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重不重要 自己出國一趟就懂了/ 減法教學在大學 逢甲專題製作課程〈二〉


27-28(1)

去年(2015)10月,聯合報曾有一篇新聞,報導一位雲林偏鄉的學生,因為學校的計畫,成了全村第一個出國的人,出發時身上掛滿了家人求來的平安符,全村更是放鞭炮夾道相送。

因為第一次出國,到了日本後,他在機場迷路了1.5個小時才出關,一路跌跌撞撞,但也總算遊歷京都、大阪兩周,更在日本的青年旅社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交游。

有了這樣的經驗,這位學生回來後不但下定決心,未來要再次出國遊歷、見見世面,更對學英語和學日語產生了莫大的興趣,在學校加修了英語的寫作課和會話課程以及基礎日語課程,要為下次出去溝通交流作好準備。

這位學生參加的計畫,就是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專題製作課程中很特別的一項計畫:「國際體驗學習計畫」,該計畫強調,逢甲的大一、大二同學只要提交計畫書,就有機會出國壯遊,且沒有成績或語言檢定限制。只要是還沒出過國,或剛好家境清寒的學生,就能比其他學生更加優先取得出國的機會。

 

鼓勵學生出發去做想做的事

「國際體驗學習計畫」是逢甲大學通識中心主任翟本瑞構想的一項學習計畫,這項計畫仿照Gap Year概念,贊助學生來回機票,讓學生以世界任一城市(非華語區)為目標規劃旅行計畫,獨自出外壯遊至少14天,並需在回國後進行一次校內成果分享。

這樣的規劃,用意是在「提供機會,鼓勵學生走出去」,同時也鼓勵學生勇敢追求自己想做的事,因此計畫本身並不以成績或語言檢定作為核定標準,也不限制旅遊計畫書的內容。學生要到哪,或是想做什麼,沒有什麼不可以。

藉著這個計畫,有的學生跑去日本遊歷,前五天晚上都睡在「寢台列車」上,晚上還懂得跟日本人去商店搶優惠麵包;有的學生到美國,前兩天只敢吃泡麵過活,第三天勇敢挑戰Subway 點餐,再來更連小費都學會怎麼給;有的跑到義大利,在回到義大利的駐校藝術家那裡作客,每天從臉書傳回的義大利人文風情,羨煞逢甲一班師生;更有男學生到了歐洲,遇到了祕魯來的女孩,兩人不但成為旅歐的遊伴,更進一步成了男女朋友,雙雙回國後,雙方都心心念念想去對方國家一趟。

27-28(2)

責任在己的遊歷 勝過師長苦口婆心

分享會上,每個人都說出了各自不同的經歷,但都同樣散發出煥然一新的自信。這些壯遊回國的學生,大多打算未來再出去,並且都開始為了準備未來的出國交流,加強自己的英語,甚至是學習新的語言。「只是小小一張機票,我們點燃了學生的自信和學習英語的強烈欲望。也許他們的能力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變,但態度和氣質的改變是很明顯的。問我這樣為學生找資源值不值得,我絕對會說值得。太值得了!」翟本瑞說。

翟本瑞坦言,規劃這樣的國際壯遊計畫,他也非常擔心學生在外的安全問題,「但我轉念一想, 這不就是讓學生態度轉變的最好機會?」過去,事情都是別人打點好,因為覺得與自己無關,於是忽略風險,但逢甲的計畫則是在事前就講清楚。「我們會盡一切力量協助學生,但我們也會告知參加的學生,『既是你決定要去的,安全責任會在你身上』。如果學生接受,學生和家長也都簽下切結書,我們才會補助。」

為此,通識中心請來留學生、背包客,辦了許多場的旅遊分享會,學生們更是以區域為單位開了許多的臉書專頁共享資訊;而出行的學生,也會每天透過臉書向學校報平安,讓學校能夠放心。

 

期許學生勇於追求、延續學習

「國際體驗學習計畫」也有延續性。之所以規定大一、大二生才能申請該計畫,是因為:一來學生到了大三備足能力,還能繼續申請交換學生計畫;二來即便升上大三,也至少還有兩年的時間能夠自我訓練,加強英語能力,成為未來留學或求職的助力。

翟本瑞說,他理想中這個世代的大學生,應該要能具有「跨領域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勇於追求的態度」。2015年度通過計畫出行的學生共有52 位,佔學校整體的比例還不夠大,未來如果人數增加,相信也會更加影響學校整體的學習氛圍,讓更多學生樂意參加逢甲的交換計畫,踏出國門、闖出國際。

 

◎記者:Winter Chang ◎照片提供: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