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專業英語文教育及證照制度看「技職教育再造方案」

 

前言

       行政院於今年(98) 5月14日通過「技職教育再造方案」,院長劉兆玄表示:「全球化國際競爭及產業轉型,台灣技職教育必須在內容、方法均與時俱進,讓技職教育成為打造活力經濟的重要動力。」

       經建會又於6月3日報告服務業未來發展策略說明:「外語能力是發展服務業的基礎之一,行政院訂出將鼓勵各大學把通過外語檢定納入畢業門檻,並辦理專業外語職能訓練課程,特別是強化醫療、觀光等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專業語言能力。」

       筆者先後任教於中山大學、高雄大學等普通大學英語文系所,及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輔英科技大學等技職院校應用外語系所,深感從國家到家庭個人,投入英語文教育的時間、金錢及心力相當驚人,而效益則相對不彰,國人有目共睹。孰令致之?卻鮮有人做系統性的探討。本文擬由敎、學、考、證、用等面向一一探討:

 

外語證照系統性探討

       敎、學、考、證若未能一以貫之與應用結合,則證照只是紙上談兵的能力,即使有政府背書,沒有業界採用之公信力,通過率高又有何用?例如目前設立的大學畢業英檢門檻制度,有些學校門檻過高,學生畢不了業,就在門檻之外另訂替代條款,用英語學分代替,門檻形同虛設。筆者即曾因堅持英檢門檻立場遭學生投訴。有些科大設定的門檻過低,與就業門檻不能接軌,例如去年一項調查台灣企業對新招募員工英語能力的要求,TOEIC分數需在405-600分之間,而大部分科技大學的畢業門檻卻只有TOEIC 350分,難怪畢業即失業。至於目前大學為何不敢提高門檻?因為英語教學效果不彰,怕學生畢不了業,影響招生。而為何成效不彰?又牽涉過去二十年教改政策過度向一般大學傾斜,扭曲了技職體系原先實作重於學理的制度;另一方面是中、後段大學生素質下降,加上全球化與網路化社會變遷,職場要求的英語文能力已非昔比,原有傳統教育的一般英語文能力(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已與國際英語(EIL: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或全球英語(Global English)脫節。英檢證照考試情境能否與國際接軌,英檢證照的品質與公信力能否為國際企業接受,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尤有進者,即使取得國際企業接受的英檢證照,能否勝任各行各業的專業英語文(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能力?這又是另一種業界要求的英語能力門檻,不是目前各大學畢業門檻要求的英檢證照所能測定。

 

專業英語文的教育與證照

       三年多前,個人接受English Career專訪時,曾提出ESP是應外系的一條主要生路,尤其在歐盟開始推行「世界英語計畫(World English Project)」的當下。歐盟建議所有成員國的英語教育應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因為全球化加深職場競爭生態,要提升學生的就業力,進而強化國家競爭力,必須直接切入ESP的訓練,可行的辦法只有往下紮根,在小學階段實施6年的英語教學。如此一來,就有12年一貫的一般英語文EGP訓練,學生於第12年EGP課程結束後,進入大學可直接使用英語文從事專業領域研習,也就是ESP的模式,這是目前英語文教育的國際潮流。隨著英語教學往小學延伸,ESP必然是大學英語教育的主要內涵與趨勢,更是培養專業競爭力不可或缺的一環。

       筆者有鑑於此,先是在輔英科大推動醫護英語文教育,並於94年以來每年舉行國際醫護英文學術研討會,97年11月更進一步籌劃成立了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TESPA: Taiwan ESP Association),希望能將專業英語文教育推廣至全國各大專院校,然而目前主要的推廣障礙是應外系的系所制度。

 

由許士軍教授『傳統系所組織已不合時宜』論點看應外系的危機

       管理學家許士軍教授在《商業周刊》(1117期,98. 4)教育線上專欄為文,談到學涯與職涯的大落差是造成當今國內「高學歷等於高失業率」的主因,認為傳統的系所組織已不合時宜,建議推行教師歸屬學院,學生歸屬學程(program)的改造措施,以符合當今知識整合時代的產業需求。許教授的見地與視野,引起教育界極大的震撼與迴響。筆者擬從個人熟悉的學術領域,也是筆者以為國內最不具競爭力的系所—應用外(英)語系(簡稱應外系)—切入,談論如何培育應外系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並以跨領域英文新興學門ESP作為應外系的一條活路,也算是對許教授大文的回應。

       「應外系」本來是教育部想要提升國家競爭力策略思維下的產物。立意良善,但是早年應外系的整體規劃以及應用外(英)語的稱呼有欠深思熟慮,語文本因用而生,世上並無不應用的語文,只是應用的場域和領域不同而已。事實上,早在民國86年,筆者從中山大學借調至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主持系院務時,就曾在中國時報(86.4.28)為文呼籲大家要先把應用外語想清楚,什麼叫做「應用外語」?筆者前後撰寫好幾篇文章,希望大家好好思考外(英)語如何「應用」,如何尋找利基,又如何與傳統的外(英)文系區隔。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冀望各校能依大小環境鏈的優勢與特色,發展不同領域的專業英語文(ESP)。

       當時包含筆者主持的高雄第一科大應用英語系在內,全台灣只有四所應外系,整個學門尚處於萌芽的階段,尚未發展出學門的定見與規範,充滿機會潛力與發展前景。之後,政府推動高等教育自由化,以廣設大學做為提升人力素質的手段,同時鼓勵專科和技術學院改制升格為大學。為了配合設立大學應有的規模,各校紛紛設置應外系。經過十年,全國應外系已約達百個,成長25倍,成長率不可不謂驚人。仔細探究各校廣設應外系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大家體認到外語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一個要項,可藉此提升國人的國際視野;第二,設立應外系成本不高,不需要購置昂貴的機器和實驗室,且招生容易。

