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OL論文】跨領域的沉浸式引導教學案例/英語教學與 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國高中年紀的青少年移民來說,學習歷史可以是幫助他們學習英語的有效工具。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的觀點,都可以讓課堂更為生動活潑。本篇文章探討了四位青少年難民在一所中學的暑期預備課程中,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學習英語的經驗。這類透過專業知識、技能的吸收,同步納入英語能力的方式,可說是21 世紀英語學習的新趨勢。本刊編輯因而精選此文,以分享跨領域學習的英語教學案例。

研究結果說明以下對於英語學習者學習社會人文課程的觀點並不正確:(一)學生須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才能學習這些課程。(二)應優先學習入學考試中比重較大的科目。(三)最好利用課本教學,學生才能熟記歷史事件的細節。我們認為教師應將移民學生既有的知識及經驗視為教學資產(asset perspective),為社會人文課堂帶來第一手經驗與人生際遇,這些都是歷史課堂上的資產。如此,我們可正視學生既有的知識,使學習更為有效。

一般青少年難民初來乍到時,多半會被分配到新移民課程,但新移民課程大部分專注於英語學習,和知識學習是分開的,這樣的課程安排延遲了獲得完成學業所需要的知識及學習方法。且即便完成了新移民課程,他們也不被鼓勵學習社會人文學科,而是專注在入學考試中較為重要的學科及數學上。

此外,這些學生進入一般學校後會碰到很多問題,導致學習表現不佳,在課堂上被孤立,但一般課程的教師通常也不太了解如何幫助母語是外語的學生融入課堂,在社會人文類的課堂中尤其嚴重。社會人文類課程通常包含大量閱讀,學生必須自行理解複雜的歷史文獻,但許多移民由於沒有上過美國學校,並不了解美國社會人文學科中的各種主題和觀點,且這些並非美國土生土長的學生,對於歷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認知,造成他們了解文本時的困難。

研究顯示,若要利用移民學生本來就有的知識,以及獨特的經驗為他們的學習加分,可選用多文化文本,或針對特定歷史事件有不同觀點的文本。

 

藉主題情境引導閱讀 加速學生融入課程

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四位自願參加這門暑期課程的中學難民學生。課程為期四周,每天六小時。四位學生都是來自緬甸,但屬於不同族群,除了緬甸語之外有各自的母語。以下觀察是來自課程第二周的課程。

根據研究,最適合青少年移民使用的讀本,是有文化意識的青少年及兒童讀物。本周所使用的文本是知名的青少年歷史小說《Sylvia and Aki》(Conkling, 2001)及其他表二中的教材。課堂一開始先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看了一些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的照片。

其中,一位女同學也和大家分享她所讀過一個猶太女孩的故事。待分享結束,我在黑板上寫下「discrimination(歧視)」,讓大家討論這個詞和猶太人大屠殺的關係。接著我朗讀了《棒球救了我們》(Baseball Saved Us, Mochizuki & Lee, 1993)這本繪本,故事描述了當時美國社會中的各種歧視,因此我們進而討論社會中歧視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並將焦點放在種族隔離。簡單講述了美國學校種族隔離的歷史後,告訴學生接下來會討論一位為族群融合抗爭的女性Sylvia Mendez,並讓學生先觀賞Sylvia Mendez 的相關影片。

接下來四天,我帶著學生一起讀這本書,每一章我們都會停下來,讓學生寫下心得感想,並進行課堂討論與參考其他文獻。

 

引發共鳴的教學 重點在內容而非文法

透過學生針對閱讀文本的書寫(包括筆記)、開放式問卷、以及課堂最後的寫作合輯,我們發現學生除了英語能力進步之外,還學到了歷史知識、文本理解能力以及多元觀點。

就歷史方面而言,因為緬甸並沒有大規模參戰,所以學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知不多。雖然曾在其他課堂上看過安妮法蘭克的影片,但仍對此一知半解。但課程結束後,從學生筆記看得出來他們已對二次大戰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也能運用課堂中所學到的字彙寫作了。

而就文本理解能力來看,理解文本的要素之一,是讀者要能夠讓自己與文本有所連結,但參與課程以前,由於學生不了解美國歷史,難以理解文本內容。不過我們發現,故事角色所遭遇的事情是許多人共同的生活經驗,因此透過與這些角色的連結,學生便能夠理解原本背景知識不足的文本。

至於多元觀點的學習,學生們則是了解了公民與道德。學生從課程中了解到他們和其他各種不同背景的人有許多共通之處,如希望、家庭、自由、以及正義。

身為英語教學者,我們非常驚訝學生在短短一星期之內就可以有這麼大的進步。在本次教學中,文法、字彙、社會或學術語言都不是教學重點,我們也沒有使用任何課本或教學大綱,僅使用上述文本而已。

透過深入理解帶有普世性意義的歷史事件,這些學生的筆記及小論文都顯示出他們對英語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真的沈浸在這個主題中,不但口語和書寫表達都變得更流利,對文字及口語的理解力也都提高了。

這顯示我們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也要放在教學內容上,而不僅只是教授英語本身,應該運用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內容,可以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外語。

表二針對各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題,列舉了適合不同語言程度的教材。本文只討論了為期一周的英語教學,但在整學年中,都可以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來發展不同的主題,妥善利用兒童及青少年讀物取代課本。(文/ Mary Amanda Stewart、Katie Walker)(編譯/周怡如 責任編輯/鍾宇筑、張淳育)

 

About Mary Amanda (Mandy) Stewart
德州女子大學雙語及ESL 教育助理教授,其研究主題是青少年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文本理解能力,以及如何在英語教學課堂及其他情境運用文本進行教學。

 

About Katie Walker
德州西北獨立校區的ESL 教學顧問,也是德州女子大學閱讀系的博士生。其研究主題是青少年英語學習者的文本理解經驗。

( 原文刊載於《TESOL Journal 8.1, March2017》,本刊之轉譯係經TESOL 正式授權,然譯文非由其審閱。)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