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人才供需失衡如何解?/ 2015高雄人力資源暨產學趨勢論壇摘要報導


36-38(1)

南台灣的電子科技產業發達,企業求才若渴,如何掌握人才來源,並有效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是產、官、學界皆須著墨的議題。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特別於2015年12月8日舉辦「2015高雄人力資源暨產學趨勢論壇:創造科技新思維,提升企業新人才」,以促進產業高層與人力專家學者之間的對話,盼找到南台灣產業人才供需的平衡公式。

此論壇由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處長黃文谷主持,邀請到產業代表:台積電人資副處長張進益、華泰電子副總經理李俊寬、日月光半導體副總經理周光春、華東科技協理顏榮男、人資小週末社群∕社企創辦人盧世安等;學界代表則為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為南台灣學界發聲。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處長黃文谷於開場時指出:「『人才』是產業界最大的問題!」由於經濟部能第一手了解人才需求的缺口,因此對於少子化現象別有一番觀察,認為必須積極促進「產學接軌」,才是化解產業人力漏洞的良方。

 

創新、彈性思考 「創客」是主流

華東科技協理顏榮男首先以「新科技發展對企業人才培育上的因應措施」為題,進行一場專題演講,呼應時下的「創客(maker)」趨勢,顏榮男呼籲:「個人製造的時代已來臨!」例如3D印表機,就是個人能夠「隨想隨做」的象徵,他大膽預測,maker將是未來的主要趨勢,缺乏創新、思考彈性的人將成為未來的中年失業族群。

顏榮男表示,新科技儼然成為企業人才的「學習引導者」,例如可汗學院、IRS 即時反饋系統(互動式課堂輔具)、台大葉丙成教授領軍開發的PaGamO(MOOCs 與線上遊戲結合)等,就是透過科技將影片、同儕教學法、遊戲結合學習所產生的火花,這些劃時代的產物,也影響著未來企業對人才培育的策略。

 

加強多元學術英語閱讀力

接著是產、學代表的綜合座談,針對企業人才的「現況、問題及未來」展開討論,內容大綱為:

1. 當前人力資源管理的困境與挑戰

2. 如何培育在地跨領域創新人才

3. 國際人才佈局及留用策略

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表示,科技翻轉了教學型態,「學校老師不再能藉過往的經驗教育學子, 而是擔任引導的任務。」但他強調,教師仍需大量閱讀及研究,因為他們的專業知識仍能給予學生極大的助力。楊弘敦認為,大學的核心課程設計應參考校友的建議,或能有助於產學接軌。

36-38(2)

技職人才在哪裡?

華泰電子副總經理李俊寬指出,人才流失使得產業較難深耕研發工作,無奈「尋人不易,留人難」。他闡釋,製造業是台灣產業的根源,此領域的人力應受重視,「現在金融業正要開打亞洲盃,但變動快速、競爭激烈的製造業,早就已經在打世界盃了。」儘管當前國內以服務業最盛, 但他懷疑這樣的產業結構是否經得起經濟波動?

李俊寬對當局教育資源的投資組合有些質疑, 以華泰電子為例,以往該公司的生產線是以國中畢業生為主,目前該公司卻有30%的職員為大學生;他另也提到,本國勞工假日加班、夜班意願低,但大量聘用外勞,則會衍生人力資源難以傳承的困難,他認為業界對於技職人才的缺口仍大, 期待政府重振技職教育。

對於人才流失,日月光半導體副總經理周光春有不同看法,「人才外流不見得是壞事,在整個國際供應圈仍帶來效益!」他憂心的是「國際人才」的養成問題,好比說,隨著市場國際化,企業將需要有熟悉各國文化的人才,此時有交換生經驗的學生就具備著這樣的優勢。他也指出,企業應發展「國際層級」的行政管理措施,例如邀約海外人才來台灣面試,應要有機票補助機制。

36-38(3)

人資角色的重新定義

台積電人資副處長張進益引述《經濟學人》雜誌所言,宣告「機器人取代人力」的時代來臨, 企業人資將面臨「形塑組織文化、掌握領導人才競爭優勢、人資的個人學習與發展」等挑戰。他建議,人資不僅要跨領域學習,還要深入認識產業,如了解台灣晶圓代工、半導體等產業優勢。

「人資是承上啟下、多元合作的角色。」人資小週末創辦人盧世安說,人資應時時學習,不能缺乏對數字、科技的敏感度,以及保有移動力。他說,人資在企業的角色呈M型化,在新創公司的地位抬頭,在中小企業則只是基層特設職位。針對人才流動議題,他認為中小企業的人資編制薄弱,也就較難塑造企業品牌吸引力,進而推動產學合作。

華東科技協理顏榮男認為,在企業人力資本積累的困難中,更顯人資的附加價值,他也強調「培育在地跨領域人才」的重要。他主張,不論是人資或任何職位,應從專精單一領域的「T 型人才」轉變為多項專業的「複合型人才」,例如法律知識結合人資專業,就能夠處理更多元的任務。

綜合以上與談人所言,不論在地企業是否準備好迎接海外人才,錄用本地人才相對穩定性較高, 若能發展本地人才多元性、跨領域學習,或許, 弭平產業人力缺口,指日可待。

36-38(4)

◎ 記者:Yozhu Wang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