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兼差! 複合型人才無畏職場變遷/斜槓力 跨界再進化


文/賴亭宇、林郁宸

 

音樂人/主持人/心理學家;工程師/戲劇導演/詩人;

基金經理人/財務規畫師/健身教練⋯⋯

 

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職場菁英不願被單一職稱定義,

開始利用自身專長與興趣,發展多重職業、經營多元人生。

全球斜槓青年正勤於提升自我價值,

讓職涯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身處台灣的就業環境,

有哪些具體實踐的案例和作法可以參考?

面對斜槓思潮,無論你是嚮往或焦慮,

這都是一次重新盤點個人職涯競爭優勢的好機會。

 

今(2018)年世足賽期間,冰島隊的亮眼表現備受世界矚目,教練與球員的複業身分更引爆社群話題。

 

其中,擋下球王梅西而揚名的冰島門將不僅是一名職業足球員,還是可口可樂世足賽廣告的導演,根本是現在最夯的斜槓青年!冰島駐中國大使古士賢日前接受媒體採訪表示,許多冰島球員清楚職業足球生涯短暫,因而積極發展多重專長,隨時準備開啟第二人生。這種複合式的職涯規畫理念,正與斜槓思維不謀而合。

 

在台灣,斜槓青年的話題,雖是在這兩年才開始沸沸揚揚,但若觀察全球就業趨勢不難發現,這股斜槓風潮似不單純只是跟風、炒作,而是大勢之所趨。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Institute)於2016 年的調查報告中便指出,美國有高達1.62 億的人口從事自由業,占總勞動人口的20% 到30%,並且還在成長;其中有30% 的人是自願用零工方式生活,並以此為主要收入,40% 的人則是用兼職方式接案。

 

趨勢》台灣非典型就業人口突破80

 

日本媒體界更稱今年為「副業解禁元年」,不僅許多知名企業宣布允許員工兼差賺錢,日本政府更首度修法賦予勞工「從事副業權」。

 

而在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報告也顯示,非典型(部分工時、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就業人口今年將突破80 萬人大關,且有年輕化現象,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零工經濟力量。

 

越來越多時下青年選擇走向斜槓之路,有自然而然,也有不得不然。

 

一來,窮忙世代的危機感強,當企業無法百分之百保障員工的未來,拓展跨領域能力便成了人才的生存之道。

 

二來,職場趨勢變化太快,現在熱門的職業,很可能在不久後的將來消失,企業也較以往更重視跨領域的多元專長和整合能力。

 

104 資訊科技副總鍾文雄認為,低薪的就業環境,當然是許多上班族想要謀求更多出路的原因之一,「但原本優秀的人才,本來就不會安於現狀,渴望學習成長,自然會想要追求不同歷練,我想這是許多斜槓青年的初始動力。」

 

「不多會一點,你就只是一顆螺絲釘,隨時都有可能被取代。」台灣優秀斜槓代表李柏鋒(財經部落客/科技媒體主編/投資理財講師/寫作班創辦人),點出了斜槓青年的危機意識,「我們追求的不單是增加收入,也不是永遠待在同一個地方不離開,而是到哪裡都可以待下來的移動能力。」

 

斜槓族可以多方鑽研個人興趣,還有可能將興趣經營成事業,這不僅意味著多重收入,更代表著豐富多彩的人生,確實令人心生嚮往。而擁有單一一門技術,就能領一輩子薪水到老的時代不再,求職者就算不考慮成為斜槓族,至少也得思考如何擴充職涯競爭力。

方法》以既有優勢為基準 開發斜槓潛能

 

yes123 求職網日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有八成二的求職者想當斜槓族。104 資訊科技也藉分析會員大數據發現,2014 到2018 年五年內跨產業工作機會激增了36.5 倍,包括整合行銷、電子商務、數位媒體異業合作等;相關從業人員則以20 到39 歲的青世代佔大部分(87%)。靠著分享自己喜愛或擅長的事物來賺錢,的確是非常吸引年輕人的工作模式。

 

對此,暢銷書《斜槓青年》作者Susan Kuang(自媒體人/教育品牌創辦人/爵士舞老師/健身教練/企業英語培訓講師)建議,第一步,可以從發掘自身既有的能力優勢開始,「有沒有什麼事是你特別得心應手的?甚至除了你以外,別人都做不來?」維持一定的專業水準,並輔以其他專長來提升附加價值,才有機會找到願意買單的粉絲群。

 

Susan Kuang 自己的斜槓職涯起點,便整合運用了兩項優勢:英語力和網路產業經驗。她原先也是上班族,曾輾轉任職於美國州政府、網路公司,擁有豐富的行動網路產業資歷,從小更累積了優異的英語溝通能力。

 

她先是在社群網路分享職涯所見所思,累積粉絲量,接著結合職場經驗和英語能力,打造了一款線上口說直播課程,剛上線便招募到200 名會員。

 

這次成功,讓Susan Kuang不僅獲得了個人事業上的第一筆收入,成為發展斜槓職涯的資本,也發現了整合能力的重要,「單純英語好還不夠,要把不同的專長結合,才能催化出更大的價值。」

實戰》顧好本業 創造穩定收入是前提

 

斜槓青年追求自由地工作與生活,但自由,仍需要有堅實的專業能力和財務實力作為後盾。而斜槓實力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蓄積,很可能在起步階段是沒有收入的,因此顧好本業很重要

 

在運動視界(Sports Vision)擁有492 萬累計人氣的專欄作家張尤金(證券業後台主管/運動專欄作家/命理學講師)觀察到,身邊許多優秀的斜槓同儕,多半本身都已具有一份無可取代的專業,再從中延伸成不同的職涯組合。

