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已成為新興強勢國際語文

 

 

       根據美國國會2000年外語學習的統計,約有5,000名美國中小學生在學校正式學習中文,到2008年早超過50,000名,暴增10倍以上,這還不包括周末班遠超過500,000的學員。2007年美國大學委員會首次舉辦的大學預選課程中文測驗,吸引超過3,000名高中生報名考試,各級學生爭相加入「學習中文熱」,這現象已在全球火熱發燒。

       因應全球大量的華語文教師需求,台灣的大專院校,繼台師大之後,中原、銘傳、開南、政大都新增設華語文教學系所,加上世新等18所學校陸續設立「華語文教學學程」,目前一共有超過28所教學中心。此外,教育部已從2006年開始每年舉辦「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期望在每年五千位應考者中甄選出合格又適任的華語文教師。

 

華語文源流與語變

       遠在二千年前,發源在中原河南洛水的「河洛語」(古漢語),演變成「中原音韻」的「漢語文」,源遠流長,而後一直往東、往南遠播到今日的閩南而形成「閩南語」,這些閩南語再度傳到台灣,成為目前的台式閩南語。另一支再往東南傳,成為現今的「客家語」,以及南傳轉移成為今日的「廣東話」(粵語)(戴維揚,2004)。漢文字、文學、文化也東傳到韓、日;南傳到越南 (安南)、暹邏、今日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 (包括「娘惹人」)、新加坡等華人、華文化薈萃的東南亞。

       漢文化在漢朝已經由陸絲路往西傳到西域,包括中亞今日烏茲別克東北邊的「東干人」,甚至到今日的東歐;元朝再推向今日的「匈」牙利 (筆者親見百萬以上的黑髮「匈」奴後裔)。明朝時漢文化又隨鄭和經海上絲路下西洋,經東南亞再遠播到今日的非洲東岸,甚至往東北傳到俄國,再東渡白令海峽,到北美成為「印地安人」。

       就歷史傳承而言,早在18世紀,耶穌會的傳教士即因歐洲的「中國熱」(chinoiserie) 展開漢學研究,其中英國哲學家、教育家John Locke、科學家牛頓Newton,以及法國的文學大師Voltaire、Rousseau,法學家Montesquieu,哲學家Pascal和德國Leibniz等國際級的大師都是享譽古今中外、顯赫的漢學家,爾後更引發了繼文藝復興之後波瀾壯闊的「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參見戴維揚1979年博士論文)。

 

國際語文的嬗變

       歐洲的羅馬帝國曾經一統江山,達千年之久,因而使拉丁文(透過聖經奠基)成為歐洲的國際語文;再轉變到18世紀,法國崛起,因而使法文一度成為國際外交的強勢國際語文。接著19世紀大英帝國崛起,英文因而風行全球;到了20世紀,更因美國的強盛而儼然成為全球化唯一的最強勢國際語文。然而2008年,華語文也因中國大陸再度崛起,漸成新興強勢的「國際語文」(IL)。

       台灣在歷史傳承、地理位置、血源人種等各方面,都跟漢語文化息息相關,不僅無法切割,而且是一衣帶水相連的緊密關係,今後繼續傳承、延續融合過的歷史文化,進而開創出創新的新文化,再採取雙贏、多贏的策略,發揚光大,成為多元文化、多語文地區的典範。在這一方面,愛爾蘭、紐西蘭兩島國新世紀的「崛起」,值得參考。

 

愛爾蘭 享譽全球的文學搖籃

       愛爾蘭這個蕞爾小島,臨近強權的大英帝國,自17~20世紀,跟大英帝國糾纏不清,一直尋求自主獨立,其間戰爭、暴亂與恐怖活動不斷、民不聊生; 1986年筆者的遊學經歷是:滿目瘡痍、慘不忍賭。然而21世紀,英愛兩國將政治擺兩旁,只管經濟,因而立刻成為全球GDP前20名的地區。當前的愛爾蘭 (北愛及愛爾蘭共和國) 不再見到恐怖「愛獨」份子,但見全球生意人在此生意盎然的地區,快樂的從事商業活動。

