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一年一門EMI課程 四年學習不中斷/逢甲大學力推全英語授課環境


文/周惠那(逢甲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全校國際生大一不分系學士班主任)

照片提供/中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已逐漸體認到國際化之急迫性,各大學對於推動全英語授課(EMI,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不遺餘力,在實施課程改革以符合學生需求的同時,辦理教師研習等教學成長活動,以確保教學品質,也成了重要的一環。本文將分享逢甲大學分布於各學系申請EMI 授課的教師,針對教學目標、策略、現況與困境提出建議,以作為實施EMI 教學與改善之參考。

 

多元教材 讓英語自然融入生活

開設EMI 課程除了開拓國際招生管道,也能協助降低少子化導致大學招生不易的問題。提高外籍生比例,除了有助於加速大學校園國際化程度之外,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優勢在於,能引發校園內語言與文化之衝擊。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許芳榮主任認為,「如果能與不同國家的人聚在一起,對於身處在原本環境的人是有幫助的。」

在EMI 的學習環境裡,學生能較自然地適應中英文兩種語言所使用的圖像與拼字處理模式,刺激同步應用左右腦的創意思考效應,能跳脫母語框架或包袱,建築系高敬賢老師指出,「理解的英文詞彙雖然不比中文豐富,但這樣反而會逼著自己用最簡單的字講出最複雜的想法,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應數系許佳璵老師也表示,「透過EMI 做思想的翻轉,讓學生自己去摸索,能激發出新的思維。」

值得一提的是,全英語授課比中文授課需要更多元的教學活動與師生互動,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大多倚賴單向語言表達,教師解說知識,學生被動聽講,當學生因語言能力不足而無法吸收老師所講述的知識時,所有學習必將中斷,因此EMI 教學需要融入多元表達模式、教材、教法與工具,以幫助學生降低英語與被動學習等負擔。

除了採用語言、肢體、意像等溝通管道,EMI教材也須跳脫指定教材的限制,充分利用多元教材強化效果,如善用網路資料Wikipedia 與Dictionary.com;線上影音YouTube 與TED Talks,都有助於學生於課前理解專業概念與課後準備課堂報告。化工系袁維勵老師以自身授課方式為例:「現在使用網路相當方便,教材可以秀在螢幕上,所以使用英文解釋專有名詞或定義較容易。」

此外,練習使用非母語的英文做為吸收知識、討論與簡報的媒介不僅能強化英文學習,更能訓練不同思考模式、邏輯與創意,而訓練使用英文作為學習與簡報的語言,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安排本地生與外籍生共學,小組安排務必以跨國籍與跨文化為佳,創造自然使用英文的環境是EMI 教學的優先考量。

 

學習不中斷 循序漸進最有效

但就教學而言,EMI 教師社群規模通常相對較小或甚至不存在,資源較為缺乏,在準備教材與活動時常需獨自摸索。運管系曾柏興老師切身感受:「有些老師不敢開EMI 課程是怕學生給負面評價,也擔心教不好。」因為教學顧慮而導致現階段開課量一直難以突破,因此改革現行教師評鑑與獎勵辦法,並擴大舉辦EMI教師社群、教學觀摩是有效推動的辦法。

以逢甲大學為例,推動EMI 的一大挑戰在於學生的英語能力普遍不足,學生對於英語學習信心較低,而期望避免修習EMI 課程。為降低學生對於EMI 課程的恐懼,除了透過創新配套與補救措施,融入互動與科技教學之外,大學更需積極落實英語為校園第二溝通語言之政策,讓使用英文成為「生活上的一種方式」,並先以選修課為主,提供國際生與有興趣於全英語學習的學生修習。企管系曾欽正老師表示:「除了上英文課之外,全校學生在專業課程要設有幾門是英語教學的必修課,每年都有一門EMI 讓學生學習,最少能夠上二到三門EMI 課程。」透過全校必修英文課程、線上自學字彙、文法與閱讀能力等配套機制,讓學生逐步適應英語聽講與讀寫。

除了系所「一年一EMI」的目標之外,「四年英文學習不中斷」也是逢甲大學外語教學中心現階段改革全校英文課程的重點。國貿系吳廣文主任建議,「應該先有英語訓練,將英語能力打好基礎之後再上EMI 課程,這樣才能夠相輔相成。」應數系許佳璵老師也同意,「透過一年到二年基礎英文課程訓練,在大三、大四時導引學生進入EMI 的學習環境。」

英語做為國際共通語言,EMI 自然地成為提供校園英語生活與學術交流的重要管道,教師如何透過創新的課程設計,讓學生跨越語言的阻礙吸收知識,保障教學的品質與成果,這也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最佳範例。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