 

以張尤金自己為例,他畢業於台大會計系,憑藉所學專業,先後在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累積了具連續性的專業資歷,讓他目前得以擔任相對穩定的證券業主管職務。熱愛棒球的他,工作之餘經營棒球部落格與粉絲團超過十年,慢慢獲得運動視界、鏡週刊、美國職棒雜誌、 Yahoo 奇摩運動等媒體邀請執筆專欄文章,才逐漸從中獲得固定收入。此外,他還因個人興趣研究八字命學,最近正和一群同好籌備開設命理課程。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 小時,扮演這麼多領域的職業角色,時間、心力夠用嗎?「要懂得抓零碎時間完成不同工作,例如午休、通勤時間。」

 

張尤金表示,許多斜槓青年都採取這種在不同領域間切換的工作模式,「讓大腦的不同區域獲得休息,生產力也會提高。」

 

不同領域的職涯組合方案,還可參考安侯建業(KPMG)健康照護產業服務團隊共同主持人蘇嘉瑞(醫師/律師)的例子。因同時具備豐富的臨床醫師執業經驗和律師資格,讓他可專精醫療行政管理、醫療糾紛等案件;兩種不同專業相輔相成,讓他成了業界舉足輕重的專家。

 

學習》自律、整合 觀察國際脈動保持創新

 

也有斜槓族是以增加收入為出發點,最終也獲得不錯的成果。「我會走上斜槓之路,對我來說好像不是『想做』,而是『不得不做』,畢竟要養家!」李柏鋒笑說,起初會研究財經,主要是想提升經濟能力,「但後來研究出心得,就會想分享,接著才在分享中逐漸找到利基點。」

 

李柏鋒在與網友互動的過程中發現,投資理財知識是很多小資族迫切需要但欠缺的,他的無私分享,除吸引到商業周刊等主流媒體邀請擔任專欄作家外,更進而於去年在Hahow 好學校線上課程平台推出「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吸引超過千名學員付費上課,上百名學員給了滿分評價。

 

李柏鋒認為,成功斜槓族最重要的能力除了整合力以外,就是自制力和自學力。而他的自學方法,是透過研讀英文原文撰寫的財經論文,再將之消化整理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國外學術研究論文往往是該門知識的源頭,同時也是最新最快的資訊,能夠讓我分享的內容更為獨到,不同於台灣多數理財專家或其他部落客。」

 

有人擔心,發展斜槓是否會落入「樣樣通、樣樣鬆」的窘境?對此,李柏鋒認為,成功斜槓族的關鍵在於能夠整合資源、系統化運用,讓時間更有彈性,同時也獲得更有價值的運用,而不僅只是拿時間換取金錢。

 

因此,李柏鋒在財經部落客的身分之外,選擇以科技媒體為本業,希望透過接觸不同領域來刺激思考,並鍛鍊寫作能力。此外,他也養成每天閱讀、分享時事觀察、每周開讀書會等幾項習慣,透過吸收新知及與網友互動,讓自己學習成長。不難看出,成功斜槓族的職涯組合中,每一塊拼圖往往都是經過深思熟慮。

 

也有斜槓青年在追求斜槓職涯的過程中,不甘被正職束縛,轉而創業,海倫鮮土司創辦人施穎瑩(餐飲品牌創辦人/料理製作人/美食作家)就是一例。

 

施穎瑩在擔任財經記者時,也跨足飲食寫作,曾為尋訪美食遠赴義大利、韓國等地與大廚見習,並將所學融入於料理製作中,爾後毅然決定放棄主流媒體記者職銜,成立自有品牌。她用行動證明,斜槓青年的冒險精神,是邁向多元人生的第一步。

 

準備》企業也能培養斜槓人才 提升競爭力

 

換個角度思考,「成為斜槓就像是經營個人品牌的過程,需要一種『創業者的思維』,就好比企業CEO 往往都具備跨領域、全方位的能力。」李柏鋒說。

他認為,雖然收入很重要,但若動機僅僅只是為了「賺外快」,不是為自己的品牌價值成長而投資、學習,那就很難長期為目標奮鬥。

 

鍾文雄指出,許多斜槓青年利用網路平台來接觸客戶,不一定要透過企業,因此不只上班族該對斜槓風潮有危機意識,企業也必須要有從組織內部培養斜槓人才的遠見。

 

鍾文雄以104 資訊科技為例,公司讓員工輪調不同職務,學習不同領域的職能,「不要怕提升員工的個人價值,人才具備多元化的能力,這反而對企業有幫助。」

 

傳統的職涯發展只能選定一種領域,一步步往上爬,但橫向多元發展不同領域的斜槓一族,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具備多元能力的人,很難從一間公司中「失業」,遑論被AI 所取代。科技進步帶來跨時代的就業新思想,學習打造個人品牌,或許將是未來職場工作者的日常。誠如Susan Kuang 所言:「也許你只有一種職業,但它要求你須具備全方位能力,並涉及不同領域,那麼你也是斜槓青年。」

 

回到最初的問題,要怎麼做才能成為斜槓青年?或許該先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是否擁有一項或多項突出的才華與技能?是否擁有強大的自制力、學習力?在發展斜槓職涯之前,先花時間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有實力的人才吧。

 

未來,當重複、枯燥、無趣的工作逐漸被AI取代,或許反而能讓工作者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從事更人性化的工作,擺脫疲於奔命的窮忙狀態,讓生活過得更有價值!

「斜槓」一詞怎麼來?

2007 年,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 在著作《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中,形容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滿足作為單一職業中的「螺絲釘」,而選擇一種能擁有多重職業的多元生活型態,並為這群人命名為「斜槓青年(Slashie)」。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