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英語—台灣英語教學新任務

 

       近年來,國家教育政策逐漸成為全球各國的重要議題。在過去,教育和健康之類的議題不似軍事國防和經濟政策般重要,但由於國民教育水準將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層面,以及在全球經濟中的策略性地位,因此教育政策被視為當務之急。 

 

美國經驗 vs. 土耳其經驗

       1983年雷根總統率領的國家教育精進委員會所提出的報告「一個岌岌可危的國家」,極度強調教育對於美國的重要性。報告中指出「我們社會的教育基礎目前正受到平庸的浪潮侵蝕,威脅著國家與人民的未來,」同時也警告美國大學生在入學考試中的閱讀、寫作及數學成績正在下滑,表現落後其他工業化國家的學生。委員會的報告針對五個項目:內容、標準、時間、教學與領導,以及財政資助做出三十八點建議,包括提高高中的課程要求、全面提升教育體系中的及格標準、將學習時數增加為一天七小時,一年兩百二十天、提高教師的薪水,並同步提高師資能力測驗標準、以及增加聯邦政府對教育的財政資助等。這些建議中的許多項目後來都在布希總統(George Bush)的「No Child Left Behind」教育改革計畫中實現,持續對全美50州的教育體系和本質發揮巨大影響力。

       如果想要知道教育政策對一個國家的未來影響有多大,我們可以借鏡土耳其的情況。2008年聯合國的土耳其「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該國有一千兩百萬15到24歲的青少年人口(佔總人口17.6%),這個族群中有五百萬人(40%)既不在學也沒有工作,剩下的30%在就學,30%在就業;沒有接受高中或大學教育的青少年中有30%是因為經濟困難,無法就學。土耳其在1999年才將義務教育從五年延長為八年,聯合國人類發展機構建議,應該儘快將義務教育延長為11或12年。38%的大學院校畢業生目前無法在當地找到工作。土耳其工商協會在2008年的報告中指出,女性應該佔總勞動力的一半,但實際上僅佔了26%。

       長遠來看,這些統計數據反映土耳其的未來十分堪慮。這一千兩百萬15到24歲的青少年人口,將在未來20年間達到生產力的巔峰,但現在卻只有30%完成教育。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女性無法直接對國家經濟做出貢獻。將近40%的青少年不就學也不工作。龐大的勞動力被浪費了,而主因正是教育政策的失敗。  

台灣的英語教育議題

       台灣也有自己的議題需要關心。台灣在教育普及化上的成就十分值得驕傲,90%以上的青少年在高中畢業後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但台灣是個貿易國家,需要仰賴國際貿易以及全球市場中的定位,來維持健全的經濟以及獨立的國際身份。而英語扮演的世界語(Lingua Franca)角色,對於國際貿易競爭舞台將有愈趨顯著的影響。

       在David Graddol的著作English Next中,他指出「英語學習者有年輕化的趨勢。綜觀全球,從智利到蒙古,從中國到葡萄牙,在小學階段即導入義務英語教育,而且學習年齡持續向下延伸。」(88頁)這樣的努力導因於政治及經濟上的需要,如同Graddol所述,「有更多國家的政府不只要人民學習外語,更有成為雙語國家的企圖心。」(89頁)亞洲的經濟區域,包括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以及菲律賓等國,都利用他們的英語母語優勢來吸引國外的合約。中國大陸在2001年決定英文從小學三年級起作為必修科目。Graddol提到,中國學習英語的人口是世界之冠,「2005年時,在正規教育機構內學習英語的人數將近有一億七千六百七十萬。」(95頁)

       台灣並未如其所需地幫助青少年學習英語。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在2009年三月的報告中公開的數據顯示, 141,858位應試者中有22,462名在引導寫作項目中得到零分,創下五年新高;2008年得到零分的則有16,168名考生。(2009/03/15 Taipei TimesTaipei Times報導了台灣幾位重要教育學者對此一測驗結果的看法。東吳大學曾泰元教授參與今年大學入學考試的閱卷工作,批閱了兩千多份英文作文,他表示,「學生英文寫作能力明顯地下降…最令人訝異的是拼字能力退步。」政治大學陳超明教授談到,「我們的高中畢業生缺乏分析能力,欠缺訓練。」他認為老師花太多時間教授課本的內容,卻沒有要求學生「用出來」。他相信老師需要改變教法,從解釋文法轉變為讓學生真正使用英語,「如果繼續把英文當成一門學科來教,我們是不可能成功的。」

       台灣學生的問題不只在於寫作能力,高中畢業生的口語溝通能力也相當缺乏。這個問題牽涉到許多因素,包括大班制教學、重視被動理解式學習的傳統教育模式,以及教師訓練不足。

 

腦神經研究對英語教學的啟發

       為什麼英語能夠讀、寫的台灣學生,口語表達仍有障礙?在最近的腦神經發展研究協助下,這個問題有了答案。在Tulane大學腦神經發展學系認知神經科學助理教授Janet Zadina發表的報告和演講中,她透過腦部核磁共振的影像,協助教育界在神經解剖學上得到支持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根據。

