disciplines: How applied linguistics can help)指出寫作是植基於作者與讀者相互「預期」的心理。他並進一步解釋:「整個寫作過程就是寫作者根據其預期來創造文章,寫作者預期讀者能辨識並期望其使用該文體。同樣地,整個閱讀過程就是讀者根據其假設,以了解寫作者意圖。」

       在此筆者要強調,從文本角度來定義「文體」,較易引起誤解,因其強調文章有一定的結構模式,致使許多不了解「情境」意涵之英文寫作教師,強制要求學生遵循該文體格式,以致「文體教學法」被評為與北美所發展出來的「模式成果教學法」(pattern-product approach)無異。英語教師在使用「文體教學法」時,應瞭解「系統功能性語言學」所強調的「情境」與Hyland所強調的「預期」觀念,並指導學生分析不同寫作情境與讀者在該情境中對文章架構之預期心理,再教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語域(register)與文體(genre)寫作技巧進行創作,以符合讀者期待。

 

如何使用「系統功能性語言學」教敘述文寫作

       「系統功能性語言學」文體「情境」的概念促使「文體教學法」的興起,Brisk在她的論文發表中介紹如何使用「文體教學法」教學生撰寫敘述文。在教學生如何依時間順序敘述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時,教師亦可介紹給學生表示動作、口述、或感官等動詞,供他們於文中敘事或文末結尾抒情時使用。

 

文體

敘述文

常用動詞類別

常用動詞時態

文章開始

概述: 人、時、地、事

存在(existential)或關係(relational)等動詞

過去式

文章中段

依續續事

動作(action)或口述(saying)等動詞

現在式(引用)

過去式

文章結尾

結束/或抒情

感官動詞

偶爾現在式

       教師亦可視學生寫作能力,教導他們如何使用副詞與介系詞片語以重現動作情境。Brisk於其論文發表中提供以下實例。若學生只寫出一簡單句子”He came”,老師可教學生使用下列時間副詞或介系詞片語敘述動作發生時的情境:

何時?

He came yesterday.

如何?

Yesterday he came angry.

何處?

Yesterday he came home angry.

何誰?

Yesterday he came home angry with his friend.

為何?

He came because he wanted to see you.

  「系統功能性語言學」可讓學生學到如何撰寫記敘文體、又可學到如何使用不同語彙描述過去事件,可與「過程教學法」互相使用。筆者建議老師在實際教寫作時,先向學生介紹其欲撰寫的文體,並可使用「過程教學法」中所強調的計畫、草擬、與老師同學討論等方式以確立學生寫作內容,再適時介紹學生使用不同型態的動詞及副詞或介系詞片語(子句),重現事件情境。最後筆者要強調,「系統功能性語言學」及「文體教學法」雖引起美國學者及國內少數學者興趣,其教學成效如「過程教學法」一樣,有待實證研究發現。期望台灣學者及教師多了解、比較各種寫作教學法之優缺點,以多元英語寫作教學法提升台灣學子英文寫作能力。

 

參考資料:

  • Brisk, M. E. (2009). 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English: Teaching Writ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9 TESOL conference. Colorado, Denver.
  • Butt, D., Fahey, R., Spinks, S., and Yallop, C. (2000). Using functional grammar. An explorer’s guide (2nd ed.). Sydney: 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NCELTR).
  • Flower, L. S., and Hayes, J. R. (1980). 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ts. In L. W. Gregg and E. R. Steinberg (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pp. 31–50). Hillsdale, NJ.: Erlbaum.
  • Hyland, K. (2009). Teaching genre in the disciplines: How applied linguistics can help.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9 TESOL conference. Colorado, Denver.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