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譯自2007年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 “Foreign Languages 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Structures for a Changed World”。現代語言學會歷經一年的專案研究,思索美國高等教育中語言政策與語言教學的內涵,提供了深刻的反省與具體的建議。這個從來以英語獨霸為傲的國家,體認跨語言與跨文化能力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並超越了學科的藩籬,提出了未來美國大學的外語教學與研究方針,主張大學的外語學系應做體質的改變,結合文學與語言教學,更聯合其他學科專長,建立跨學科的語文學系體制。此外,對美國外語教學也提出了向下紮根、向上發展的策略,視野宏觀,目標與策略非常明確。
譯者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立即寫信給該學會執行主管Rosemary G. Feal, 強調此研究報告非常具時代意義,對台灣的高等教育的思維可以產生具體的影響,希望能轉載及翻譯此篇文章,獲得其授權後,將全文翻譯如下,提供台灣教育主管、大學校長及關心台灣教育的人士,一起來反思台灣高等教育的語言政策。由於全篇報告以學術論文形式發表,為便於讀者閱讀,譯者於各章節中,加入少許說明。中文如有詞不達意或是誤解,概由翻譯者承擔,與原作者無關。
現代語言學會(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簡稱MLA)認為高等教育應以更廣泛豐富的方式及知識內容導向,做為語言及文化的教學原則。為了要研究當今世界最佳的教學設計,MLA執行理事會成立外國語文特別委員會,由本學會2003年的主席 Mary Louise Pratt主持。此委員會負責調查目前911事件所導致的語言危機,並思考這項危機對大學外語教學的影響。此項調查於2004年展開,並於兩年後對執行理事會提出報告。該委員會成員針對此議題先後在許多場合簡報,包括MLA的正式會議,各聯邦機構、各專業學會和大學院校所舉辦的公聽會。委員會的研究總結,指出高等語言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並提出具體論述與建議。雖然這些建議針對美國,但也適用於其他領域和國家。
外語與文化學習將為高等教育五大主軸之一
在執行此研究計畫時,委員會發現他們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凸顯全國外語匱乏的危機。美國人無法與其他國家溝通或了解,成了美國記者主要關心的議題。各項語言不足,阻礙了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干預及恐怖鎮壓行動。倡議關鍵語言的學習,在全美各地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展開。政府的語言學校,急於重新定義教學重點及加入新的教學方案。許多新的語言學習聯邦專款補助大部分都是跟國防安全的需求有關。MLA的資料顯示,從1998年到2002年,大專院校阿拉伯語系的入學生就從5,505人增加到10,584人。相較之前,缺乏合格有經驗的師資,成了日益嚴重的問題。在國會中也出現針對缺乏語言和國際專家的立法提案。
因此,Daniel Yankelovich認為,「了解其他文化及語言的需求」將會是未來十年內,高等教育必須面對的五大必要工作之一。Yankelovich說:「我們整個文化,必須減少種族優越感,少一點恩賜別人的高姿態,少一點漠視別人存在的樣子,少用二分法去判斷其他文化,盡量與其他世界融洽相處。要迎向這些挑戰,高等教育將可貢獻良多。」在2005年5月,參議員Daniel Akada 提出簡潔的論點:「美國人需要向世界打開大門,如果我們想要解決目前面臨的複雜問題,必須從他人的雙眼去看待這個世界。」從現行的地理政治來看,此一論述已不是陳腔濫調了。MLA 依這些目標,引導重整語言文化教育。
在全球化的氛圍及後911的環境下,學習英語以外的語言已是不可避免。不過,對於語言學習的目標和手段卻仍是爭辯不休,並反應在不同的語言學習方式上。其中一派認為語言主要是一種工具,用來溝通想法和訊息;另外一派則認為語言是人類思維過程、認知、和自我表達的要素,且應視為跨語言與跨文化能力的核心。我們利用語言和他人溝通時,語言同時向彼此展現了自我。語言是一種複雜的多功能現象,連結單一個體與其他個體、社會和國家文化。
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同等重要
各語言機構的任務及教學方式,可以典型地反映出其屬於工具性或是整體建構性的(constitutive) 語言學習觀。獨立的語言學校及部分語言資源中心通常擁護工具性教學,以迎合學員的需求;而大專院校的語言學系則傾向強調整體建構式的語言觀點,將語言與文化、文學傳承、認知結構及歷史知識的連結。文化不僅表現在許多事件、文字、建築、藝術作品、飲食、和其他許多手工藝品上,同時也表現在語言本身。像是「追尋快樂」、「自由、平等、博愛」及「種族」這些字的文化意涵早就超越了字面的直接翻譯。正如現今全球世界所展現的,想要了解一個民族及其社會,深層的文化知識及語言能力是同等重要。
