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逆轉偏鄉學習弱勢宿命 / 往偏鄉尋找台灣下一代 英語學習的春天


P56_1

◎記者:賴亭宇

 

「偏鄉的小朋友是不是很難教?」「偏鄉不是已經拿很多補助了嗎?為什麼情況都沒有改善?」台灣不大,但環境的落差,卻讓偏鄉離我們很遠。近年各界不少有志之士針對偏鄉教育積極投入資源,然而師資不足、程度落後等問題仍未獲得真正改善,外界看待偏鄉的眼光,似乎也還是帶有負面的想像。

「你們可能很難想像,外籍媽媽、單親家庭、隔代教養、中低收入戶……這就是我們學校多數學生的家庭背景。」屏東隘寮國小校長林明泉表示,由於環境相對不佳,部分孩子的學習狀況確實不理想,「國語、數學都跟不上,更不用說英

語了。」然而,他認為:「這些小朋友只是缺少一個機會!事實證明只要給予足夠的陪伴和引導,他們可以變得愈來愈好。」

林明泉口中的「機會」,來自於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GEAT)與國立屏東大學共同主持的「英語學伴:大手牽小手」計畫。該計畫串連雲林、屏東地區5 所大學,深入當地15 所偏鄉中小學,以中低收入戶或學習成效不佳的孩子為主,由大學生擔任家教性質的「學伴」,1 人輔導2 至5 位小學生。他們要讓小朋友在國小畢業前,學會26 個字母、懂一些生活單字,並且開口說英文。

 

小朋友:遊戲中學習 再也不怕英文了!

仕絨國小的黃友義小朋友,今年就讀五年級,從小三開始參加英語學伴,他靦腆表示:「我喜歡跟大哥哥一起學英文,因為可以玩遊戲。」黃爸爸更在一旁笑說:「他以前根本不愛讀書,只比『大雄』好一點,現在回到家居然會用單字考我了!」

另一位仕絨國小四年級的黃田心是聽損兒,黃媽媽形容:「田心在學習上一直都比較辛苦,對英語也相當排斥,沒想到參加英語學伴才不到一個月,就有顯著的進步,聊天時已經會自然而然使用學到的單字。」

隘寮國小家長蘇寶全的孩子今年小六,已是第二年參加英語學伴,他欣慰地表示:「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學習英文,變得敢開口,聽力也有明顯的進步,生活中聽到英語還懂得翻譯給爸爸聽呢!」

歸來國小校長王錦裕表示,外界有機會一定要親自來看看小朋友的上課情形,「看到他們在歡笑中自然而然地使用英語,沒有人不備受感動。」擔任本計畫總顧問的GEAT 理事長陳超明則補充,情感與成就感才是學習動機的主要來源,「我常對學伴強調,輔導小朋友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 讓小孩喜歡你。」他認為,正因大學學伴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耐心陪伴,才成功地翻轉了這些小朋友的學習經歷。

 

大學生:陪小朋友一起學英文 我們的收穫更大!

國立屏東大學應用英語學系系主任潘怡靜表示,參與學伴計畫不只能幫助小朋友,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能從中學會負責任,並懂得關懷學習者的需求,「當小朋友學不來時,我發現學伴多會自我反省、調整教學方式,而非檢討小朋友。」屏東大學學伴陳靖雯也說,自己很喜歡小朋友,希望以後有機會當老師,擔任學伴剛好能夠應用所學,是很好的實習機會。

事實上,為了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力,學伴們可說是使出渾身解數,設計了各種好玩的活動、學習單與教具。大仁科大學伴梁竣皓表示:「我小時候也不喜歡英文,所以很了解小朋友的感受。」他自己寫出好幾個英語互動遊戲app,讓小朋友透過聲音和圖像,反覆練習認字母、單字,「連別組的小朋友都搶著玩呢!」

而面對坐不住、不配合、甚至情緒不穩定的小朋友,屏東科大學伴賴柏淳分享他的因應之道:「課後多跟小朋友聊聊天,用心去陪伴、關懷。」大仁科大學伴吳姬玲也說:「小朋友需要安全感,因此要留意不施加過多的壓力,可適時休息,慢慢引導他們改善學習態度。」

 

決策者:讓偏鄉孩子靠教育翻身 成為台灣下一代新生力軍

「我從小家境清寒,靠教育翻身,現在只希望能拉更多孩子一把。」本計畫總顧問陳超明期許,每一位小朋友的學習需求和差異都能被顧及,「我希望國際觀不再是都市小孩的專利,而是人人都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仕絨國小校長林育妃十分重視國際化教育,除了敦促學生加入英語學伴計畫,還參與了「泰迪熊交換計畫」,與美國Gilman School 締結姊妹校,全校每一位小朋友都有機會與美國的小學生互動交流。她表示:「學好英文只是過程,為學生建立國際交流的基礎、認識多元文化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本計畫總主持人、國立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也強調,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年輕人一定要有基本的全球化素養和國際移動力,未來才會有更好的發展。「一個人才的養成,往往從中小學階段就底定了。」因此他力促本計畫的推動與實施,就是期望從小紮根孩子的英語力與國際化教育,為台灣的未來盡一份心力。他也期許本計畫的成功能擴及更多縣市,甚至帶動數學科等其他科目的加入,全面提升下一代的核心能力。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