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報導/學界、業界專家齊聚 為高教及職場找對策

長久以來,少子化持續衝擊大學招生人數,111學年度大專校院註冊率,有高達19所私立學校低於六成,較110學年度的七所增加1.7倍;而大專新生註冊率更有112班掛零,其中有54班(約占48%)為碩博班,台大、政大、清華、陽明交大、成大等名校也在列。

大學招生策略與雙語政策背道而馳

大學要如何化解招生危機,儼然已成近幾年各大學的首要任務,而私立大學首當其衝,招收不足額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為了招生,大學只能減少對學生的英語程度要求。112學年大學繁星推薦暨申請入學,有104個校系不採計學測英文,引發討論,就連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都感嘆,「這是教育的悲哀」。

如各大學入學時不要求學生的英語能力,學科課堂上學生英語能力不一,大學又該如何落實教育部雙語教學計畫呢?有感於此,GEAT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特於去年(2022)12月22日舉辦「如何落實大學雙語教學政策及產學接軌?」論壇,出席人包括GEAT理事長蔡錫濤、 副理事長林茂松及各理事:劉慶剛、陳淑嬌、黃敏裕、沈定一等產學界代表與會,希望透過論壇為台灣大學雙語教學困境找出良方。

反觀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期望強化國人、尤其是年輕世代的英語溝通能力,增加國際競爭力,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與薪資所得等目標,似乎與當前各大學的招生策略背道而馳。

回顧教育部訂定的高標準雙語教學目標,要求2024年至少25%的學生大二起達到CEFR B2等級;到2030年則提升至50%的學生大二起需達到CEFR B2;以及2024年至少5%大二學生及碩一學生修習一門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Instruction,EMI)課程、至少20所大專校院英語課採全英授課比率達30%以上。

TOEIC臺灣區總代理忠欣股份有限公司資深顧問甯耀南指出,如此就會有兩難的問題,一方面大學不能要求入學新生的英語程度,但又要求學生們在學時要達到雙語教學高標。甚至教育界還流傳一說,「中、小學不實施EMI招不到學生,大學部實施EMI招不了學生。」因此該如何提高全英語授課效率呢?推動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是目前台灣中、高等教育普遍推行的雙語教學模式,受限於師資、教學模式、學生英語程度等,仍有許多問題待克服。

GEAT 舉辦論壇與產學界代表一同探討如何落實雙語教學政策與產學接軌。

再發現IEP英語密集課程的價值

為了提升入學外籍生的英語能力,美國密西根大學於1941年首創英語密集課程先修班(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IEP),在短期且密集的時間內,以教練(coaching)方式提升外籍學生的英語能力,不僅符合浸入式語言神經學習原理,也在入學前就縮小了外籍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差距,能勝任未來全英語學科課程的學習力。

東吳大學名譽教授林茂松曾於2007年率先於臺灣科技大學推行大一新生暑期IEP英語密集課程,他在結訓典禮時與學員說:今天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未來四年大學學習的開始。林茂松嗣後又陸續推行了教育部北區英語資源中心的暑期IEP、東吳大學商學院及弘光科技大學的暑期IEP活動,成效卓著。他認為,IEP未來應能對2030雙語教育計畫有突破性幫助,是EMI教學的成敗關鍵。

但前台科大應用外語系主任陳淑嬌認為,很多學生參加IEP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一勞永逸,一次就把英文學分修完,在短時間內就能學好英文,而不一定是為了往後學習做準備,「這樣的學習態度當然不太正確。」因此她提出,執行IEP必須「接地氣」,也就是IEP課程要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及需求, 學生上完IEP課程之後,才有足夠動機繼續自主學習,個人的英語文能力才有可能持續進步。

學測五選四新制上路後,採「五選三」科系的占比逐漸提升,雖然目前普遍看來不採計學測英文的多是私立大學,但其中也包含參與教育部大專雙語化學習計畫的老牌私校,甚至是國貿、國企、電機等相關科系。對此,甯耀南也提出「如何跟企業接軌的疑慮」,他說:「最近報載護國神山台積電大量外派工程師赴美,要求須具備TOEIC測驗高分,然而部分大學電機系卻不採計學測英文分數,將來大學理工科系畢業生的英語力如何勝任外派任務呢?」