       愛爾蘭在語言、文學領域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文學之鄉。北愛出了一位C.S.Lewis(路益師)正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作家(戴維揚,1996)。愛爾蘭的都柏林出了四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G.B.Shaw(蕭伯納)、Yeats(葉慈)、Backett(貝克特) 以及詩人S. Heaney,另加無緣的超級大師James Joyce (喬愛斯)。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語文政策,為Yeats力排眾議,主張不必使用本土母語的Celtic語,而以英語文為國際語言以及學校教學、寫作用的學術語文,因此全球的文人莫不知曉愛爾蘭這個人文薈萃、享譽全球的文學搖籃,自從18世紀以來大師輩出,如出版《小人國》的Swift,與《中國書信》的Goldsmith等人,都是膾炙人口、享譽全球的大作家。

 

紐西蘭 小巧菁英的語文教學

       紐西蘭雖然地處邊陲,然而因為使用英語文而沾光,人口不到四百萬,可是每年到紐西蘭學英語文的留學、遊學生將近四萬人,外國學生幾乎占了人口的1%,其中有超過62%來自中國大陸;到2006年時,教英語文的經濟效益已占全國產值的第十四位,收入可觀。同時,紐西蘭也大力提倡學習華語文,到處設立華文學校、學習班。反觀台灣,近來發展華語文教學,外籍學生卻還不到千分之一。

儘管前述兩個島國的語文教學行業,在英語文教學的獲利頗豐,但近日也都漸漸朝向英語文加華語文的雙語文教學領域發展。                

 

韓、泰重視華文更甚英文

       韓國新世紀新氣象,除了李明博總統大力推展全民學英語之外,民間大都自費補習學華語文。10年前,從南韓來到台師大國文研究所進修的碩博士生,最興盛的時候每年超過50位,足以單獨設所上課;如今轉往中國大陸學華文的南韓學生超過五萬名,到台灣的不超過兩千,顯然不成比例。而在首都首爾的外語補習街,最顯目耀眼的是「中國語」補習班,因為南韓大方的親美國與中國,專精這兩國語文(國際語文)的人才輩出,因而國際競爭力也倍增。

       再看泰國的詩林通公主長期到中國大陸學中文,不但出版8本攸關漢學的書籍,還在26省各設一所國立的師範大學,特將重點專注在培養華語文教師。台灣的台師大,近年來一直配合泰國,尤其半世紀以來,在泰國我們已有81所中小學(特別聚集在泰北),一直從事華語文教學,甚至使用台灣各家出版社的國高中、小學教科書。在首都曼谷設立許多三語的國際語文學校,其中最著名的為華人創立的崇明學院。

 

台灣華語文教學特殊的歷史地位

       目前到中國大陸學華語文的國際學生超過十萬,到台灣的約只有一萬人左右,遙想1946年台師大梁實秋院長創立「國語中心」,一直到10年前,外籍學生到台灣學華語文的人數一直領先中國大陸,半世紀以來來收入相當可觀,最重要的是我們已培養了無數的外交官,甚至包括澳大利亞的現任總理,以及數任駐台的美國代表,以及世界各地漢學界的泰斗。

       在筆者擔任國語中心主任時,驚覺日本八大會社經過兩年嚴謹的研究,已然認知:先到台灣學習傳統又富有文化素養的「正」體字,兩年後再學「簡」體字,易如反掌;如先學簡體字,再學正體字,難如登天。因此這些著名的八大會社,決議派遣學員先到台灣學正體字2年,甚至3~5年,一邊學華文,一邊工作。此外,又發現台灣文化中融合了日本文化,是經過東西洋文化衝擊、融合焠煉的結晶精華,也是經過千錘百鍊、發揚光大的文化:有最傳統的道家修煉 (太極拳、太極劍等) 和最新創發的雲門舞集、明華園的歌仔戲以及最新科技研發的「河洛漢語及普通話」並置的「雅音四書集粹」,同時還可免費上網下載,因而台師大國語中心裡,單是來自日本的註冊學生,一年四期就超過一千人次。

