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 ESP Sessions – 專業英語的前景與實作教學照


 
近年台灣的專業英語(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ESP )逐漸發展,不同專業教師間的跨領域合作比例愈增,而這樣的合作促使任務型教學法( task-based instruction )普遍被採用於專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施行,以加強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成果。

ESP 之國際趨勢
 
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國際TESOL 學會ESP 研究小組主席陳英輝教授表示,台灣現在幾乎每所大學都在進行ESP 的課程。國際間,ESP 的發展常與一國之經濟強盛與否劃上等號,因此各國的大學課程皆朝向ESP 發展,並將英語學習從中學降至小學階段。舉例來說,歐洲的語文老師常被編制在各個不同學院當中,以符合不同專業領域學生的語文需求;在美國,專業領域的課程規劃則早已被認定是語言老師應該負責的工作內容與範圍。
 
語言學習的趨勢指出,只有單純的英文技能已經不足夠,擁有跨領域專長才能符合就業市場全球化的需求。這樣的趨勢影響的對象不只是學生,還包括老師。台北大學人文學院劉慶剛院長進一步以外商公司員工與客戶來往的英文信件為例,提供台灣英文老師們一項學生在畢業踏入社會後,使用英語的真實狀況:
 
Sir,
 
About the dinner party with [ABC]buddies this Thu.,we have 15AE +5CE, you and me. If we select the Japan food restaurant in [XX] Department Store, it may be over-budget.
 
How about is the restaurant below?
 
[YY inn]
 
That's Jason propose. Mark also say it's good, he had over visited it before.
 
Let me know your comment. Thanks
 
劉慶剛表示,一封討論聚餐的簡單信件中,幾乎每個句子都有文法上的錯誤,但仔細看個幾遍卻又似乎都看得懂意思,這就是目前大部分台灣學生使用語文最真實的寫照:把英文當作溝通的「工具」,而非一門「學科」。對此現象,語文老師們應該重新思考課程設計的目的,並為教學找出另一種可能性;換句話說,語言課程是需要通過「需求分析」來擬定課程內容的,這也就是ESP 課程的最高原則。
 
ESP 課程與task-based 教學
 
國內最龐大的ESP 計畫「成鷹計畫」主持人鄒文莉教授指出「真實性」(authenticity)是ESP 教材的精髓所在(表一)。ESP 課程所有的教學材料都必須為真實案例,課堂活動也都是在模擬真實狀態,每個活動都是一個任務(task)。舉例來說,針對醫學院學生的課程便設計他們做medical record 的簡報;商學院的學生也以case presentation 的方式,讓每人在會議中擔任主持人、買方、賣方等不同角色,如此一來,學生可在課堂中從learner 轉變為user,老師則為引導語言實作的「實踐者」(practitioner)。
 
 
同樣為「成鷹計畫」授課的蔡美玲教授,本身是醫護專業背景,深知台灣護理人員工作環境要用的多是閩南語,對工作與英文之間的連結較為薄弱,故ESP 的need analysis 非常受用,課程完全針對會使用到英文的醫療情境例如海外見習、外國人就診等做設計。她更鼓勵學生多參加國外醫療志工,激勵學生英文學習動機。
 
於台北大學教授翻譯課程的張中倩教授曾在美國擔任法庭通譯官,法庭案件的範圍非常廣泛,所以她認為翻譯就如同學習許多不同領域的ESP,例如翻譯毒品刑事案件就必須懂毒品名稱,遇到醫美糾紛就要學各種手術內容與材料。她舉出ESP 對語言老師來說,在課程設計時必須目標明確,且因專業語言具有高度統整性,因此需要學習的字彙和表達方式相對範圍較為固定,ESP 的task-based 活動更能提升學生課堂練習的意義。
 
台灣ESP 課程的挑戰
 
即便ESP 課程對於高等教育的語言課程是相對理想的方式,但目前台灣ESP 課程推動上仍有些問題待釐清,例如課程該怎麼設計?教材資源如何?該由誰來教?等等。
 
劉慶剛院長認為,如果將ESP 課程分為兩類:適合英語學習成就低的學生所開設的Fundamental ESP courses 與學生語文程度較高的Specific ESP courses,其中,以英文教學專長的老師想當然爾是教授Fundamental ESP courses 最合適的人選;而Specific ESP courses 則要由語文能力極佳的專業科目老師,或經過良好專業訓練的英文老師來執行;此外,透過聯合教學(co-teaching)或許也是一個選項。
 
然而,台灣學生大部分都落在這兩類的中間,對英文還算熟悉,但需要補強的地方還很多,所以幾乎不可能跳過「語言學習」部分,直接進行ESP訓練。正因如此,張中倩教授表示,ESP 的教材準備不易,真實情境的資源不好獲取,多半都要靠授課老師自己找人脈匯集資料,再自己撰寫成合適的課堂教材。另外,ESP 授課教師的自我認知模糊,需要被明確整型,才能成功地在teacher 和practitioner 之間轉換角色。
 
由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可否認,ESP 會是未來職場與學術環境對於語言需求的最大宗。雖然ESP教學法尚未成熟,還有很多辛苦的路要走,但劉慶剛院長仍建議外文系或將來有意從事英語文教育工作的英語高手早早培養第二專長,才能在未來英語教學職場中具有競爭力。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