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1980年代談到元素周期表,人們會說共有108個元素,在現今,被承認的元素已增加到118個;而我們以往習慣稱呼的九大行星,則在冥王星的除名後成了八大行星。隨著科技進步,新的發現不斷問世,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讓以往學到的知識漸漸過時、不敷使用。唯有不斷更新、不斷學習,才是讓自己保持競爭力的方法。
為探討面對新時代的學習趨勢,今(2019)年在台北舉辦的智慧創新教育高峰論壇特別邀請來自越南、芬蘭、印尼、科威特、泰國的教育領袖,與微軟亞太區教育部門總經理Alexandros Papaspyridis同台對談。
大學文憑已不是人才的「產品保證」
泰國發展研究院院長Somkiat Tangkitvanich在討論中特別提到知識的半衰期。他認為,既有知識不斷遭到淘汰,因此我們每周都應該投入超過十小時的時間進行學習,才能保持競爭力。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學習,不應只是透過背書、補習的方式吸收知識,而要愛上學習,把學習當成是一件有趣的事,並學習「如何提問」,思考以較高的角度看待問題。
對於Somkiat Tangkitvanich的意見, 微軟Alexandros Papaspyridis除了表示認同,也補充指出,在這個學習的時代,若把「人才」視為一種產品,大學文憑早已不是「產品保證」,因此千萬不能在大學畢業後就不再學習。
Alexandros Papaspyridis說明,能力可分成像是創造力、合作力等軟實力,以及使用電腦、撰寫程式、撰寫人工智慧(AI)、應用AI 等的硬實力,而一個人應該是要能夠軟硬兼具的,因為面對未來,每個人都有責任帶來變革,並思考利用AI或物聯網(IoT)等技術打造新的學習系統。「我們應該都要有一種急迫感,未來的學習不能再用老方法,應該要各界合作,並且認知到唯有體系改變才能達到目標。」
而來自印尼的科研暨高等教育部會科技與高等教育資源處長Ali Ghufron Mukti 則指出,目前印尼有許多4、50 歲的教師擔心機器會取代人力,他則認為只要具備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合作力(collaboration)、溝通力(communication)、及創造與創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等四個C 的能力,就不用擔心被機器取代。
那麼,具體可以怎麼做呢?近來有些進行創新學習的組織,從體制外做法對教育進行了嘗試,他們的成功或許可以帶來不同的啟發。許多人或許都聽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但美國Brightworks學校和法國程式學校School 42的作法,可是徹徹底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
從感興趣的題目主動學習
美國Brightworks學校是一間位於舊金山的創客學校,透過木工教育,他們相信,只要經過引導,八歲的孩子也能夠把工具用在適當的地方而不會導致危險。其受邀來台分享的K12教育負責人Mackenzie Price認為,即使是兒童的學習,授課教師也應該信任孩子可以是「學習的共同作者」,並以任務為導向嘗試解決現實問題。而教師的角色,則從以往的專家權威,轉變成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專案經理。
比如Brightworks的孩子們曾經嘗試過的一項「作業」,是把氣球放飛到外太空為地球照相的計畫,學生必須自己考慮各個環節,像是如何提案、預算要抓多少、風速多大、在哪放飛、氣球路徑會怎麼前進、要怎麼和相關的管理單位溝通申請等等。「我們沒預設學習成果,而是把重點放在這些過程的學習上。」Mackenzie Price分享,因為沒設限,學生嘗試做的事,都是他們感興趣的事。
至於法國的School 42,則是一個替代大學學制的另類選擇。為解決法國工程師需求日增與學用落差問題,School 42由法國電信集團Free創辦人獨資成立,不需學費、不問學歷,但也沒有老師和教科書。教學長 Olivier Crouzet說明,學習者必須自我管理,自我學習。針對自己想開發的程式專案,自己蒐集、過濾資料,並和同學共同討論如何合作解決問題。就連專案評量方式也是以同儕評量方式進行,由五位學生共同評分,決定一項專案算是成功或失敗;即使失敗,都還可以再嘗試。
另外,學生的學習也導入遊戲的概念,將學習歷程轉化成樹狀圖,分別標示成功完成的專案、失敗的專案,以及未來可以開發的方向等。
綜合上述案例,可以發現:任務導向、從感興趣的題目主動學習、重視溝通合作、不怕失敗等,都是這兩所學習機構具有的特質,值得我們在不斷充實自己能力時參考。(文、攝影/張淳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