       然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國內應外系大致都走兩條路,一是培養中小學師資,另一則走向翻譯實務。從個人專業觀點,無論是教學也好、翻譯也好,這兩條「就業之路」其實是把學生帶入「畢業即失業」的死巷。國內少數的科技學校,例如台灣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甚或文藻外語學院,因學生英語文能力較好,尚可從事教學或翻譯工作,其他應用外(英)語系學生畢業門檻多設為全民英檢中級或TOEIC 550分,要通過職場略有競爭力的英語門檻 TOEIC 600分都十分困難,要在就業上有競爭力談何容易?尤其是對語文能力要求甚高的教學與翻譯工作。然當時少子化現象尚未浮現,各校招生較容易,且課程規劃、師資聘任、教學行政大多掌握在英語教學老師的手上,成立越多應外系,越能保障英語文教師就業機會。大家不願正視英語文產業應用面,遂造成今天應外系面臨關閉或轉型的困境與危機。

 

應外系改造的轉機

       應外系整個問題出在對英語文的觀念和態度。我們可以視英語文為學科(subject)或學門(discipline),就像物理、化學或歷史一般;我們也可以視英語文為工具(a vehicle或 a tool)。應外系對待英語文應該是vehicle或tool,不應該是subject或discipline,本末倒置是應外系當今問題的所在,也是畢業生欠缺就業競爭力的主因。應外系本質上應該是跨領域的學程,亦即包括語文領域加專業領域兩種知識群,所以,在課程設計上,除了紮實的基礎英語文訓練之外,必需要有專業課程的設計,若學生想從商,就要有完善的商管學程,若學生想從事觀光,就要有相關的休閒旅遊學程,若學生想從事設計,就要有配套的美工設計學程,各個應外系的發展必須看學校的優勢,產業的需求,以及社會的需要大中小環境鏈的關係而定。大家要認真思考的是在應外系裏英語文到底是一個學科、學門(subject/discipline)或是一種工具(vehicle/tool)。然如前所言,因為教師的學術生態阻礙應外系多元專業英語文ESP課程的發展,造就了不具競爭力的畢業生。

       那要如何改造應外系的學術生態呢?

 

技職體系畢業生要有雙學位及三個證照

       許世軍教授倡導的學程方案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亦即應外系要與各校語言中心結合成為「專業英語文ESP學程管理中心」,學校各系科學生必須修習大學共同的國際英語學分或學程,再選修各系科的「專業英語文學程」。應外系同學也必須強制兼修其他專業。這樣,技職體系學生畢業時不僅是雙學位,也擁有三個證照:「一般英語檢定證照」、「專業英語文證照」、「專業證照」。如此方能充分發揮行政院「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的目標,培育出的大學畢業生才有可能達成劉院長所謂具有「全球化國際競爭及產業轉型」競爭力的任務。

 

由台灣下一代前景看應外系改造的更大使命培育國民國際專業競爭力

       台灣下一代的前景是什麼?由二次大戰後的產業領袖及各領域精英的成功方向看來,就是走出台灣,逐鹿全球。例如,紐約時報網站商業版今年6月4日頭條:「台灣科技公司努力爭雄」,選出以小筆電聞名全球的雙A品牌Acer(宏碁)及Asus(華碩)公司,及以智慧手機聞名的HTC(宏達電)三家公司,他們陸續站上了全球第一線,其他以掃毒軟體聞名的趨勢科技,以及拍攝「色戒」、「斷背山」等中、英文學電影聞名全球的奧斯卡金獎導演李安,詮釋「行草」、「太極」文化內涵到全球舞台的雲門舞團掌門人林懷民等,都是優秀的典範,即使在短期內有不少產業沒有立即走向全球,也至少以大陸為跳板,為放眼全球暖身,例如:統一、康師傅等不勝枚舉。因此台灣下一代國民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就是「國際專業競爭力」,也就是「專業能力」家「外語致用能力」。故不是只有應外系的學生要學專業英語文ESP,所有技職科系學生也都該學各自的專業英語文ESP,應外系所老師更大的使命就是協助全校學生通過「專業英語文ESP證照」檢定。

 

克魯曼訪台與英文系同學的談話也是對台灣ESP專業英語文教育的期許

       今年五月克魯曼(Paul Krugman)訪台時,台師大英語系學生劉俐珊提問,台灣收入兩極化,全球重視的是經濟科技,相較之下,她唸的科系沒有用途。克魯曼表示,不是只有工程師才吃香,因為觀念很重要,他有朋友是英文博士,他們靠著敎商界人士如何溝通,竟然還可以賺很多錢,因為他們可以敎工程師溝通,他說:「你知道的,要工程師懂得溝通非常困難。」他建議學生加強專業技術,強化多元能力,培養自己成為通才。同樣身為英文博士本人看了這則新聞後非常心虛,也為所有應外系師生捏一把冷汗,如果ESP的能力沒有一定的程度,如何協助商業界人士及工程師溝通呢?捫心自問,能達到克魯曼的英文博士友人程度,敎工程師學會溝通能力者有幾人?更遑論應外系畢業生了。但克魯曼的談話正好是對台灣專業英語文教育工作者及政府技職教育政策執行者的最好期許,願與政府主管官員及應外系師生共勉之。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