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TESOL 年會主題演講摘要報導/弭平文化鴻溝 跨越種族藩籬

  • 記者:Yozhu Wang

今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TESOL 的年度大會(TESOL 2015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 English Language Expo), 是TESOL 首次在美國以外的地區舉辦大會,本次主題為「Crossing Borders and Building Bridges」,除了彰顯英語教學領域學者們跨越文化、種族與國界的共享精神外,也點出了TESOL 對國際化議題的關注,以及對弱勢學習者的關懷。一如既往,本刊特別整理今年主題演講之重要場次與內容,與國內學界同好分享本次大會之薈萃。

全球化世代

尊重多元背景的學生

本次開場主題講者為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Sonia Nieto 教授, 呼應本次大會之精神, 她以「Teacher's Roles in Crossing Borders and Building Bridges」為題,探討教師如何透過跨文化教學實務,為多元背景的學子建立友善的溝通橋梁。Nieto 認為教學者在教學上必須掌握幾項原則:

1)考量多元文化

2)作為反種族主義者和實行批判性教育

3)挑戰毫無根據的理論(例如「膚色決定能力」、「移民者較不重視教育」等偏見)

4)理解社會政治情境

而她也指出,貫穿教師以上所有行為的準則,就是確保所有學生的教育使用權和公平性(Access and Equity)。實際做法如:唸對學生的名字、教室內的標示使用學生的母語、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家庭背景等等。如此著重在外籍學生的學權和感受,會不會反而忽略了本地生呢? Nieto 確保自己能公平以待所有學生是教師們的共同目標,但每個學生狀況不一,因此以同樣方式對待每個學生並不公平(Being fair to students doesn’t mean treating them the same),十分發人深省。

研究實證教學法

打造有效語文教學

同樣談論平等關係的講者還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Jim Cummins。Cummins 以「Evidence-Based TESOL: Teaching Through a Multilingual Lens」為題,認為教學法與教育政策背後應存在事實根據(evidence-based),但現實是,不只客觀證據會影響決策,較為個人主觀的意識形態也會同時影響決策的形成。他的研究發現,現今教育決策者經常忽略的議題為:

• 語言的核心在於讀寫的投入,學術語言經常存在於出版品,因此印刷資源是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關鍵。然而能否在自家、社區或學校取得合適的閱讀物,其難易度往往和學生的社經地位有關。

• 語言學習與身分定位之關聯是很殘酷的,根據研究統計,在社會地位上被貶低的族群,往往也是學習成就較低者,例如非裔美國人、加拿大原住民。

要解決上述問題,Cummins 認為,學校應提升母語在英語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創造對任何身分地位皆友善的校園環境(Identity-Affirming School Environment)。首先應該鞏固母語和母文化的價值,例如鼓勵學生用母語做筆記、圖書館放置各種語類的書籍;再者,善用如Google Translate、Google Earth 等科技媒介提升學生對於語言、地理和文化的意識。期能透過創造學習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平衡關係,來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

跨越藩籬

TESOL 的下個50

而TESOL 前主席孫以琳(Yilin Sun)的發表更不容錯過,其講題為「Building Bridges: Journey to a Better Future for TESOL」。由於明年(2016)TESOL 即將邁入第50 年,在全球化的驅動下,令人不禁好奇英語教學領域的下個50 年將如何發展?她獲得的結論是,未來50 年內,TESOL 領域的轉變在於「英語」本身將不斷蛻變,並呈指數型成長至國際共通語(Lingua Franca),而ELT 教育科技的進步將能助TESOL 領域拓展全球學術疆野;至於TESOL國際年會在未來50 年內的面貌將會如何改變?她則透過質性研究預測,TESOL 在ELT 領域的領導地位將更高、成員間的關係也將更趨緊密、和多種國際組織間也會有更強大的合作關係。

溝通能力的

各種面向與討論

本次大會也特別安排了一場綜合座談(plenary session), 主題是「Redefin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Redesigning ELT in 21st Century」, 由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劉駿(Jun Liu)主持,與其在同校服務的LourdesOrtega 以及英國杜倫大學的Michael Byram 則為與談人,有趣的是,三位講者皆非英語母語人士,因此,作為共同探討21 世紀英語教學新架構的代表講者,似也別具意義。講者們分別針對過去的ELT 進行觀察與省視,並分析,若過往的教學概念框架在今日已不敷使用,教師應如何因應。

現場劉駿特別引述知名學者Jack Richard 的言詞,指出語言的溝通能

力主要包含五大面向,包括:流暢度(fluency)、精確度(accuracy)、複雜度(complexity)、適切度(appropriacy)、飽合度(capacity)等。然而,面對新科技與全球化世代,英語教學不能只著重於語言技巧本身,也要考慮到溝通對象的文化、信仰等背景,如此語言學習者才能真正展現其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並達到溝通目的。此外,講者也分別從不同角度引述跨文化教學概念、分享教學理念,或論證母語者與非母語者之間的身份本位如何影響語言學習。而如何避免「語言歧視(language discrimination)」等問題落實英語教學、確實幫助語言學習者(learner)成功轉變為使用者(user),或許是現代英語教師的價值所在;同時,思考教學活化(empowerment)的本質與目的,更是不可豁免的當代議題。

從今年的TESOL 年會的主題演講可看出,隨著地球村的發展越趨成熟,外籍移民與多元文化將對英語教學將帶來衝擊,如何使所有學生都共享平等的學習權益、達到均衡的學習成就,是英語教師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另外,科技的應用和教育政策的設立也必須與時並進。TESOL 的下個50 年,你看見了嗎?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