打破語言學習與文學研究分離的體制
通常在面臨危機的時刻,國防安全議題才會強調語言學習的目標。一般大學二至三年期的外語課程,也是狹隘地以制式的文學內容做為課程核心。此一結構不僅劃分了課程本身及語言學系管轄結構間的界線,同時也造成語言課程與文學課程間的距離。教授文學的終身聘用教授和教授語言的非終身聘用教師之間產生鴻溝。在頒授博士學位的學術機構裡,兩者之間幾乎很少或是沒有合作或是交流。外語教師通常被置於系所的權力結構之外,很少能對該系的教學目標,甚至是自身專長領域發表任何言論。本文雖聚焦於目前外語學系普遍存在的現象,不過人文學科也常存在這種雙軌體制(two-tiered system)。以英語文課程為例,語言教學與文學研究兩者不會有交集。
在這種僵化階級體制下的語言教師,其內心的挫折是毋庸置疑。其實,他們並不反對文學研究,他們反對的是文學研究體系獨占課程主導權,貶抑語言學習的初始階段,阻礙了大學中語言學習與專業學科內容的統整發展。因此採用雙軌整合模式(two-track model),強調語言學習與專業內容整合,不僅賦予語言教師有設計課程的主導權,同時也能設定其他領域學者遵循的教育目標。在這個模式下,人文學者從事研究而語言教師提供技術支援及基本訓練。文學教授可能不太願意分享課程決定權,不過,我們希望能夠說服現有的教授團體,以全體利益為重,改變做法,接受新的模式。
雙軌體制(two-tiered system) 必需要改革,語言學系的教師也會發現此刻正是轉機。全世界現在有很多的誘因,吸引學生更深入地研究語言與文化,也引起社會的重視。以更廣泛和更整合的課程來取代「語言─文學」雙軌體制,語言、文化、文學可以整合一體來傳授,同時也可以透過系所間的合作得到其他學系的支援,活化語言學系成為有價值的學術單位,這對人文學科及對高等教育機構來說,都是核心所在。我們認為,如果外語學系想要成為高等教育這場競局中具意義的參賽者,並且能夠獨立自主,就必須要改變現有的課程內容及架構。這樣的改變,其他專業領域已經進行。不論是在學術研究或是教學法實習,許多外語教師已經運用跨學科的創意方式,結合文學領域以外的研究與教學方式,提升對文化更寬廣的體認。對於所有大學語言課程而言,現在正是好好思考改變的時刻了。
以跨語言與跨文化能力為目標
語言主修應該建構其特定目標:成為擁有跨語言及跨文化能力的高級知識份子。進階的語言者學習者,通常會想成為擁有母語能力的知識份子,但這卻是成年學習外語者難以企及的境界。然而,跨語言與文化能力的理想目標,則著眼在游刃於不同語言間的能力。也就是教育學生成為能夠聽得懂母語人士的談話內容,並以對方的語言與之交談。同時也訓練學生能透過其他語言文化的觀點,去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本身。他們要了解他國人也是認知自己是美國人,體認自己與美國社會非英語系人士的關聯。
這種外語學習方式有系統地教導,英語及其他外語在意涵、心態及世界觀的差異。許多文學作品、影片、及其他傳媒都在挑戰學生的想像力;幫助他們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感覺及了解事物。在獲得這些功能性語言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重要的語言常識、詮釋、歷史與政治自覺、社會敏感力及美學概念。他們能夠獲得該外國語言的歷史、地理、文化、文學及社會的基本常識;能夠解讀他們廣播、電視及報紙內容;同時運用特定的文化參數研究該語言。
整合的多元學習途徑
我們所建議的課程改造方式,乃是在人文學科環境中,將語言學習放在文化、歷史、地理、跨文化的結構中。如果語言課程能結合各種層面的文化探討,同時進階語言課程能呈現更多主題,將有更多學生繼續語言研習。這意味著教師有機會引進與外語相關的整體社會知識,包括該社會的語言、衍生文化、文學等。許多大學院校已經成功的轉型,採用我們推薦的廣義語言學習模式。
我們試圖定義某種模式,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認知能力,透過各種形式,包括評論、小說、詩文、戲劇、期刊、幽默、廣告、政客的花言巧語、法律文件、音樂等,來解釋分析各種文化論述。舉例來說,根據這個模式,一位學生在閱讀這類的文化相關論述時應該能夠:
1. 有足夠的能力,能與該母語知識人士,在語言知識層面上溝通。
2. 對於特定的文化類譬喻及關鍵詞語,擁有紮實的駕馭能力及分析知識。
3. 了解社會現實,如何透過以下文化子系統展現在日常生活:
- 大眾媒體
- 反應該國自我認知的文學及藝術作品
- 文學藝術、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所呈現的社會與歷史論述。
- 當地主流科學及學術典範
- 運動或其他休閒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創造出來的文化譬喻及對該國想像空間的關聯性
- 該國或其他團體經由文字發展及流通,所產生的刻板印象
- 最廣義的象徵符號或場所,包括建築物、歷史人物、受歡迎的英雄人物、紀念碑、貨幣、文化特產、文學及藝術作品、風景、時尚、及美食。
- 主要的傳統,像是世俗或是正統教義或一般宗教的活動場景。
- 當地的史料
