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

拋除刻板印象 正視南向鄰居文明 /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年輕人拚南進首重企圖心


外貿協會擔任台灣重要的經貿推手,今年初,黃志芳自總統府轉任貿協董事長,並喊出「大航海」口號,勉貿協一級主管當起「航海王」,一同發揮大航海時代的冒險開拓精神。他曾任外交部長、新南向政策辦公室的主要統籌者,如今,他也捲起了袖子,致力和貿協同仁、台商一起打拚。針對因應新南向政策的企業育才議題,他的看法是什麼?以下為訪談重點內容摘要:

 

English Career》問(以下簡稱問): 可否請您談談新南向政策落實後各界的反應?

 

黃志芳答(以下簡稱答):新南向政策推出之後獲得社會各界廣大的迴響,我們激起了很多熱情,不只是業界還有民間,現在每天報紙上都有新南向的報導,各行各業都動起來。舊的南向政策在政府來講,是一個投資政策,所以牽涉部門只有經濟部或外交部而已;新南向政策則是全部動員,每一個部會都找到可以扮演的角色。民間各行各業更是如此,NGO 等民間團體或者已經在東南亞的單位,都主動來說要響應政府的新南向。

 

問:您從越南參加台灣形象展回來不久,能否請您分享在當地的觀察?

 

答:面對新南向國家,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刻板印象來看待。其實要講國際化,這些國家都比台灣國際化,因為他們以前都曾經是殖民地國家,地理位置也好,過去的歷史讓很多的國際文化影響力在這些區域經常性的流動。

 

以越南為例,大家覺得越南就是一個很傳統的農業國家,但是越南曾經被法國殖民過,有很深厚的法國文化元素;在冷戰時期,越南與俄羅斯的關係也很密切,所以北部越南人現在也有繼續喝伏特加酒的習慣。年輕一代的越南人,當然又受美式文化的影響很大。

 

我這次到越南拜訪第二大的電商TiKi CEO Mr. Son,他30 出頭歲,就在七年內打造了越南第二大的電商平台, 他講的英文是流暢標準的美國口音,當然他也在美國讀過書,在公司裡用英語接待訪客是很稀鬆平常的事。這不只是越南,如果要講,泰國、馬來西亞,那更是如此。

 

問:就您觀察,何以台灣社會普遍對於新南向國家還是存在著認知落差?

 

答:重點還是在於我們的國際化程度不夠,台灣喊國際化、自由化,從1980 年代就開始了,但口號喊了30 年,並沒有真正落實,所以有關國外的媒體報導相對很少。雖然出國旅遊的人不少,但是都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觀光層次,沒有真正深入去了解他國的文化。其實東南亞還是我們最重要的鄰居。當然現在自助旅遊、背包客相對多了,那這現象應該會改變。

 

我們國際化的程度不夠,反映在我們的英語教育不普及,台灣職場上對英語的使用還是不熟悉。我以前在民間企業跟越南最大的移動通信商越南軍用電子電信(Viettel)做生意,跟我們打交道的公司員工普遍英文程度都很好,相較於國內的公司,我自己公司的員工寫出去的英文email 都讓我汗顏。所以不要看不起人家,不要覺得我們高人家一等。

 

問:針對培育企業人才來說,開發新南向市場應該鼓勵學習英語還是當地語呢?

 

答:最理想的情況是要學會一種當地的語言,英文也必須流利。企業界的朋友跟我講,他們在台灣招募人才、派去越南工作,這個人如果會講越南話那當然最好,如果英文也流利,那就更好了。因為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甚至是過度全球化的時代,一間企業經營到一個程度,絕對不是說把本地的客戶、產銷、通路、物流處理好就好了,而是一定要跟國際連結的。

 

很多台商到東南亞投資設廠,還是跟外部世界有相當連結的,所以業界朋友認為,新南向政策除了培養東南亞語系的人才,這些人的英文如果也流利,那就是一百分了。

 

問:您建議,台灣的中小企業該如何善用新南向政策整合資源的概念,與全球市場連結?

