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可以有怎樣的語言策略?/ 以中國「一帶一路」為例,培養適合的國際事務人才


40-43(1)

如果你到日本出差,遇到雙方語言不通的情況時,你會怎麼解決,好和日本客戶順利洽談生意?是找一名日本口譯員代表你與對方進行溝通?是使用中文和對方的口譯員進行溝通? 是使用不怎麼流利的日文和日本客戶直接溝通? 又或者是,雙方各退一步,選擇使用英語進行會談,並在會後寫下英文的合作備忘錄?

 

一帶一路政策所需的人才

近來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想要積極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兩條路線所經過的國家進行經濟合作。但是中國的中小企業因為語言、文化、物流的不通,無形中在與外國企業的合作上就受到了限制,以至於無法將自己的事業擴展到全球市場。

中國企業遇到的問題和台灣企業很相似,根據「2015 台灣大型企業人才國際化及外語職能管理調查報告」,台灣企業認為要進軍亞洲,人才所需的競爭力以英語溝通能力為最,前六名能力分別如右圖所示:

 針對企業最在意的英語溝通能力,在《哈佛商業評論》2014年9月號〈企業必備語言策略〉一文中,作者采黛爾.尼利(Tsedal Neeley)和羅伯.克布倫(Robert Steven Kaplan)也特別指出,對於人才語言能力的管理是多國籍企業所需要正視的問題:「語言是人才管理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你可以把語言轉化成競爭力的源泉。」

 

語言管理與企業範例

除了傳統的管理策略外,企業進行語言管理,可能是全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環。那麼,究竟什麼是「語言管理」呢?語言又可以如何進行管理?語言管理大師伯納德.史波斯基(Bernard Spolsky)在他的《語言管理》一書中,開宗明義就提到:「語言政策說穿了,就是選擇。」對一間企業而言,究竟是使用母語或是使用英語作為企業的官方語言,是一種選擇;在什麼情況、什麼程度比例使用英語,也是種選擇;使用的是英式英語?美式英語?或是單字文法較為簡便的全球英語(Global English),也是如此。誠如本文首段的國際商務情境案例,如何選擇,牽涉到公司的市場策略與經營模式。

要把一種語言學到接近母語人士需要花費相當大量的時間,而如果只想要在「特定場域」進行「特定內容」的溝通,所需要學習的時間就相對少上許多。

考慮到時間及資源成本,企業領導人應該根據企業未來發展規劃,針對員工的語言能力訂出一定時間內明確可達的目標,再依目標擬定具體措施。語言的管理「需要一定時間」才可看到效果,因此實行語言管理調整企業體質的過程中,也需要企業領導人展現「持續推動的決心」。

目前來說,台灣企業如台積電、華航或漢翔航空都很注重員工的語言管理,但都還在起步研究的過程中,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東協的語言政策

與此同時,東協(ASEAN)在2015年底將英語明定為東協十國內部共同使用的工作語言,並准許東協各國工程師、護理師、建築師、測量師、醫生、牙醫以及會計師等專門人士可以在東協境內自由工作。政策兩相搭配,東協不管對內或對外,都能減少因語言造成的溝通問題。

在語言政策規劃上,歐盟採取的是「母語+ 英語+ 第二外語」的「1+1+1」政策,東協採取的則是「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當地語言」的政策,相對而言,因應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中小企業又該有什麼樣的語言管理政策?

 

簡易英語 + 溝通策略

語言學習的目的通常有幾個:和其他語言使用者溝通、了解外國文化、在國際環境中工作與協商、發展不同的觀點,以及在國際情境中解決問題。要能在國際情境中解決問題,需要足夠的情境智商,但這不一定要精通一項語言才能達到。

在跨文化環境裡,即使沒有精通英語或當地語等溝通語言,也能經由對文化的學習、謙虛有禮的態度和對該文化的興趣彌補語言的不足,進而透過「全球英語」這樣強調溝通、詞彙文法較少的「不是相當精通的語言」,來達到解決問題的溝通需求。

全球英語,又可稱為Globish,指的是只用日常溝通所需的核心1,500單字進行溝通的簡式英語,由身為法國人的IBM前副總裁Jean-Paul Nerrière所提倡,提供做為英語非母語人士進行國際溝通使用。配合數量較少的單字,全球英語也提倡以放慢語速、使用不同語句表達同一個意見、重複敘述、使用圖片,或手勢做輔助等溝通策略,協助彼此間訊息能正確傳達。

 

EIL & ESP 培養具備語言力的人才

英語作為溝通的工具在國際職場上有大量的需求,因而也帶動了英語教學的典範轉移,從注重文法結構正確性、學習目標為「英語能力像英語母語人士一樣好」的教學架構,漸漸改變為視英語為溝通工具、注重英語能否達成國際溝通目的的教學架構,因此像是EIL(English as International Language;英語為國際語) 以及針對專門領域情境所使用英語進行強化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專業英語)也就逐漸獲得了重視。

EIL和ESP在教授上有幾個明確的特點:1)授課前注重需求分析、(2)重視內容、(3)教學時以任務導向授課、(4)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5)根據溝通情境提供學生大量練習。

為了教學符合學習者的需求,ESP教學前會重新確定學習者的學習目的,藉以選擇學習者的學習步驟。

比起傳統的英語課程,ESP課程也重新設計了英語課的教學架構,包含最基本的英語學習如字母拼讀或基本語法,都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設計英語教學內容。

從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使得教師的角色也隨之改變。以往教師就像一位演說家,掌控課堂中超過八成的時間;在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則像一位主持人,而學生則成為了課堂的參與者。

 

40-43(2)

目標導向的語言學習方式

若要結合語言管理概念以及ESP教學,可用CEFR(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做為學生了解自己程度的英語能力指標,並以未來工作所需要用到的英語能力為發展重點。

此外,不同領域使用的語言,像是會計英語、商務英語、或是工程英語等,各有各的專業領域、情境知識以及慣用語言,如果只上一般英語課程,學生將沒辦法學到、練習到深入明確的專業英語溝通方式,而針對會計英語、商務英語、工程英語設計的專業英語課程,則能讓學生發展出更具體明確、對未來工作連結性更高的英語溝通能力。

 

困境與挑戰:翻轉教學、語言管理

當然,新的教學管理方式,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全面推廣,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與挑戰。目前來說,中小學教師已習慣傳統的教學方式,如果要改用任務導向或工作導向的教學方式,並將自己的角色,從演說家變成協助者或教練,許多教師難免無法適應。教室的座位,也必須要從教師在講台前、學生在講台下的講課式座位,改成小規模分組、易於面對面互相討論的配置;此外,課程的規劃也應該改以能力指標作為依據(比如高中畢業前應該能以英語進行5 分鐘的自我介紹或口頭簡報),這些都是需要去克服的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語言也是國力的一部分,面對「一帶一路」經濟合作政策,應該有相應的語言政策或語言戰略來提供支持。在教育面,教育單位應該培養學生能在未來進行全球參與的能力。從語言管理出發,進行各項專業人才(如行銷、工程、農業、高科技等)的語言能力培養,以利在專業情境下,皆有足夠的國際溝通人才!

 

主講:陳超明 ◎整理:Winter Chang

摘自主講者於中國青島2015 ESP Conference 專題演講ESP and Language Strategy: Developing Global Talents for “One Belt, One Road”演講稿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