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在走,形象要有,
從韓國阿里郎電視台到卡達半島電視台,
在這個以英語為溝通主流的時代,
想要快速走向國際,
許多國家選擇以英語電視台發聲,
就連日本的NHK也擋不住這波浪潮。
英語電視台不但有強力的國際傳播力,
且若要回應台灣的雙語政策,台灣怎麼可以沒有英語電視台?
今(2018)年9月,記者正在泰國小旅行,好奇泰國的電視台都播些什麼內容,打開電視隨意看看,有泰語配音的港劇和韓劇、綜藝節目,CNN 頻道一如既往正在討論當時的國際大事,再一次切換頻道,出現的是亞洲某地的選舉畫面,仔細辨認,講的竟然是台灣,節目的英語旁白介紹的不只是台灣,也提到了兩岸問題。
越南、泰國也有英語電視台
「這是什麼頻道?」找到了畫面角落上的「AL JAZEERA」標記, 原來是世界聞名的半島電視台,而當天不經意看到的節目,是半島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台灣:間諜、謊言與台海關係》(Taiwan: Spies, Lies and Cross-straitsTies)。原來半島電視台的英語頻道(Al JazeeraEnglish),不只是在泰國可以看到,而是全世界都看得到;換言之,全世界都能看見這支以半島電視角度詮釋的兩岸議題紀錄片。
英語一直是國際間最多人使用的第二語言,非英語系的國家想要和全世界最多的受眾溝通,就會選擇英語做為傳播媒體的主要語言對外發聲。而隨著影像傳播發達,閱聽人接受度高和其內容多元等因素,許多非英語系國家選擇設立英語電視台,以「對外傳播」為定位,受眾多為「居住在國內或國外的外國人士」。節目製播內容則多以新聞為主,再輔以談話性節目、紀錄片,以及可傳達文化特色的軟性節目,目的在於讓外國人士了解自己國家的觀點與特色。
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董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羅慧雯就認為,在面對國際事務上面,英語電視台可說是國家對外宣傳的主場,傳播的內容攸關國家品牌和國家形象。新南向夥伴國家如印尼、越南及泰國,也都陸續建置了英語電視台,期望建立正確的國家形象,讓世界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國家品牌。
因設立英語電視台而取得國際發聲地位,卡達半島電視台是很好的例子之一。半島電視台是一家1996年由卡達王室出資的國際電視媒體,在2006年開播英語頻道,面對許多國際議題,半島電視台都能提出不同西方主流的伊斯蘭觀點,因而在國際上有其公信力與影響力。
國家形象的建立與維護
第二個更好理解的例子,則是韓國的阿里郎電視台(Arirang TV)。阿里郎電視台是韓國第一家海外衛星英文國際電視台,自1997年對韓國內部的外國人開播、1999年擴大範圍至亞太地區,2000年全球播送,韓國流行文化席捲世界。2001年台灣製播的偶像劇《流星花園》一度流行到東南亞,菲律賓年輕上班族提到對台灣的認識時,還叫得出劇中角色的名字,但沒有一個像英語電視台一樣,系統性播出台灣節目的頻道,熱潮消退後,就被具有頻道優勢的韓流攻佔。
英語電視台不只攸關國家形象的建立,還攸關形象的維護。日本NHK WORLD TV 原本的定位受眾較重視「在國外的76萬日本僑民」,日語節目較多,純英語節目較少,直到2006年才有意朝英語化發展。曾經留日並長期關注日本NHK 動向的羅慧雯指出,其原因之一在於日本面對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英文台提出有關慰安婦等不利日本形象的輿論時,當時並沒有一個好的平台能夠以英語回應中國意見,讓國際知道日本的想法,再加上本土觀光宣傳需求,於是NHK WORLD TV 在2009年時全面英語化(現稱NHK WORLD Japan)。
同樣,俄羅斯也基於希望打破「共產」、「雪」和「貧困」的既定印象,傳達正確形象的理由,而在2005年開播了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ussia Today)。
有鑑於此,全國工業團體聯合的代表,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在2018年提供給政府的白皮書中,特別建言台灣應該「建構一個英語的公共電視台」,「帶頭製播英語新聞,宣導台灣的投資環境與民主成就,皆以英文原音呈現,製作具有國際觀以及台灣文化之英語節目」,認為不但可服務在台工作的外籍人士與外國觀光客,也能提供多元的國際觀,並在國內營造輕鬆友善的英文環境。
同時國內也開始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的政策,在教育部提給行政院院長賴清德的初步規畫報告中,也研擬了由文化部主責開闢專屬英語電視台或電視頻道的建議。
近期《公共媒體法》修法草案第六條也將「多元國家語言之傳播服務」新增為公共媒體基金會應執行業務,並註明「辦理前項業務,必要時得設置國內外專屬頻道」,可見成立英語電視台,各部會已經開始動起來。
