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70_P13

全台首度國中小英語資源調查/經費、師資匱乏 成推動雙語教育難題


國家發展委員會在去(2018)年底發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至今已屆滿周年,台灣準備好全面實施雙語教育了嗎?為了盤點台灣英語教育的資源現況,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遠見研究調查中心合作執行全台首度的國中小英語教育資源調查於10月初公布,並由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未來教育發展協會、財團法人江華教育基金會共組「台灣雙語教育建言團」,除引用調查數據說明台灣英語教育資源的現況,也提出對策建言,希望政策目標得以落實。

英語教學補助 經費嚴重不足

調查於今年6、7月,向全台22縣市的教育局處發放網路問卷,由課程發展科、學務發展科等國中小雙語教育承辦人員填寫,共計回收22份問卷,並持續更新數據至9月。結果發現「三大警訊」,分別是:國中小生的英語教學補助經費嚴重不足、外籍英語師資比率偏低,以及非英語教師具備以英語授課能力的比率也偏低。

「全台22縣市的國中、小學生,每個人每年平均分到的英語教學補助經費,只有946元。」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同時也是調查顧問團主要委員的陳超明說明,英語教學補助經費包括電腦軟硬體、情境教室、英語圖書、課後輔導等項目在內,該數字遠低於一般家庭每年投入於英語教育的支出。

若希望全面實施雙語教學,則全台22縣市國中小英語師資(含代理代課)之中的外籍英語師資比率偏低,僅有7.6%;能夠以全英語上課的非英語教師比率也只有10.5%,離島地區更只有4.8%。目前諸多縣市以英語能力達CEFR B2級以上,作為雙語教學師資的甄選標準。進一步檢視全台22縣市國小英語教師三年內通過等同CEFR B2級以上英語測驗(相當於多益英語測驗785分)的比率,在六都占有將近六成,在本島其他縣市則僅占16.6%,顯示城鄉之間雙語師資的落差仍然懸殊。

 

與生活連結 提升英語學習動機

針對調查結果指出的城鄉資源落差,未來教育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黃嘉琦相信,科技教育的本質在於改變傳統教育的限制,而目前科技賦能的成效仍有進步的空間。她認為,要讓學生有利用科技提升英語能力的動機,「關鍵在於所學的內容要能實際應用在生活上,或與生活產生連結。」

黃嘉琦更進一步表示,科技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對「班級」的概念,也就是同齡學生在同一間教室,接受同等程度的教學內容。在未來,台灣的英語教育或許也能跳脫年齡的思維,以學生的程度和課程主題,作為分班的單位。

芬蘭教育專家陳之華則分享,因為芬蘭屬於小語種國家,加上內需市場小,「學好英語是別無選擇。」即使是在芬蘭北部一個僅有2000多人的小鄉鎮,那裡的國高中生完全能以英語和她對答如流。她發現,這是因為芬蘭的英語教材有相當多的日常會話實例,課堂中則安排許多練習會話的小組活動,「如此訓練下來,學生自然而然懂得如何應用在生活上。」

兩岸人資人才專家、江華教育基金會董事黃至堯則觀察,在中美兩強的時代,高階人才的共通點在於,「他們的中、英文都不會太差,並且是把語言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雙語國家的落實也許充滿挑戰,但他建議要有把英語視為基本能力的態度,「像呼吸一般平常。」

陳超明則認為,要想落實雙語國家的目標,政府必需擴增實質經費;各縣市也要制定政策白皮書,確立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成效為何,以免淪於口號。他也指出,台灣不該只聚焦在校園、師資、教材的英語化,「更要以打造全民社會整體英語環境為目標,才能有效縮短學用落差。」

同時,陳超明呼籲國中小、高中制訂學生需達到的英語溝通能力標準,國小要能以英語進行30秒的自我介紹;國中則拉長到三分鐘的長度,加上要能夠書寫英語電子郵件;高中則更進一步,要能進行七分鐘的英語簡報。(文/陳胤祖 照片提供/TutorABC)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