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富強國策原來是「語言政策」/為何李光耀一生 最感謝的人是語文教師?


2345678901

  • 作者:黃敏裕∕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

李光耀回憶錄的副題是:「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另外在書中開門頁只寫了一句話「獻給所有語文教師」,我不知道多少語文教師讀了這本書?又有多少人注意到這句話?或想過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為何他如此重視語文教師?

由回憶錄的書名副題看來,他未蓋棺前已自我定論:新加坡雙語之路是他一生的挑戰,或可推論語文教師就是他的最佳戰友,勝過軍人、銀行家、投資者及政府官員。為何如此?試想假如新加坡人的英文程度跟台灣一樣,會不會有今日的成就?語文能力到底對新加坡人有多重要?語文政策到底對新加坡的國家發展政策貢獻有多大?此點可由連批評他的新加坡人都感謝他推動雙語政策而知。且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李光耀自己在回憶錄中所做的語言政策治國經驗8 點總結:

語言政策成為政治、經濟成功的動力

他認為影響一國發展的因素很多,但政治或經濟的發展都需要語言政策配合,得當的話,可以成為政治、經濟政策成功的重要推力,反之也可能釀成大禍。例如在新加坡如果以華語為第一語言可以得到最多選票支持,但他認為一定會鬧出大事,國家會分裂,所以他堅決地以英語為共同語,在建國初期經濟發展時期,英語政策的確幫助了新加坡實現工業化及經濟現代化,也長期維持了各族群的和諧。

語言政策是服務國家的利益及政府管理的實用工具

李光耀主張語言是工具,有承擔教育及傳統文化的功能,但也是服務國家利益的實用工具。新加坡採取的語言政策除了可以消除不同族群、不同語群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建立了新加坡與外部世界的有效溝通平台。

另外新加坡的雙語政策也非一成不變,自1965 年獨立建國以來先後進行5 次重大雙語教學檢討與改革,例如華文部分,1999 年曾提出新的務實教學策略,為不同母語的學生量身訂做適合其不同語言水準的教學目標及內容;2004 年又實施華文差異課程,將之分為高級華文、華文、華文B 等三類不同程度的課程;2011 年又重點改變語文考試方式,側重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實現「樂學善用」之教學願景。

雙語政策兼顧工具語言與文化語言

新加坡獨立初期,很多家長將孩子從英校轉送華校,李光耀認為這樣很危險,華族學生會失去自己的根。學習華文,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以新加坡的經驗看,要求學生學習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確實是件難事,幾十年下來很多家長和學生甚至將第二語言視為包袱,但為了配合升學制度而不得不接受。現在隨著中國的崛起,學習華語有了經濟動機,家長的心態也改變了。推廣工具語言時,在潛移默化之間也促進了文化語言的提升。(筆者註:這段意指華語現在也兼具工具語言及文化語言的功能了。)

制度化保證,讓學生經歷長期的雙語學習過程

所有新加坡的學生除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外,第二語文成為必修課,各族群學生必須修讀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以華族學生來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將修讀十年到十二年的華語課程。這些制度性的強制規定,確保雙語教育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石。

建立語言基礎,為將來未雨綢繆

語言在年輕的時候學習,能夠在腦海中確立記憶的基因,根深蒂固。在小學甚至幼稚園就開始實施的雙語教育,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成為雙語的菁英,但這些基礎會深植於他們的內心,當他們進入社會,如果因為職業或發展需要而重新接觸華語文時,少時建立起的語言基礎,會讓他們更容易地趕上。

量體裁衣,因材施教

雙語教育必須兼顧菁英化與普及化。天分和學習能力各有差異的學生,應該實行不同的教育方式。經歷過多次的改革和檢討,雙語教育可以「量體裁衣」,既有特選學校中將英文和華文都作為第一語文的水準、以培育雙語菁英,另外也規畫了高級華文、華文、華文B 等細化分類的不同程度等級課程,可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能力。

只有一個主導語言

基於人腦的構造,語言掌握能力的空間是有限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對於語言的使用,也直接影響到主導語言的地位,追求兩種語文都作為第一語言,有點不切實際。因此新加坡嘗試不斷地修改第二語言教學法以提升第二語言學習成效。

語言政策是一個永無休止的旅程

面臨一個持續變化的世界,語言政策不可能一成不變,必須隨著社會的演變,與時俱進,並確保它符合前面所說的兩個原則,那就是讓語言政策成功地推動政治、經濟,成為實現國家利益目標和滿足政府需要的重要治理工具。

由上述李光耀的經驗總結中可以看出在新加坡政府不斷地調整、改革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政策過程中,語言教師必須不停地因應政府的改變而調整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材及考試,備極辛勞,也說明了為何李光耀要將回憶錄特別獻給勞苦功高、默默付出的語言教師們。

新加坡發展政策原來是「語言政策」

回顧經濟學的發展及成長理論文獻,鮮少提及語言政策的貢獻,二戰後新興工業國家包括日本及亞洲三小龍推動的經濟政策,即便有也並未將語言政策列為首要政策,唯有新加坡提供了一個以語言政策為基石的發展範例,其利弊得失,頗值得借鑑。

1993 年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中預言了各種文明之間的摩擦與衝突現象將越演越烈,2014 年興起ISIS 的現象似乎證實了他的論點,但他並沒有提出解藥。而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能促進族群融合現象似乎也提供了一盞明燈,值得全球的政策決策者與學者注意,也值得從事語文教學工作者探討。

反省台灣的經濟政策包括曾經最成功的十大建設及新竹科學園區政策等在內都偏重硬體建設,希望有朝一日,台灣的領導者也能重現語文政策及語文教育,並將國家發展轉型成功的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