產業期待成為宣傳台灣平台
產業有建言,政府有政策,學者與媒體人更是樂見其成,民視製播國內英語新聞長達15年,打下優質品牌,英語新聞的資深主播李顗恩就指出缺少英語電視台的危險性。他說,因為台灣沒有自己的英語電視台,像CNN等外媒在引用兩岸議題的資料時,考量資訊取得的成本,多半會直接引用央視英文台的英語新聞片段,而不會選擇翻譯引用台灣新聞台的資訊,間接使得我們失去國際的話語權。
民視新聞傳播群製播部經理蘇義崧認為,我們有必要提供台灣觀點,給外國人一扇看見台灣的窗,這也是民視從2003年英語新聞開播以來,一直努力堅守崗位不熄燈的原因。
善用現有設備縮短籌備時程
支持成立英語電視台的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也指出,台灣以往有不少電視台,尤其是公廣集團,例如華視教育與文化頻道,可以做為未來英語電視台的基礎。
「我們已經有台語台、客語台、原民台,為什麼不能有英語台?」年代電視台主播張雅琴也認為,不論站在國際發聲或英語學習角度,英語台都是應該要有的。若有英語台,可以製播一些談話性的節目,讓總統或官員有機會針對一些國內外議題發表看法。
「蔡英文總統的英文很好,可是國內主流電視裡出現的機會很少,因為用了還要找人翻譯。如果有英語台,外國人有想知道的事,也可以直接看你的英語台。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張雅琴認為,不只政府官員,甚至一些企業老闆也可以是邀請訪談的對象,透過這樣的談話,就可以讓外國觀眾知道台灣的品牌實力與想法;或像是製播英語版的綜藝談話性節目《二分之一強》,邀請難,但到頭來就會發現只是語言的不同,大致的製播流程還是一樣的。」
不過,蘇義崧則指出,即使製播流程大致相同,投入的人力也要比中文新聞為多。以現今每天晚上11點多播出的15分鐘民視英語新聞為例,從下午一點就開始製作,民視英語新聞的製播團隊就需要三位執行製作,負責從民視一般新聞中選材,同時還要有精通中英雙語的翻譯與新聞主編各一位投入製作,最後再由主播進行語言與內容的把關,才能製成優質的英語新聞。
羅慧雯則認為,若要做英語電視台,由公廣集團來做會是最合適的。「公視近幾年積極往外拓展,推出許多優質的紀錄片與戲劇到國際舞台,包括《野性蘭語》、《蜂狂》、《戰浪》到《通靈少女》等,這些都很適合放在英語電視台上。」並且,她也認為公廣集團受到民意的監督,須到立院備詢,因此承辦對外發聲的英語電視台,制度上是較健全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2017年公視年度報告來看,整個公廣集團年度經費約為20億台幣,要再撥出經費成立英語電視台,恐怕不是容易的事。
羅慧雯舉例,人口規模約為台灣兩倍的韓國,光是阿里郎電視台一個頻道就有十幾億台幣的預算,若再加上KBS World,兩個頻道合起來的年度經費約有二十幾億元,因此她認為每年若能有十幾億預算投入英語電視台,是較為理想的。
提供學習英語的沈浸式環境
站在英語學習角度,英語電視台能提供沈浸式的英語環境。「有這樣一個電視台可以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環境裡,他們不用特別去補習,還可以從中知道怎麼跟外國人談論有關台灣的事,每個人都可以是台灣的外交大使。」張雅琴舉例,比如「促轉會」應該怎麼翻成英文才合適?像這類的時事,就可以透過英語台學習。
張雅琴分享,韓國藝人防彈少年團今年9月受邀到紐約聯合國大會,團長金南俊以流利英語發表了近七分鐘的演講,這和她在美國求學時期認為「韓國人英語不好」的印象有很大的落差。看到韓國各方面的亮眼表現,讓她深刻體會到,「台灣就是因為落後於人,才更應該要加強,想辦法迎頭趕上。」
世新大學英語系終身榮譽教授李振清也透露,韓國為提升英語力,早從1990年代起就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成立英語電視台就是其中的一項。「我在美國讀書時的韓國同學趙載永,當時是韓國外國語大學翻譯研究院的院長,負責韓國成立英語電視台的相關事務,有一次我去拜訪他,發現他們做得很積極,過沒幾年,阿里郎電視台就開播了。」從英語教育角度,李振清特別希望台灣也能成立英語電視台,甚至認為這是值得透過前瞻計畫編列預算執行的大項目。
李振清還認為,英語新聞不需使用過於艱澀的用字,可以朝易懂、通俗化規畫。「像是阿里郎電視台播報一篇韓國軍人節的新聞,其用語大概國三學生可以聽懂、高中學生一定聽得懂。」他強調,讓國內觀眾聽得懂,能夠自在看英語電視台,在聽多、看多英語後,較能內化並自然發展出英語的說寫能力。
「再不談就太晚了!」羅慧雯認為,英語電視台要不要做、怎麼做都是全國性的問題,現階段應該有更多的討論。就像公視從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提議到最後成立,經歷長達十八年的討論,最後才形成共識。英語電視台也必須要如此,各界人士都需要加把勁,催生台灣的英語電視台,藉著傳播媒體的力量,站上國際舞台,讓世界看見台灣。
(文/張淳育 插畫/ James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