       Zadina與其團隊的研究證明,Noam Chomsky對於人腦具有語言習得裝置的假說成立,只不過他們是以神經節和腦部神經組織的樣貌存在。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清楚瞭解,每次學習新東西,腦中就會形成新的神經組織。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新的學習除了循著第一語言的神經路徑進行,也關係到大腦其他部位的運作,主要是額葉(掌管決策判斷)的運作。學習第二語言對於腦部來說是頗為吃力的工作,牽涉到許多腦部功能以及腦神經組織之間的協調;這點在進行口語溝通時尤其顯著,因為腦部的學習接收功能必須與說話的運動功能協調。最新的腦部研究顯示,進行口語溝通所需的內部生物線路,只有在連接的神經構造持續不斷受到刺激時才能形成。如果只是偶爾刺激一下,新學習所建立起的生物構造將會萎縮。這意味著口語表達能力唯有藉由持續的練習才能建立,並且維持。 從神經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不發展腦中新的語言學習和運動功能神經路徑並加以維持,透過讀、寫等被動學習得來的知識不可能轉變為口說的能力。腦神經科學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唯一能增進台灣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式,就是不斷在課堂上說和聽。

 

台灣的英語教學新希望- EIL教學

       但是一般學校每週只有200分鐘的英語教學時數,這怎麼可能辦到?面對提升英語能力的迫切需求,解決辦法之一是把英語當做國際語言,將重點轉向EIL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或ELF(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而不是學術英語(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至少針對不繼續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學生,學校可以這樣做。這並不表示學生目前修讀的學術英語課程應該就此打住,而是除了學術英語外,台灣的教育機構應該為即將就業而非繼續深造的學生,提供更簡單的EIL國際英語課程。

       非英語母語者間的直接溝通主要透過EIL來進行,這是這項轉變的優點。EIL只需要5,000個字彙,而不是在專業學術領域游刃有餘所需的25,000個字彙。EIL是溝通導向的,因此老師與學生需要花一半的課堂時間來做表達練習,而不是讓學生接受被動的教導;這會是大多數台灣英語課堂一個根本的改變。EIL課程需要各種型態的評量,也需要把口說英語的評分標準,以及英文寫作的範本用在教學上。給予學生口說與寫作的參考範例,能使他們知道標準在哪裡,並且讓他們了解如何達到學習目標。這將使得學習英語的「任務」更容易進行,學生能具體了解他們必須學習的範圍有哪些,而不是埋頭苦幹,想要精通所有的文法,或是強記一大堆的單字。

 

EIL 教學的現在與未來

       不過這個教學取向有一個缺點─  EIL課程的設計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2009年美國TESOL大會中,由Marianne Celce-Murcia主持的一個應用語言學討論會,探討英語文法研究的焦點正如何從個別語句走向整篇言談。她的研究顯示,透過言談分析,英語能夠「建構」出下一句甚至下一段中可預期的思考模式,這是英語值得被注意的一項功能。她發現四種特定的「言談架構」,第一種建構起更詳細的闡述、第二種製造高潮、第三種建構討論、第四種用於談話片段之間的轉折;這些文法模式會「建構言談」。這樣的模式可以進一步納入英語溝通課程中。

       EIL課程設計還有單字挑選的問題,如何決定5,000個必備單字包含哪些?這個部份可以借助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的教育測驗服務社(ETS,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所研發的TOEIC(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測驗來進行。TOEIC 測驗要求具備5,000以上的單字量;無論是要在測驗中獲得良好成績,或是在國際間以英語進行有效溝通,這樣的單字量都是相當足夠的。  

       除了上述的兩個問題之外,EIL課程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有待解決。對強調功能性的國際英語而言,文化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們所謂的文化,指的又是誰的文化?英語的使用遍及全世界,無可避免發展出許多地域性差異。會有人為國際英語建立起一套標準嗎?會不會有一本國際英語字典來決定字彙該如何發音?誰又有權力編輯這本字典?這些問題沒有答案,因為世界每天都不停地在變化;面對這樣快速發展、難以掌控的情況,各國政府、語言學家、學者和教育家們都試圖理解,並且找出因應之道。

 

國際溝通能力是勝出關鍵

       個人認為,台灣如果要在國際貿易中保持優勢而獨立的地位,製造業及服務業中,一定要有大多數從業人員能夠與世界上其他的非英語母語者作清楚的溝通。如果繼續將英語當作學術科目來教,這個目標是無法達成的。唯有針對口說及寫作溝通能力加強訓練,並且將焦點範圍縮小,放在基本的、合乎文法的言談模式,以及單字、闡釋意義的技巧(negotiation of meaning skills)上,才能培養出在EIL環境中進行一般工作的能力。

       台灣的英語教學方式要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改變,將需要政府新政策的指導、評量方式的改進、大量的教師訓練、以及新課程的規劃等配套措施。看起來似乎是個相當大的挑戰,但是就很多方面而言,這些改變關乎這個國家的未來。台灣的英語教育不應只是教育家的事,而應該是全國的事。美國國家教育精進委員會報告「一個岌岌可危的國家」中所提到的「我們社會的教育基礎目前正受到平庸的浪潮侵蝕,威脅著國家與人民的未來」引發全國高度關注,台灣的英語教育亦應該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