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在許多大學生睡得正甜的時候,逢甲大學的體育館外,卻有幾名學生早早起了床,準備為一支影片拍攝幾幕鏡頭。這些學生來自不同年級、不同系所,他們要拍一支介紹逢甲大學的影片,他們的假想敵是耶魯大學學生會主導拍攝的行銷耶魯短片:That’s Why I Chose Yale。
為了拍這樣一支影片,這群原本互不認識、時間地點都碰不太在一起的大學生,除了抽出時間進行幾次見面討論會,還成立了臉書社團,方便大家沒碰面也能繼續溝通互動、討論細節與下一步行動……。
充滿挑戰的通識課
其實,這是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在2012年推出的專題製作課程「自我認識與行銷」,課程目標透過「實作」,讓學生學會如何從頭到尾完成一支影片,並把概念成功行銷出去、打動觀眾。
這門課只有兩學分,在開課前的說明會上,校方直接表明不會有固定教室和上課時間,並且幾乎得完全仰賴「學生的自主行動」才能得到成果,沒辦法打混。以一門課來說,相當「不甜」。
通識中心為了這門課找了四位老師,除了通識中心主任翟本瑞外,還有李建成、李瑞陽和唐國豪等三位老師。其中李建成更是得過金穗獎的紀錄片導演。在這門課程中,老師的角色比較像教練,授課部分只會減到最小比例,對學生只進行基本的指導,並在學生需要指導時提供協助。可以說,是大學版的減法教學課程。
這門課不甜,但是卻十分有趣,還能從中學到拍片的Know – How,因此吸引了一些對影片製作有興趣、有熱情的學生。
「當初在規劃專題製作課程時,我們就訂了4個主要的目標:行動導向、問題導向的實作內涵、跨領域團隊合作與分組執行的學習模式,同時,必須記錄課程執行過程,並要求學生在課程的尾聲進行成果發表。」逢甲通識中心主任翟本瑞溫和地解釋,希望透過這樣有點難度的專題課程,點燃學生內在熱情,讓學生自己為學習負責,而不是由老師台上唱獨腳戲,一個人把課上完。
團隊合作與自我負責
以「自我認識與行銷」課程為例,對於參加課程的學生,老師們把他們分成了A組和B組,兩組都要完成各自的影片以帶來良性的競爭;而完成影片需要顧到故事、劇本、場景、演員、道具、場務、預算、設備、攝影、剪輯、宣傳、行銷以及發表等環節,需要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發揮各自的長才,互補各自的不足才能完成目標。
學生們之所以會選在早上6點進行拍攝,是因為大家課堂時間都不一樣,到後來只能利用清晨或晚上才能進行拍攝,但同學們都是自願參加課程,且沒人喊苦,反而都很樂在其中。
由於團員組成多元,當然也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學生之間的衝突,老師們並不主動介入, 而是由學生們自己發表意見、自己和夥伴們溝通協調,自己確立各自在團隊扮演的角色;由學生們自己找到方法,並從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校與老師默默的支持
那麼,這樣說來,難道老師們幾乎什麼都不用做了嗎?學生的學習狀況又要如何掌握?翟本瑞說明,逢甲大學通識中心一直都很關心學生的一舉一動;事實上,透過參加學生建立的臉書專頁,就可知道學生的活動進行狀況,也能在學生需要時和校方協調,提供協助。
甚至,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也曾特別安排系列的電影觀摩及導演經驗分享活動,甚至爭取到金穗獎影展的放映,以各種方式默默在背後支持學生專案的進行。
至目前為止,逢甲大學通識中心成功推動了許多有趣的專題製作課程,包括:帶領學生完成一齣舞台劇《費加洛婚禮》、學習國際禮儀、以逢甲大學進行品牌意向的構思、四軸飛行器的製作與操控, 以及以3D列印創造商品並進行市場分析等等, 無一不是需要學生花時間合作摸索,方能有所獲得的學習課程。而這些課程在結束前,一定會舉辦成果發表會,這是通識中心主任翟本瑞的堅持。
成果發表會 總結學習歷程
翟本瑞說:「成果發表能讓學生把課程中所學,作一次總整理;從中學生也能獲得成就與自信。即使學生在專題中失敗了,也值得紀錄,重點在學生是不是能夠不怕失敗,繼續嘗試。」
他接著舉例,像是四軸飛行器的製作與操控課程,就曾有學生在試飛的過程中三次摔落飛行器, 最後學生沒放棄,自己檢討發現,飛行器都在同一個高度摔飛,原來是該高度層的訊號強度不夠, 導致飛行器一到了該高度就不受控制。
「知道原因後,我們的學生還找到了避開訊號問題的方法,成功讓四軸飛行器順利飛行,越玩越有心得,最後成了四軸飛行器的素人級航拍專家,甚至常有人辦活動找他航拍。」
翟本瑞笑著說,有些老師教專題製作課覺得特別累人,但下學期又忍不住跳下去教,就是因為從中能看到學生的明顯成長,成就感十足,讓人停不下來。(記者:Winter Chang 照片提供: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About翟本瑞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