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接軌 就靠專業英語 / TESPA及逢甲大學聯合舉辦2015專業英語文國際研討會


 

採訪:Yozhu Wang、Ting Yu Lai 撰稿:Ting Yu Lai

無論經貿合作或文化交流,英語已成為亞洲各國的共同語言,也是增加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能力。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夠強嗎?大學畢業生的英語力跟得上產業需求嗎?面臨這些迫切的挑戰,「專業英語」(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產學能否接軌的關鍵領域。

由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TESPA, Taiwan ESP Association)及逢甲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共同舉辦的2015專業英語文國際研討會(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於10月23日至24日期間舉行。

本次研討會以「高等教育向產業邁進」(Moving Higher Education Closer to the Industry)為題,邀請了來自台灣與香港、泰國、日本等各國重量級產、官、學界專家及學者共聚一堂,一同探討ESP教學的現在和未來,交流語言教育產學接軌的策略與成功案例。

78-1

語言與專業並重 培育跨領域國際人才

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於開幕致詞表示,ESP能加強學生的語言力及面對多國就業環境的競爭力,因此逢甲大學自103學年度起,已率先將ESP訂為大三必修課程。

擔任TESPA理事長的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林茂松也指出,現今大學的英語課程,普遍較注重一般英語(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及學術英語(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然而ESP能幫助不同專業科目學生培養跨領域專長,應提早為學生做好準備。

泰國藝術大學英文系教授Budsaba Kanoksilapatham針對資訊、生醫、土木與軟體工程等領域的英語語料庫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些學科的研究論文不只能滿足學術目的,同時也被廣泛應用在工業及商業用途上。

Budsaba Kanoksilapatham認為,未來無論是製程工程師(BE)、系統工程師(SE)、研發助理工程師(RA)都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立足。而專業人士需透過語言能力的運用,才能吸收更廣泛的頂尖知識,對其技術與創新能力皆能有所提升。

她也提醒ESP教學者,務必要加強「對不同職業的瞭解」,讓學生的語言與專業能力同時並進;尤其工程領域的語言使用較為複雜,其溝通對象涵蓋專業人士與一般大眾,需要更高層次的溝通技巧,將成為ESP教學上的一大挑戰。

香港大學副校長兼語言及教育講座教授徐碧美(Amy Tsui)以高等教育決策者的視角,分享香港大學的ESP課程及語言政策。國際學生眾多的香港大學,以英語為校園內的通用語,並分析學生的主修科目,以及未來最有可能進入的產業,設計出符合其專業應用的ESP課程,例如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經濟學、歷史學及全球化研究等。

徐碧美觀察到台灣雖擁有許多高等學府,專業領域以全英語授課(EMI)的課程卻很少,同時她也坦承,一般人認為香港大學學生的語言能力一定很好,事實上仍有不少表示無法跟上EMI授課方式。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對職場實際溝通情況不夠瞭解,學生畢業後的流向更是難以掌握;另一方面,企業雇主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想像也與學校教授想像的相去甚遠,造成產學接軌不易落實。

對此,香港大學目前的因應之道,是採用雅思測驗(IELTS)作為評量標準。她表示,「透過基準(benchmark)的建立,教師可以參考評估結果來決定教學內容,雇主也得以快速確認學生的英文能力是否滿足需求」。

78-2語言學習以實用為目的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教授鄭梁慧蓮(Winnie Cheng)認為,語言是職場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她除了負責規劃校內的ESP課程,也協助企業設計在職訓練(On-the-Job Training),過程中發現雇主十分重視員工的溝通協調能力,而在日益全球化的就業環境中,優秀的英語能力有助於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及團隊合作。

鄭梁慧蓮主張,為了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英語,將其專業知識及技能有效應用於國際職場中,高等教育學校有必要全面制訂「符合職場溝通目的」的英語課程,例如簡報技巧、面試技巧、商務郵件寫作及簡歷寫作等。

日本神戶學院大學教授Judy Noguchi 表示,英語教學在半世紀以來改變甚鉅,學習者的習性及特長也與過往大不相同。比方說,過往在課堂上使用電腦教學,是一件新鮮事;然而現在運用科技提高語言學習效益,卻是一種常識。

78-3

她以多年教學經驗分享,新世代語言學習者普遍具有「自發性強(self-directed)」、「學習動機強(motivated)」、「見多識廣(informed)」等特質, 教學者在設計課程時,應先確認學習者已具備哪些能力。她建議,不妨參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中的能力敘述(Can-Do Descriptors), 針對其需求來安排教學內容,並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隨時調整。

此外,本次研討會也以論壇形式邀請產、官、學界代表交流,希望藉以凝聚大學英語課程與產業英語需求間的共識。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鄒文莉、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系主任沈政乾、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陳英輝,分享各自培養學生實務能力、行銷學生專業技能的策略與經驗,例如成立語言中心整合校內資源、開設全英語課程、企業實習、國際志工、引薦學生作品等等。

論壇中也邀請到碳纖維大廠拓凱集團(Topkey) 總經理王國中,以逢甲傑出校友的身份印證企業對員工英語能力的需求。他表示,企業要拓展到國外, 「英語只是工具,跨文化溝通才是在當地做生意的關鍵能力。」他也肯定標準化測驗的使用,能夠幫助企業評估求職者的英語能力,比方拓凱就是運用多益測驗來評估、管理員工的英語能力,包括徵才、晉升及外派都要參考多益成績。

現任旺旺中時集團副董事長的前台中市長胡志強, 則以其國外求學及公部門任職的豐富經歷指出,要提升國人學習英語的風氣,就要創造適當的語言環境,讓國人意識到「英語力」的重要性。他也認為, 「不必追求以英語母語人士為標準,而是著重於語言的功能性,透過持續的使用來學會英語」。至於要創造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則是攸關未來國家競爭力的問題,需要從國家政策、學校教育到經濟發展各層面,來做全盤的考慮。

78-4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