雙語教學與產學接軌,國際化人才 英語力培育,刻不容緩。

全英語教學先驅成功案例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在20年前就開辦全英語教學課程的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創辦人蔡錫濤認為,雖然英語能力雙峰現象從小學到大學都一直存在,但從整體就業市場分布來看,並非所有工作都需要英語能力,或者也有專精或基本等程度上的差異,因此不必太憂慮大學科系不參採英文的問題。若校系的目標是針對需要英語能力的就業市場培養人才,它後續自然就該投入大量的雙語教育資源,「台師大國際人資所就是最好的例子。」

蔡錫濤話鋒一轉,「這樣不但不會影響英文教育,反而讓英文教育更受重視。」他解釋,需要英語能力跟不需要英語能力,在工作機會跟薪資水準上絕對會有差異。「台師大國際人資所英語好的畢業生,工作待遇普遍較好。」久而久之,家長和學生都會看到這個差異,也就會更認真地看待個人的英語能力。

曾在台北美國貿易中心任職多年的台科大教授黃敏裕分享,很多職場英文用語是學校學不到的,以前只能靠企業訓練員工,但現在很多線上學習資源,不只是學生,就連大學教授也要與時俱進,自己要先了解職場上的知識,才能引導、鼓勵學生學習。此外,企業界也可以培養實習生,讓學生直接進入真實職場,每天從寫英文Email開始。

「Learning by doing,我們不能再說學生程度不好,要從實務面讓學生使用英文,而不是按教科書內容學習英文。」黃敏裕的英語教學 方法也吻合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教授陳錦芬的浸入式英語學習法,在他任教台科大語言中心時頗受學生歡迎。

曾擔任多家企業顧問的GEAT理事沈定一舉例說明,「購買」的英文通常先學的是buy,但進入職場後遇到「採購」,出現的英文卻是procurement;賣東西給客戶是sales,但幫客戶尋找商品卻是merchandiser。「這些都是簡單的英文字彙,但在產業裡有各自的意義,這些都是職場上才學得到。」

台灣較具規模的企業,幾乎都是面向國際,像台積電、鴻海等,據點遍布全球,通常也都外派很多台灣本身的幹部或是工程師到海外, 因此對外派人才的英語力要求頗高。而外派人才除了專業技術外,英語能力更是首要條件。雖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評論「全球化幾乎已死」,但台積電外派技術員到美國,仍須具備TOEIC測驗800分以上成績,才足以在全英語環境下執行職務。

甯耀南舉例,早年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曾因為員工發Email的英文不好,造成公司的損失,認為大學英語老師沒有把學生教好,引起某些大學老師的回應,認為應該怪罪高中老師沒把學生教好。當時林茂松教授曾挺身而出說:「不要再怪罪了!」他認為大學生英文不好,可由高中救起。接著在2013年9月他將大學的IEP成功經驗移植到三重高中,開辦選修「國際溝通情境英語教學特色課程」,預先為高中生備妥未來升學及進入職場必備的英語能力。

政府推動雙語政策,以強化台灣年輕世代的英語溝通力,增強全球競爭力。

接軌大學英語教育

針對中小學的英語教育如何與大學接軌,前大考中心英文科非選擇題閱卷召集人、現輔導新北市國高中CLIL師訓的劉慶剛表示,社經地位的差異讓孩子從小就有落差,英語教育雙峰已經是社會自然現象。但CLIL推出後,或有帶來一些幫助,除了英文課外,一些綜合領域、非考科的學科也用英語教學,「在CLIL課程中,老師不會評斷學生英語學得好不好,只是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這樣或許能讓原本已經放棄英語的學生,重新對英語產生興趣,「也許學生就從原本的高峰轉移到另一個高峰。」他也期許未來大學老師遇到英語好的學生的機率會更高。

回到2030雙語國家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是要建立雙語的環境。雖然很多台灣的企業有外派需求,但反過來現在也愈來愈多國外企業要進駐台灣,因此國際化人才英語力的培育可說是刻不容緩。然而,政府如火如荼地推展雙語教育政策,卻未探詢出適當的多元教學制度與方法給學校,在制度面仍有許多大有可為之處。如要讓雙語教學能與產學接軌,台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期待這次論壇中學界、業界專家們的各種良方能為台灣雙語教學政策與實務提供不少參考性解決方案。(文、攝影/朱韻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