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教學在台灣偏鄉的開拓與實踐/台東的成功案例讓高雄、新竹紛紛尋求合作


 

記者:Ting Yu Lai

由於低收、外配、隔代教養等因素,使得台灣偏鄉學童在學習上已是弱勢,再加上資源較少,對習慣都市生活的教師吸引力較為不足,在在都是偏鄉英語教育推動不易的原因。如何在體制內讓所有學生都能成功學習,一直是讓每間學校困擾不已的問題。

由台東縣政府與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合作試辦的「提升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實驗方案,透過語言教學管理概念在體制內進行改革,自2011 年試辦至今,因為成效顯著,使得高雄、新竹、苗栗等地紛紛上門尋求合作,希望能複製台東的成功方程式, 以提升學童的英語能力。對負責主持該專案的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GEAT)理事長陳超明及台東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蔡佩玲來說,專案的成功關鍵不在於找到明星教師,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減法教學理念以及配套的教學、學習診斷流程。

用語言管理突破城鄉差距

台灣的英語學習有著嚴重的城鄉差距,「以台東縣來說,偏遠地區的小朋友可能連“supermarket” 都沒看過, 也沒機會吃“hamburger”, 最基本的學習條件都匱乏。」在台東縣長黃健庭的支持下, GEAT 結合了國內學者、出版業者與多益測驗等資源,共同投入為期4 年(100~103 學年度)的「提升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實驗方案,參與實驗地區共有台東縣東河鄉、延平鄉、卑南鄉、大武鄉、綠島鄉及長濱鄉等。改革非一朝一夕可完成,GEAT 理事長陳超明以長期推動全球化教育的經驗建議: 「找對方法,也就是導入『語言管理』,可以幫助管理者循序漸進解決問題、達成目標。」陳超明進一步說明:「語言管理其實就是一種『選擇』,而重點不在選擇『何時開始學』,而是選擇『如何學』和選擇『學什麼』!」

台灣學生從國小3 年級就開始學英文,到參加國中會考時總計已經學了將近7 年,卻仍有約1/3 的學生,英文程度落在C 級(待加強)。「問題就出在傳統教學缺乏選擇,老師只能拚命趕課,把進度教完。」陳超明指出,「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講課的時間佔80%,學生練習的時間只剩20%,沒有能力補習、家長無暇關注課業的孩子,若是學不會、跟不上,就會被淘汰。」

體制內的寧靜改革

22-1

「我們不希望任何一個孩子被放棄,也希望能夠減輕老師教學的負擔,在體制內進行改革。」陳超明據此提出了以下策略:

1. 教學理念的改變:

減法教學,亦即減少老師的教學份量,以「教會」取代「教完」,以「能力指標」取代「課程進度」, 重新篩選、編排現有教材;老師確認每位學生都學會後,才進行下一階段的教學。

2. 教學模式的改變:

減少老師的教學時數,增加學生的練習機會。透過大量的練習與活動,設計符合真實情境的學習任務,讓一切學習都在課堂上完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教室裡沒有「客人」。

3. 評量工具的使用:

以評量作為能力診斷工具,例如運用多益普及英語測驗(TOEIC Bridge)評估學生能力的強、弱項, 作為改善後續教學內容的參考;並協助學生瞭解針對國中會考,哪些方面需加強準備。

陳超明強調,參與教學實驗計畫的偏鄉小學,皆運用上述語言管理策略來實施教學改革,完全不需增加教學時數、師資員額、政府預算,甚至不需更換教材,只要改變上述3 點就能達到「課後不補習、回家沒作業,一樣學好英文」的驚人成果。「台東國中小對於『學好英文』的願景其實非常簡單。」在該計畫中負責輔導第一線教師的蔡佩玲則說明,「國小階段,我們希望6 年級畢業生都能學會26 個字母和核心單字註1,順利銜接國中課程;國中階段, 則希望學生的會考成績都沒有C 級。」

蔡佩玲分享,運用診斷測驗來評估教學成效,對教學品質的優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實施測驗是為了『開處方籤』,重點不在分數,而是造成分數的原因為何?是學生在學習上遇到障礙?還是老師的教學出了問題?」輔導團除了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 提供老師們教學上的調整建議,還會配合到班觀課與議課,「不僅對教學現場的落實能有第一手的掌握,老師們遇到問題也能夠即時反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許多老師會擔心教這麼少真的夠嗎?其實,最初的挫折反而是:已經教這麼慢了,為什麼還是看不到小朋友的進步?」蔡佩玲表示,「直到看見需要補救教學的學生越來越少,才肯定我們的方向是對的!」歷經4 年的努力,如今這些地區的學生, 通過教育部補救教學測驗的比率已高達96%,正是由於老師們的堅持不懈,加上行政單位、輔導資源的全力配合,在縣長與校長的決心帶領之下,才能獲致如此的成效。未來,GEAT 希望能將台東縣的經驗推廣到其他縣市,拉起更多學習弱勢的孩子。

22-2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