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文化與跨文化的探討


classroom#5702275

       我之前曾在本專欄中主張,ESOL的目標應該包含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詳見Expanding the Goal of ESOL,Essential Teacher,2008年3月),並且提出重新設計課程的模式,以協助達成此目標 (詳見Redesigning ESOL Courses to Address 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Aspects,Essential Teacher,2008年6月)。本專欄繼續探討相關架構與活動,以期協助拓展課程設計,在其中納入文化與跨文化的探討。

       ESL和EFL內容在文化探討上呈現不同的可能性。在ESL的情況下,學習者身處在一個說英語的環境中,在課堂內容進行時,自然也持續曝露於英語之中,甚至在下課之後亦是如此。然而在EFL的情況下,英語僅出現於課堂內,鮮少有機會在實際生活裡接觸到。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文化和跨文化的探討都是促使學生發展跨文化能力的基礎。

       過程取向架構 (A.E. Fantini,1999) 可協助在課堂上確實進行文化與跨文化活動。此架構擬訂出七個步驟來引導課程計劃的發展:

1.     介紹新教材

2.     課文內容習作

3.     文法探索

4.     句型練習 (或用法)

5.     社會語言學的探討

6.     目標文化探討

7.     文化間的探討

       大多數教師熟悉步驟1~4,而較不常使用5~7的步驟。但是採用步驟5~7可以明顯強化對社會語言、文化、和跨文化層面的注意力,使語言的探索更加完整。教科書通常將重點放在語言結構,也越來越重視溝通 (步驟1~4),但對步驟5~7的關注卻極少,教師必須自己發展此類活動,或是直接省略這個部份。

       此模式建立了一個明確的過程,可釐清課程單元的七個步驟中,適合每一個步驟的目標和活動。此過程亦能協助教師選擇符合學習目標的學習與教學活動,並加以排序與評估。最重要的是,教師在規劃教學大綱和課程計劃時能得到提醒,將步驟5~7的活動納入課程循環內。當然,並非每一堂課都能包含所有步驟,但所有步驟卻可共同形成一個教材單元,能在進行到新教材之前,確保步驟1至7的循環已經完成。最後,語言還是最重要的,文化及跨文化探討的存在則讓每一個單元更加完整,並加強跨文化能力的發展。

       第二種協助文化與跨文化探討的架構,則牽涉到人工事物、社會事物,和精神事物 (ASM;B. Fantini & Fantini,1997) 之間的關係,這是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採用的模式,做為國家外語教學標準的一部份。此一架構以社會學觀念為基礎,使三個文化構面相互產生關聯:人工事物(人們製造的東西)、社會事物(人們聚集的方式與目的)、精神事物(人們認為或相信的事情)。此結構提醒我們,不論是哪一個構面,都有另外兩個構面伴隨而來,而這樣的探討能協助加深對目標語言文化典範的瞭解。

 

                                人工事物

         精神事物                                社會事物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想到任何物品- 像是三明治 - 我們首先可以研究三明治是什麼 (例如午餐、點心、麵包和冷盤);然後研究什麼類型的人會吃三明治,以及如何吃 (例如,工作的人、學生,野餐時的三明治、或是一口大小的、搭配雞尾酒的三明治);最後,三明治代表的觀念或意義為何 (例如,可攜帶、價廉、快速、日常食物)。此一探討不僅限於文化物件的層面,而鼓勵將其社會運用和意義列入考慮。此外,將學習者所在國家的文化(host culture)與其所屬文化的人工事物、社會事物,和精神事物做比較 (例如,用玉米餅或米飯做的三明治),就能進行跨文化的探究。

       有許多有趣又刺激的活動,都可以用以協助處理語言中的文化與跨文化層面。有些活動是在跨文化領域內發展出來的,卻能巧妙融入步驟5~7。例如New Ways in Teaching Culture (A.E. Fantini, 1997) 包含了由世界各地教育學家提出的50種活動,並且依照各自針對的重點,如社會語言學、文化、或跨文化等做分類。

       在諸多可能性當中,我要介紹其中一種技巧-操作,這是日常生活中基礎而平常,並展露出文化訊息的活動。其中一例為,如何製做花生果醬三明治,這是每一個年輕或年長的美國人所熟悉的。

       讓學生圍坐成半圓形,使大家都能看到操作過程,同時提供事件的相關資訊。接著,運用真實的材料製做花生果醬三明治,並且在過程中一次說明一個步驟。操作完成之後,要求學生敘述他們體驗到什麼,並且將確切的步驟依序描述出來。然後讓一名自願者在全班的指示下做出第二個三明治。完成之後,請學生們品嚐一小口,然後給予評論。接著讓學生討論,在各自的文化中,有哪些可與三明治相比較的點心,這樣就完成了跨文化的探討。而接下來可進行的後續活動,還有諸多的可能性。

       協助學生發展跨文化能力不僅有趣,亦有其必要性。過程取向和ASM模式之類的架構,可協助教師擬訂課程計劃,將探討英語文化與跨文化層面的活動包含在其中。這類活動不但在傳統語言教室裡增添新的構面,也同時協助學生發展知識、態度、技巧,與意識,藉以培育他們在英語環境中所需的能力。

 

參考資料

Fantini, A. E. (Ed.) (1997). New ways in teaching culture. Alexandria, VA: TESOL.

Fantini, A. E. (1999). Comparison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J. K. Phillips (Ed.), Foreign language standards (pp. 165-218). 

Lincolnwood, IL: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Fantini, B., & Fantini A. E. (1997). Artifacts, sociofacts, mentifacts: A socioculture

framwork. In A.E. Fantini (Ed.), New Ways in Teaching Culture (pp. 57-61).

Alexandria, VA: TESOL.

 

Alvino E. Fantini 擁有賓州大學及德州大學的人類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博士學位,投身文化溝通與語言教育領域已超過40年,目前為國際訓練學校 (School for International Training) 榮譽教授,也在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所從事教學工作。

 

原文刊載於TESOL期刊Essential Teacher 2008年9月號,本刊之轉譯係經TESOL正式授權,然譯文並非由其審閱。

想了解如何成為TESOL會員,請上網查詢http://www.tesol.org或洽+1-703-836-0774。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