語言學系需要採用整合的方式,將四年制的語言課程建立在文化、歷史、地理及跨文化的架構裡;有系統地結合各種跨文化及語言層面的思想,將教學主體安排成清晰、有原則的教育目標及可預期的結果。同時語文課程也應和一系列支援課程連接,可以全方位整合課程內容與跨文化認知。
以合作與管理進行雙軌體制的改造
我們所建議的新課程方案不應完全由文學教授來主導。改造及整合語文學系必須透過所有教師持久合作,包括終生教授和在相關領域的短期或長期任教的教師,教學範圍涵蓋語言、文學及語言教學法。其他領域的教師也是外語學系應逐步延攬的對象,包括傳媒、區域研究、表演研究、電影、宗教以及藝術史。這樣的趨勢伴隨著語言學系與相關學系的合作,將支持本報告所建議的改革。
語言學家與第二外語學習學者的參與也是本研究的重要關鍵。語言學家透過專才,豐富外語課程,包括第二外語學習、應用語言學、方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史、言談分析。除了學習特定語言的歷史和結構外,還應提供學生一般課程,像是語言與認知、語言和權力、雙語學習、語言及自我認同、語言與性別、語言與神話、語言及人工智慧、以及語言和想像力。這類課程可以同時吸引語言主修及非語言主修的學生。
改造課程與學系管理方式是目前本委員最重要的建議。許多院校的語言學系進行改造已有一段時間了,他們的經驗足以嘉惠全體。除非這種改變在未來十年持續,否則外語學系將無法在高等語言教育居於領導地位。拒絕改變最可能為高等教育及語言學習帶來嚴重的後果。語言學習可能變回工具訓練,而這種學習方式將傷害大學校園裡應有的深度知性及文化學習。
我們預見,研究所也需要配合大學部課程改變。為了要符合大學語言課程應有的需求(這正是許多博士候選人可以就業的地方),研究所需要提供各類的實質訓練,包括語言教學、培養廣泛學科知識、卓越的分析及寫作技巧,還有運用新科技的訓練。此目標可能難以在短期之內達成,不過這些目標可以活化語言學科及語言訓練機構,並重申語言教師在學術建構中的關聯性與重要性。
強化大學中外語能力的需求
外語能力的不足,無論在大學,乃至於社會上,都是普遍的事實。根據MLA最近的調查,在現有的118個以英文進行的博士學系中[s1] ,只有半數要求兩種外國語文能力。在研究所階段,所有的人文與社會學科,語言能力更是被貶低。目前所引用的各項數據顯示,人文學與社會學科中,非英語文獻的使用率逐步下降,削弱了學術辯論。主修四年語言的學生在畢業時,語文能力低落,令人失望。到國外研修,往往因為大家偏好用英文做短期研習,而無法使用該國語言[s2] 。此外,許多學生因為需要打工,不願到國外進修。
我們建議教育機構採行下列步驟:
1. 鼓勵各科系針對主修口說、閱讀、寫作及文義理解的大學生制定明確的成就標準,並且開發符合這些標準的課程。
2. 針對以下學科的學生建立語文的必備條件(或是能力指標): 國際事務、歷史、人類學、音樂、藝術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語言;以及法律、醫藥、工程。
3. 鼓勵各科系在博士班加強語文能力的條件,並提供學生能夠真正獲得外語能力及運用該外語做研究的課程。
4. 與社會科學及政策導向學系合作;學程設計強化語文能力,並體認單一語言做研究時的限制。
5. 加強並獎勵接受語文訓練及語文教學的研究生。教導研究生在語文教學及學習時如何運用科技。確保博士班資助國外研究及語文研習。
6. 鼓勵基金會獎助必須藉助語言專長的研究,也就是讓語文學習成為獎助金申請項目。
7. 推動教師學習新的語文,同時加強已使用的外語能力。鼓勵主管單位資助需要外語能力的研究計畫或是支助暑期赴國外進修的教師。鼓勵國家人文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其他資助機構提供語言獎學金。
持續進行改革工作
目前正好是改變高等教育語文教學的適當時機。我們必須同時推動教室研習與國外研習。教室是組織化學習的理想場所,可以奠定初步根基,建立日後出國研習的知識。但是目前普遍存在於美國的語文學習缺失,並不能單獨在大學中解決。雖然外語學習可以從任何年齡開始,但是如果美國國民想要能夠用他國語言跟該國母語知識份子溝通,必須從小學至高中學習階段(K-12)就納入外語學習。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們將持續主張語文學系的優先工作重點如下:
1. 推動中小學教師與大專院校教師的結盟,強化各階層教育體系的合作關係。
2. 為資賦優異的中學生設計課程。在大學階段,應該為這些學生推動更多元的強化課程。
3. 拓展教學範疇,特別是在課程內容中加入口語。發掘有特定外語傳承背景的學生,同時設計符合他們需求的課程內容,鼓勵他們多學習外語。
4. 針對具外語傳承背景的學習,應發展並推廣實用教學方式,如應用語言學中心(the Center of Applied Linguistics)所發展的教學範例。
5. 發展翻譯學程與學系:目前對具備學術的翻譯及口譯人員有很大的需求。翻譯是一種培養跨語言文化能力的理想整合課程。
6. 發展密集課程,讓學生在任何時候能配合其主修,同時選修多樣化的語言集訓課程。
7. 盡可能要求海外研習,並要求課程以外語授課。校方主管單位應設立海外研習的獎助計畫,同時提供歸國學生適當的課程內容。
8. 增加邀請非英語授課的學者。
9. 確認校園裡的電子及平面媒體播放及刊出非英語的節目或文字,服務更廣大的校園閱聽群眾。
10. 透過語言中心或其他單位,推動所有系所語言教師意見與專業交流平台,有助於激勵教師士氣及提升專業品質。
