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薇 不教英語的英語教師 /關心偏鄉教育 以遊戲教出用得到的英語力


 

文: Tim Chang © 本文轉載自《多益情報誌》第55 期

20-2

當聽到「學英語」3 個字,你腦中想到的畫面是什麼呢?是不是想到自己剛開始學英文的時候,總是坐在教室裡,面對一堆記不完的單字和文法?如果這是學英文的方式,那麼曾在英國留學進修、在美國非政府組織(NGO)協助新移民提高英文能力,更曾獲選為《紐約時報》年度最佳英文教師的楊筱薇「絕對」沒在教英語。

英語不是只有文法

英文寫作在英美國家是當地人從小就會接觸到的生活必要能力,而文法是小孩子在接觸日常事物與學習寫作的過程中順帶學到的。「台灣則不同,我們太專注於文法教學了,若老師不做文法教學,人家就以為你沒有在教英語。」楊筱薇解釋,如果英語是360 度的話,那麼以文法為主的英語學習就像是只看到了10 度的世界。而她的作法,就是帶領學生在360 度的世界中自在遨遊。她在教學中看重的, 是學生的需求、學生的目標;而教學的過程則注重英語與學生生活的關聯性。

學英語 用得到就學得會

楊筱薇在美國NGO 大門(The Door)服務時, 曾協助許多美國新移民學習英語,讓他們能夠獨立生活。比如在餐館工作的學生,她就先教他們在工作上用得到的英語。她曾遇到一位墨西哥來的少數民族女孩想學英語,但女孩半句英語都聽不懂,也不會說西班牙語(墨西哥的官方語言);為了幫助女孩,楊筱薇問了好幾個從墨西哥來的計程車司機, 才找到可以充當翻譯的人。

透過翻譯,楊筱薇知道了這個女孩會製陶,於是她就透過製陶教起。女孩教她製陶,而她則在學習過程中教起製陶相關的英語。

「她已經有製陶的知識和技藝了,只是不知道該怎麼用英語表達,我要做的就是告訴她怎麼說。」楊筱薇說,她們一邊製陶、一邊學英語,進行到哪個動作,她就用英語說一遍那個動作,讓女孩複誦, 直接記憶。

上面的做法,說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是不容易,為了體貼學生的真實需求,充滿熱情活力的楊筱薇常常自學各種知識技能。要讓學生學會餐廳用得到的英語,就要對餐廳運作與廚房料理製作流程有概念;要讓學生從製陶中學英文,自己就要先知道製陶的概念。對楊筱薇來說,學生的需求就是她教學的內容,這也是她讓自己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方法。

環台五圈尋找偏鄉教育解方

2014 年2 月,楊筱薇回台,規劃「環台五圈」教學計畫,希望透過5 次的環台觀察,找到幫助台灣各角落學習英文的有效方法。她認為「在教室學習」會讓許多學生感到無形的壓力,因此除了教室內的教學,她也透過「英語外賣」、「以物易物」的方式,讓有心想學英語的人,可以透過一道菜、一次的導覽,或是提供任何想交換的東西來向她學習英語。

環台五圈計畫之一是幫助市區和部落的志工組成讀書會,以進行陪讀計畫,願意向她學習的志工們除了學習設計教案、發想教案、學習如何在陪伴學生的過程中成為一個領導者之外,整個過程主要都以英語溝通,像是楊筱薇在三芝的工作室內製作手工麵包時,都是以英語解說製作麵包的過程,志工因此也能學會相關的英語使用。

此外,她的工作室充滿了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相當罕見的手工藝品和製作材料,隨時可以當成教具, 帶領小朋友製作各種的東西。「鄉下的學習資源少, 刺激也少,很多小朋友還沒找到自己的興趣,透過這些有趣的教具進行遊戲、活動體驗,就能給他們探索世界的空間。」

20-1

透過遊戲埋下成長的種子

對大部分的老師來說,一位精力充沛、在班上常常坐不住、會吵到別人學習的小朋友,實在很傷透腦筋,但楊筱薇卻自有其一套做法,「透過遊戲的方式,可以引導同學的精力找到更好的發揮方式, 你會發現他們其實很有潛力成為真正的領導者。」舉例來說,可以透過比手畫腳表達文具的遊戲,讓小朋友們發展出說話以外的表達能力。「比如要表達鉛筆,可以把手拿高,假裝手中有筆;表現橡皮擦, 可以假裝在擦東西。」什麼文具要怎麼表現,過程不能說話,卻讓小朋友展現十足創造力。楊筱薇的英文教學不墨守成規,而是透過遊戲與生活的互動, 自然而然地提升英語力,也可望為資源稀少的偏鄉英語教育找到解決之道。

楊筱薇的環台五圈計畫

針對全台灣英語有需求的地方提供英語教育,五次環台各有不同的重點:第一圈和各地大學生社團交流提升英語學習環境的方法;第二圈透過「英語外賣」和「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英語教學;第三、第四圈,走訪各地偏鄉, 架設英文網站進行串連,讓來台的國外旅客能輕易找到他們;第五圈,幫社區和部落組成讀書會並進行伴讀,改善孩子學習環境。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