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影像×多語言 英語電視台第一步/央廣從聲音出發 挑戰影音傳媒


 鄰近國家如韓國、日本、泰國、印尼、越南等都紛紛斥資成立英語電視台,為自己的文化發聲,台灣還沒有英語電視台;但其實台灣有一個國際廣播服務電台──中央廣播電台(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簡稱RTI或央廣),早就在用英語對外放送台灣大小事。在各界積極研議英語電視台成立之際,央廣的經驗,可以是發展英語電視台的思考方向與關鍵。

跟著受眾走 央廣轉型大跨步

央廣是目前台灣唯一提供國際廣播服務的公共媒體機構,對外以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日語、泰語、越南語、印尼語等九種外國語言及國語、閩南語、客家語、粵語四種中文語言廣播。近二年的轉型期中,也加入韓語網路影音節目的服務。

央廣雖然在國內因為沒有專屬中文頻道,較不為國人所知,但因為會以外語提供台灣相關的即時新聞,因此只要是居住在台的外國人士,大多都聽過「RTI」。甚至在2005年高雄捷運泰國移工抗暴事件中,大量因不滿勞動條件而群起暴動的泰國移工,在挺身反抗不公待遇的緊張情緒中,唯一能讓他們放鬆、信任的談話窗口,就是他們平日收聽的央廣泰語組節目主持人,可見央廣對於外國閱聽者的影響力。

然而,做為唯一對外傳播的窗口,央廣近兩年也開始了新的一波轉型,努力朝「網媒化」、「影音化」、「強化外語、多語」三個方向邁進,不但透過臉書、YouTube等平台作為新的傳播載體,還嘗試製作多種語言影音節目,以多元方式讓受眾認識台灣。

推動這波改革的中央廣播電台前總台長邵立中認為,既然閱聽者已習慣透過網路、影音方式接收資訊,央廣就有轉型必要,好讓更多的國際人士能夠認識台灣。這也顯示了台灣成立英語電視台的必要性。

從廣播電台跨足製作影音媒體,其實央廣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BBC全名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國廣播公司),NHK全名日本放送協會,都是廣播跨足影音的最佳例子。」邵立中舉例。

實驗性質強 放手讓員工嘗試

央廣成立90年,要從慣常的廣播業務朝向沒接觸過的影音、網媒並不容易。邵立中說明,目前仍在嘗試階段,多以鼓勵方式和員工溝通,讓他們以「沒有限制」、「玩玩看」的心態去嘗試製播,實驗性十足。即使如此,因為央廣本身具備包括中文與外語共14種語言的專業人才,讓他們在製作特殊目的的影音上有了別人沒有的先天優勢。

像是承接外貿協會的案子,製作台灣彩妝產業行銷影片,提供外貿協會「台灣美妝品牌行銷聯盟」赴泰參加商展,協助台灣產業走出去。又或是製作介紹台灣畫家的《聲動美術館》影音節目,並將之翻譯成各種語言版本。

因為能夠用各種語言有特色地介紹台灣之美,長榮航空甚至和央廣洽談合作,將多達十種語言的《聲動美術館》節目上架到長榮旗下的機上影音平台中,提供給機上旅客觀賞。

邵立中指出,台灣由於海島地形,經濟上大量仰賴外貿,本身就有對外宣傳需求,再加上特殊的國際關係,導致長期以來的外交孤立現象,就更加有賴國際媒體發聲,因此透過影音方式,能讓外國人有機會就近了解台灣,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並且,在製作影音節目方面,邵立中認為應該本著介紹「真實台灣」的心態,自然地製作節目,而不是像是政令宣導那樣刻意美化粉飾,節目內容則可以盡量多元化,除了不可或缺的新聞外,像是文化類、觀光類、科技類或產業類的各式節目,都可以嘗試。

再進一步來說,為了製播適合外國觀眾收看的節目,當然可以中文節目再製後上字幕或重新配音方式轉譯成其他語言的版本。但若能把這樣的思維翻轉,先根據英語等「目標語言」製播專屬的原生節目或原生新聞,再轉成中文的版本,就能夠更深入打動國外使用英語的閱聽者。「因為語言是有文化性的,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敘事邏輯,製播時就需要不同的思維。」邵立中強調。

像央廣製播的一支介紹台灣剉冰的短片《Taiwan to Go: How to Order Shaved Ice》,就以行腳節目概念,由央廣外籍主持人Andrew Ryan主持,再邀請剉冰店老闆Tiffany Chen為節目來賓,以英語介紹如紅豆、蓮子、粉粿、鳳梨等各種風味的剉冰,再藉由Andrew的品嘗,從外國人角度評論。雖然是小小的嘗試,卻也看得出想要以英語思維製作節目的企圖心。

運用多語節目製播經驗,央廣嘗試製作原生英語影音節目。

從央廣出發 英語電視台阻力小

同時,邵立中認為台灣若要有英語電視台,積極朝向影音化、網媒化、多語化邁進的央廣,雖然現階段的影音節目品質與數量還沒有辦法撐起一個電視頻道,但若以央廣為核心發展英語電視台,卻可能是最快可以實行的。

「有幾個原因,首先,我們只要提高產能,持續強化影音內容就可以了。」邵立中說,其次央廣本來就承接台灣對外宣傳的任務,具有十足的適法性,相對目前正在研議修法的公廣集團,央廣並不需要另外立法或修法,自然不會遇到推動修法可能遇到的各種耗日費時的阻力。

第三,若由央廣執行英語電視台,需要由政府新增的預算也不會太多。邵立中說明,央廣目前正在轉型期,已在進行內部資源的重分配。包含設備攤提費用,目前在每年新台幣六億元的執行總預算中,約有三億元以上的預算是用來執行中短波廣播業務。而隨著台灣各地分台的整併與人力精簡,這部分業務的預算將會逐年降低,「以往為了支撐電台的對外廣播,曾經每年電費高達九千萬台幣,現在已經降到四千萬以下了。」這些開源節流省下來的錢,得以用在影音化等新方向的發展,相對減少政府的預算投入壓力。

中央廣播電台公關企劃組組長袁淑玲則指出,由於央廣長期關心泰國、印尼等移工在台狀況,遇到如高捷抗暴等相關的重大事件時,也都會第一時間在廣播上分享;2014年越南排華事件發生時,許多在台的越籍移工都感到很不安,甚至有「台灣人將要進行報復」的言論出現,所幸央廣即時透過廣播報導澄清,讓許多在台越南人感到放心。

可見一旦遇到重要國際事件時,傳播正確台灣觀點,提升國際觀眾信任感相當重要,因此無論是現在的央廣,或是未來的英語電視台,都能扮演關鍵的角色。(文/張淳育;照片提供/中央廣播電台

中央廣播電台

成立時間:1928年
任務:針對國際及中國大陸進行廣播,以多種節目傳遞台灣真實面貌
特色:以13種語言對全球發聲,電台發射能力曾經為亞洲第一,現今亦為全球排名第十。近年積極轉型朝網媒化、影音化與多語化邁進
國際肯定:無國界短波俱樂部(Club de Diexistas Sin Fronteras)「2016全球最受歡迎國際廣播電台」各國聽友票選活動獲第一名。超越日本NHK、韓國KBS、美國VOA等電台網媒
影音:Facebook粉絲頁「中央廣播電台英語組」、YouTube平台「Rti English」,尚有泰語、印尼語、德語、俄語、越語等影音作品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