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究國際研討會活動紀實 – 「新」英語及其教學策略


5月18日及19日在國立成功大學隆重舉辦了第三十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究國際研討會「成功方程式──專業與全球化學習」,並邀請到國內外知名英語教學專家學者及教授們針對「以英語為國際語」(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及「英語為全球通用語」(English as an Lingua Franca, ELF)的教學方式及管理等全球化時代下的跨文化溝通議題進行探討與研究。

專業英語課程之國際觀點與台灣趨勢

研討會首場主要演講由知名英語教學學者Diane D. Belcher所擔任,她以「能滿足全球化世界裡學習需求的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How It has Met and will Need to Meet Learner Needs in a Globalized World)為演講主題,闡述專業英語(ESP)不論在地方上或國際情境中都讓學習者能藉由溝通,發揮更大的社群影響力,並藉此回應批判理論派對ESP之「學習者中心」(learner centeredness)所定義的「學習需求」(learner needs)太過短視、狹隘的問題。她也在演講中鼓勵ESP研究者應該針對學習者現在、甚至是未來的「學習需求」繼續鑽研,以更加迎合快速變遷的社會需求。

接續著Diane Belcher博士的ESP議題,「台灣ESP面面觀」(The Faces of ESP in Taiwan)專題討論會由亞洲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英輝教授所主持,並邀請到多位台灣大專院校教授以自身經驗來分享實際教學的狀況。

陳英輝教授表示,受到英語全球化和全球競爭的影響,台灣的高等教育開始逐漸接受ESP課程,但尚在初期發展階段,目前最大的問題即是欠缺專業師資。台中教育大學英語學系主任廖美玲表示,ESP課程除了以學生需求為出發,未來的規劃還須考慮到學生的就業市場需求,如此將有助於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能夠更精確地選擇教材內容及學習方法;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兼語言中心主任蘇綉惠更指出,在課前應該準確地做到設定課程目標、課前需求分析、評定、教師及學生的課程評估問卷,以更確定ESP課程的可用性。

ELF的評量測驗工具

評量測驗是檢視學習成果與教學成效的一項重要工具,ELF讓「英語」多了新的定義來適應多文化的地球村世界,那設定「英語能力標準」的評量測驗又是如何重新定義良好的語言能力呢?這場研討會的主辦單位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及台灣英語文教學與研究學會(ETRA)同時請來英國劍橋大學語言測評考試院劍橋博思職場英語檢測劍橋博思職場英語檢測(BULATS)經理Chris Jordan、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台灣區代表總經理王星威、台灣財團法人語言測驗訓練中心(LTTC)吳若蕙,以及牛津大學出版社師訓與專業發展中心經理Mark Richard齊聚一堂,除針對全球通用語所需要的英語能力發表演說外,也與在場英語文教授學者交流意見,專題討論的氣氛相當熱烈。

吳若蕙對台灣的英語檢測首先發表看法,她認為,英語檢測不再只是測驗英語能力和實踐教育目標的工具,而是藉由英語測驗來刺激英語學習動機,帶給國人終身學習英語的習慣。Chris Jordan則認為現代語言測驗應重視施測對象在英語實境中是否達到有效溝通或完成任務,而非過度拘泥於文法細節;Chris進一步建議台灣在尋求國際競爭的同時,應將實境語言能力納為提升國際溝通力的必要條件之一。

王星威表示,所有語言測驗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測驗使用者的需求;任何ELF測驗都需正確反映出溝通目標對象所使用之慣用英語表達,如此才能給予測驗使用者一項有意義的測驗結果。王星威更提出在未來全球商業與學術的語境中,標準測驗(standard test)是否仍持續滿足每一位使用者需求的質疑,供在場與會者另一個思考評量測驗意義的方向。

國際溝通語 & 國際移動力

第三十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以「EIL與國際移動力」專題研討進入高潮,為歷時兩天的議程收尾。三位主要講者Diane Belcher(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Glenn Stockwell(日本早稻田大學)、Anna Mauranen(瑞典赫爾辛基大學)共同與會討論英語能力與國際移動力之關連性,以及在國際中移動所將面臨的語言、文化等挑戰。

主持人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表示,EIL或ELF並不是一種新的語言,而是一種應世界各地眾多英語使用者需求而生的新英語概念。陳超明更在會中以二戰後的美國西進拓荒的精神鼓舞全場英語教學教師,積極面對全球化後的種種未知變數,從國際溝通能力開始,打造學生成為21世紀國際人才所需具備的各種技能。

◎記者:謝易安、葉瑋玲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