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協十國邁入AEC 元年:英語力及人才是關鍵

usabc_1579_Marc Mealy

 

東協美國商會舉行US-ASEAN 人力資本

21 世紀人才發展論壇精華報導

 

全球企業求賢若渴,隨著國際化競爭趨勢、區域資源整合需求,各大企業對於國際事務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企業亟欲培養具移動性的世界人才,以因應迅速變遷的全球市場。這對即將在2015年邁入AEC(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的簡稱)元年的東協十國而言,似乎顯得更加理所當然。

 

2014 年12 月4 日,至今成立已有30 年歷史的東協美國商會(US-ASEAN Business Council,以下簡稱USABC)即在新加坡舉辦了一場國際論壇,以「Forum on Human Capital and 21st Century Skills Development in ASEAN」為題,聚集了MERCER(美世)、Intel(英特爾)、ETS(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HP(惠普)、Coca Cola(可口可樂)等世界知名美商企業舉辦系列專題演講,其背後的動機,正是東協各大企業正面臨迫切的「人力資本」及「人才發展」議題使然。

 

國際事務人才培養是東協發展關鍵

USABC 副理事長Marc Mealy 表示, 這確實是USABC 第一次針對人資議題舉行論壇,而非如過去更經常著重討論的貿易、市場問題,「因為人們告訴我,『人才議題』才是當前的關鍵議題。」

 

新加坡美世人力資源顧問主席Su-Yen Wong 特受邀擔任主題講者,藉由最新的世界經濟論壇人力資本報告(World Economic Forum’s Human Capital Report),協助東協各企業檢視自身的人資體質是否符合世界趨勢,當中包括了教育、健康與福利、職場環境與僱傭、有利環境等四大面向。

 

顯而易見,當東協國家不再是分散的個別國家,而將成為單一的整體,過去視為國與國之間的商品貿易、資金流通、勞力移動,都將開放自由化,隨之而來的,是兼具包容與整合的區域管理模式。面對全球僅次於美國、歐盟的第三大市場,世界各國無不積極拉攏,中、美、日、韓,也都早已在進行經貿合作計畫之列。

 

諸如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東協加六(編註)等協定,不僅將隨著AEC 的到來,共同促進亞太國家的區域經濟成長,更加速了國際事務人才的需求與參與。不過,「人才」準備好了嗎?要怎麼檢視東協各國企業的人力資本是否充足?若否,企業雇主需培養、發展何種人才軟技能(soft skills)才能厚實企業人力資本,以因應這萬方期盼的AEC 元年? 由ETS 主持的綜合論壇,特以「Unleashing the Power of Human Capital: Workforce Strategy, Skills and Standards」為題,從「職場軟技能、語言管理、健康護理」等三面向為國際企業綜合把脈。

 

美國ETS 全球教育暨職場部門總經理(General Manager, ETS Global Education and Workforce Division)Mohammad Kousha 表示,從東協即將整合成AEC 的觀點來看,與全球趨勢一致,「英語力」無疑是未來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但除此之外,職場軟技能(如:團隊能力、溝通效能、工作彈性等)與人資日益重視的「人才保健」議題亦不容忽視。這是此回建構出ETS 綜合論壇的背景原因。因應不同主題,該場次邀請了ETS 學術暨職場迅速卓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Research Innovation Center for Academic & Workforce Readiness and

Success)Steve Robbins、實踐大學應外系及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暨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附屬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Jhpiego 全球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Jhpiego’s Global Learning Office)Peter Johnson 等三人進行專題演說,為來自世界各國關切東協人力資本發展的高階專業人士提供參考途徑。

 

Steve Robbins:重視個體差異迎接人力資本時代

首先,Steve Robbins 藉專題講者Su-Yen Wong 所言「人力資本時代(the era of human capital)」的來臨,指出了解個體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重要。簡言之,對時下工作者而言,與其為企業創造利潤,為個人創造價值已變得愈來愈重要。然而,「所有人都知道,一個人獲取工作所憑藉的不光是學歷、證照而已。」正因如此,Robbins認為,思考如何標準化、系統式地掌握企業人資的「人才供應鏈(Talent Supply Chain)」檢視其是否運行得當,是判斷人力資本是否充足的有效方法。這也是ETS 之所以研發WorkFORCE Assessment for Job Fit 的動機。

 

從教育的眼光來看,若能藉由人才供應鏈的評量診斷結果,了解組織內部人力資本的優勢及短缺之處,既而及早針對職能訓練培養、發展多元人才,也能有效建立教育與職場間的橋梁,這麼一來,在建構個人工作價值與樂趣的同時,也能妥善累積企業的人力資本。

 

陳超明:善用語言管理 成為國際人才以因應未來趨勢

有別於過去商務企管人士經常談論的時間管理或風險管理, 陳超明認為,「語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才是企業與個人面對未來全球化與科技化趨勢的生存之道。他引用2013 年經濟學人(EIU)所作出的報告(工作與工作者的演化),加上其於2014 年9 月剛參與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SHRM 思想領袖會議的參訪心得,統整出未來全球職場的四大趨勢:「職場遷徙、人口比例之變動與縮減、科技衝擊、多國企業數量增長」。

 

而其中,尤其受到科技發展與人工智慧崛起的影響,愈來愈多傳統職務(job)很可能會被機器人工作(work)所取代。「Thomas Frey 早已大膽預言,2030 年前,全球將消失20 億個工作機會!」

 

陳超明直言:「未來,你的工作還在嗎?還是會面臨失業?」為了保障企業、個人不因背離趨勢而被潮流取代,陳超明建議,個人要善用語言管理成為國際人才(global talent);企業則是需因應國際化落實語言管理政策(language policy)。

 

他舉出2014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r於近期釋出的「世界人才報告(2014 IMD World Talent Report)」與《哈佛商業評論》於2014 年9月的專題報導「What’s Your Language Policy?」為例,強調「語言能力」、「國際事務經驗」與制定「語言政策」的重要性。這些報告及專文不約而同地提醒著眾人:語言管理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企業人資當然不可小覷。

 

面對科技化時代

高等教育須重新定義

有別於ETS 場次針對不同議題進行討論,Intel 場次以「Partnerships for Education & Competitiveness」為題進行論壇,試著從產、官、學界等多元角度,思考「如何透過國家政策有效發展出能支援創新課程、專業師資與研究的高等教育聯盟」,藉由探索政府、民間組織、學術機構與企業法人之間的合作新模式,能促進產學之間的轉型與銜接,也為東協國家培育出更多新生代國際人才。

 

HP 場次則是以「Building an ASEAN Workforce for the Future」為題,希望能探討出企業的明日領導人在當前最關鍵的成功職能與實踐方向。無可否認,科技已大大影響全球的產業生態,若與五年前相較,現今已有許多新興職業(如iOS及Android 系統研發工程師、社群網站實習生、數位市場專家等)是過去未曾出現的。因此,科技趨勢不僅是企業人資應當關注的要項,更要懂得跨領域應用科技資源(例如新加坡管理大學規定針對「財務應用的科技」課程);同時也要觀察政局現況,適當調整教育方針。

記者:R.K.

 

 

編註:

1. 東協加一:廣泛的東協加一,係指東協與它國建立自由貿易區(FTA);對台灣而言,影響最大的「東協加一」為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又稱「東協10+1」。

2. 東協加三:(ASEAN Plus Three Cooperation, APT)是原東協會員國與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等三個東亞鄰近國家的合作機制,又稱「東協10+3」、「ASEAN+3」等。

3. 東協加六:係指東協10 個成員國加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和印度,又稱「東協10+6」、「ASEAN+6」等。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