創造多元外語的未來
秉持長期支援外語教學的傳統,MLA承諾廣泛宣傳本報告中所做的建議,並且掌握執行的契機。本會致力提供語文專業的研究與分析,聯合各大學系主任研商課程改革,建立資源網,並連結各地、各階層的語文專業人士與支助建構語言教學政策的聯邦單位。MLA執行理事會,將對於那些願意在外語學系執行議方案的人士,提供計畫支援。我們會繼續與其他學術單位合作,傳達並鞏固我們共同的志趣,為美國高等教育學生,創造多元外語的未來。
外國語文特別委員會之成員
Michael Geisler, Dean of Language Schools and Schools Abroad, Middlebury College
Claire Kramsch, Professor of German an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cott McGinnis, Academic Adviso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 Washington Office
Peter Patrikis, Executive Director, Winston Churchill Foundation
Mary Louise Pratt (Chair), Silver Professor, New York University
Karin Ryding, Sultan Qaboos bin Said Professor of Arabic and Linguistics, Georgetown University
Haun Saussy, Bird White Housum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ale University
MLA在語文方面相關背景
MLA定義協會的目標如下:推動對目前時下的語文教學之調查、批評及研究;並促進語文相關科目教師的利益。MLA主要關注歐洲主要及少數族群的語言及文化;最近也開始投入亞洲及中東地區的語言研究。MLA有三分之二的成員專注在以英語為基礎的研究,這個比例已經維持多年。該機構的外語協會(ADFL)成員稍微多於英語協會(ADE)成員。在2006年,ADFL有892位成員,而ADE有747位成員。不過單一外語部門的人員較英語部門少。以2006年為例,MLA的85個部門中,20個部門是與英語相關,28個則是非英語學習,37個與語言學習無關。48個研討團體,其中8個專注在英語,22個為非英語,18個與語言無關。研討團體包含了12種語言及8個語言群體。MLA的107個結盟機構中,50個專注在英語,30個為非英語,27個與語言無關。在MLA刊登的人才招募廣告中,有一半是語文部門的職位,而這其中的一半與西班牙文有關。
參考資料
- Akaka, Daniel Kahikina. "Remarks before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Languages and
- International Studies." Daniel Kahikina Akaka, U.S. Senator for Hawaii. 19 May 2005. United States Senate. 22 May 2007 <http://akaka.senate.gov/public/index.cfm?FuseAction=speeches.home&month=5&year=2005&release_id=368>.
- Laurence, David. "The 1999 MLA Survey of Staffing in English and Foreign Language
- Departments." Profession 2001. New York: MLA, 2001. 211–24.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Statistical Data System. 2003 National Survey of College Graduates. 19 Mar. 2007 <http://sestat.nsf.gov>.
- Steward, Doug. "The Foreign Language Requirement in English Doctoral Programs."
- Profession 2006. New York: MLA, 2006. 203–18.
- Welles, Elizabeth. "Foreign Language Enrollments in United State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all 2002." ADFL Bulletin 35.2-3 (2004): 7–26.
- Yankelovich, Daniel. "Ferment and Change: Higher Education in 2015."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5 Nov. 200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