 

答:貿協在東南亞所有重要的國家都有駐點。過去一年,國內企業諮詢東南亞台貿中心的現象大量增加,這顯示政策確實發揮引導的作用。新南向政策不再像以往是純粹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把東協當內需市場的延伸,我們認為這個訴求企業界都聽到了。

 

很多中小企業以前可能沒有想到要去東協開發,但他們聽到政府推動政策的訴求後都前來諮詢,其中有很多是希望技術輸出、開拓內需市場做服務業,這就是政策引導的成果。

 

那政府要怎麼提供企業更好的服務,協助他們南向?我在總統府時即主張政府應該從PMI 做起。P 是人才,人才這塊,需要教育部、僑委會的力量,外貿協會也做人才培訓,培養企業界跟海外台商需要的人才;M 就是融資,這就是三個信保基金:農保、中小企保、海外信保,再加上中國輸出入銀行來協助業者南進; I 就是商情,這部分貿協要負很大的責任,我們必須提供業者正確的市場資訊,盡可能協助業者在當地找通路。開發內需市場要有好的通路,協助企業解決物流的問題。

 

問:以產業來說,哪些方面可能是台灣企業南向的優勢?

 

答:這需要一個一個國家來對應,因為每個國家發展程度不同。基本上台灣最強的是高科技資通訊(ICT)產業,這塊在東南亞環境還不成熟,所以你看很少有高科技產業去投資,郭台銘先生在東南亞投資也只是做代工而已,確實土壤還不夠成熟。

 

但台灣對東南亞相對上還是有很多優勢,農業科技就是我們的強項、醫療產業也是,還有水產養殖、食品加工。機械業我們很強,台灣是世界的工具機強國,越南每年進口的大宗項目裡有一項就是工具機。

 

還有技術輸出,統包服務方案、太陽能、綠能解決方案,包括LED 太陽能發電,這些在東南亞都是很需要的。印尼有一萬七千座島嶼、菲律賓有七千多座,像這種國家不可能去蓋大型火力發電廠,太陽能發電對他們來講就很重要。我們的造船業也很強,特別是玻璃纖維(FRP)的漁船。所以要看每個國家的發展階段來對應。

 

問:新南向政策耕耘一年多以來,依您觀察,在人才方面相對欠缺的是哪一塊?

 

答:最欠缺的,是台灣年輕人走上國際的打拚意志,也就是企圖心。我的觀察是,東協現在還是很值得台灣年輕人去打拚的,有很多創業機會;或是到台商的公司,因為東協台商普遍面臨接班的問題。

 

東協台商的第二代有很多都是在歐美接受教育,熟悉歐美優質的生活環境,所以要他再回東南亞管幾千人的工廠,年輕一代有自己的想法,不見得想要再繼續經商、管工廠。

 

也有企業家的小孩讀的是財經,最後選擇到英國學烹飪、當廚師,不願意接班,所以很多台商最後面臨把在東南亞的企業賣掉,而很多中國企業等著要買,因為是現成的訂單、團隊、工廠。如果他們要賣的話,很多中國大陸的企業是馬上買走。

 

問:新南向政策的下一步,您會最希望著力的面向?

 

答:最希望著力而且已經在著力的,是為台灣的業者打開印度的大門。針對印度,貿協正在推動產業旗艦計畫的大戰略,已經進行了半年。

 

印度這個市場太重要了,將來的人口很快會超過中國,且比中國年輕太多了,平均年齡27 歲(中國平均年齡37 歲),人口紅利才剛開始。很多國際機構預測,到2040 年,印度就會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麼重要的市場我們過去卻一直忽略。

 

我上個月到印度,就直接去大企業參訪,透過這種連結把印度的大企業跟台灣的供應鏈連結起來。再來就是幫中小企業克服他們會面對的市場資訊、通路物流、銷售人才、倉儲、展示中心等問題。所以我們外貿協會下一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全力協助業者,進軍印度市場。

 

黃志芳

出生:1958 年

現職:外貿協會董事長

經歷: 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外交部長、總統府秘書長

學歷: 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採訪/郭韋吟 文字整理/楊堇愉、張淳育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