       所有到台灣學華文的學生都發現,台灣保留中華文化最精華、最傳統的「故宮文物」;飲食文化不但融合了中國大陸大江南北各種口味,且有與時俱進、各具特色的東西洋餐廳,甚至台師大國語中心還開餐廳教室,教導學生包水餃、和炒飯等自理、自養的生活文化。這些自由、民主又融合當代全球文化的精緻「小」實驗的成功案例,也是到台灣學漢語兼及文化的利基。

 

台灣領先全球的特殊環境

       台灣地處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半球之間的樞紐,再加上至今超過五十年的僑生僑教,過去所累積的教學經驗及校友是台灣獨有的資源 (相對照於中國大陸1966~1976的十年文革浩劫);今後仍需僑委會繼續提供全球超過八萬所的周末「華語文教學會所」(其中大都為教堂或小學教室),並依10年前的往例繼續提供教材與教師,大力支援華校。其中最值得矚目的為馬來西亞,一直保有一千所以上的華校,每所平均有三千個中小學學子;泰國也有超過80所華文的中小學。

       相對於,中國大陸近兩年才要設立500所「孔子學院」,我們早已設立「老子」、「孫子」、「肚子」(餐飲班)、「身子」(練氣功、外丹功)等班別,上述論及超過八萬個小小的學習班,都特具台灣中小企業「小而美」及「螞蟻雄兵」的經營理念、遍及全球的雄心大志,是中華文化得以永續發展的尖兵。

       中國大陸發展H.S.K.(漢語水平考試),台灣在筆者任內也發展C.P.T.(華文程度考試),後來由「國家華語測驗工作委員會」舉辦「華語文能力測驗」(Test of Proficiency─Huayu)。我們已結合了傳統的正體字,美國的AP也兼採台灣這套保存兩千年的古漢語、古漢字。檢視閩南語仍然保存古音、中古音,這和日、韓、越、泰的華語語音都同屬於聲母、韻母變音(sound shifts)之前的中原音韻。此外,我們也兼採中國大陸發展的「漢語拼音」以及特具神效的注音符號教學。

總之,我們必須正視台灣深具保存傳統帶來的特殊優勢,並加以發揚光大,今後仍可和中國大陸大陸並駕齊驅,共建雙贏的榮景。

 

寶島為華語文教學的重鎮

       寶島處處都在發揚光大中華文化,如重印許多大部頭的叢書;除了精裝燙金16開本,共1,500巨冊的「文淵閣四庫全書」之外,教育部也編列10億元推動閱讀。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洪蘭夫婦全面大力提倡閱讀,即使花蓮縣地處邊陲,仍出版《2008後山的閱讀桃花源記》閱讀手冊,透過閱讀記錄和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生每天閱讀20分鐘,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而能時時自主的進行深度閱讀,目前有34校224班共5,600多個學生熱烈響應。這種鼓勵自學的風氣,也可以引進華語文教學,成為小而精的自學方案,以小班教學方式進行,並配合上述台灣已經研發成功的「線上學習」,一方面保存並發揚傳統文字、文學、文化,同時發展新新語彙以及融合獨具特色的文化,台灣仍是學習華語文的重鎮。

 

作者簡介

戴維揚

現職:中國大陸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經歷: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任

專長:英語文教學、文學批評與理論、第二語言習得

 

參考文獻

徐征(2005)。日本「學力低下」爭論之解讀。比較教育研究 176,63~67。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心理。

劉珣(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戴維揚(Dai, D. W. Y.) (1979)。Confucius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戴維揚(2004)。就語言流變追根溯源閩台漢語。戴維揚主編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15~42,台北:台灣師大。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