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大師梭羅在2003年提到,未來最需要的技能是能在全球各地運作自如的能力,包含語言能力、應用資訊能力與對各地文化的了解。在學習中文蔚為風潮之下,英語目前仍在國際上維持其世界通用語的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溝通往來的需求相對地提高,英文成為世界各產企業之間的溝通媒介,國際間主要使用的語言。在教育部的「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提到英、外語學習的重要性,以歐盟為例,說明了「資訊時代的流通語文是英文,電腦彼此以英文連線。全世界電腦中所貯存的資料版分之八十以上是英文版,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國際電話以英語交談,四分之三的國際信件、電報以英文書寫,電腦程式指令與軟體本身大部分是英文版。」不僅如此,在歐洲、美洲、澳洲與亞洲,許多國家將英文列為官方語言。這種種現象產生了所謂的「the world in English」英語世界,意味著世界各國在使用英語的同時,不僅吸取英語語文,更融合當地文化與社會需求而產生出”新”英語,例如:新加坡的Singlish。
所以,學習英語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國際觀的培養,以達到與國際之間跨文化溝通的目的。因此,技職院校的英語教育不僅需要注重英語能力與技巧的提升,並應培養學子的國際觀,養成開放與批判性的思惟(critical thinking)。
近年來,教育部與政府其他部門積極推動英語學習與英語環境的建置,但光是英語學習與英語化環境不等同於國際化,因為語言本身無法穿透各民族間的文化隔閡。因此,英文的學習只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基本工具之一,學習者還需要建立起國際觀。那麼,到底國際觀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的國際觀是深入了解影響全球化的「文化活動」與其他民族的思維模式,從生活習慣到流行趨勢;從歷史背景到風俗民情。從社會功能來看,語言不僅是工具也承載了文化的發展。因為,學習一種語言,不僅是語言技巧的學習,更是對文化傳承與使用者環境的了解。因此,技職體系英語教育政策必須涵蓋國際觀的培養,以英語語言技巧與能力的學習為基本要件,並針對文化相關議題與課程進行規劃。
技職體系英語教育應該並重語文與文化層面,在強化學子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深入了解本土與各國歷史背景、生活習慣與風俗,讓學子能在各種職場與生活場合,在面對外籍人士時,能有合宜之應對進退,達到溝通的目的;並能運用批判性的思惟以在地文化知識為本,了解所處社會的觀念與價值觀,並以開放的心胸,廣納其他文化的思惟模式,深入觀察分析種種事物,方能在國際場合上展現優異的競爭力。對於技職院校英語教育的具體策略,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了解學生語文能力,設定合理學習目標,建立自信心
技職院校學生在進入大專院校時,雖然至少學習英語六年,但多數學生仍無法使用日常生活英語與人溝通。許多技職院校學生在剛進入學校時,連基礎的發音、字彙與文法等等都無法正確使用。語文基本能力的不足,以及中國的面子(face)文化的影響下,造成了學生開口說英文的恐懼以及自信心低落。因此,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面對學生英文程度的低落,運用良好英文能力測驗機制,檢測學生英文程度,然後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學習英文時能得到成就感,去除學生使用英文面對外籍人士的恐懼建立其自信心。
二、 以學生為主(student centered)的教學方法,導入日常生活使用情境
學者指出目前許多國、高中的英文教學方式,仍以準備英語考試為主,在考試的壓力下,學生背誦英文單字句子與文法規則,卻無法應用所學的英語。再加上,就台灣的社會情境而言,同學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聽、說技能溝通的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在這樣的困境下,我們如何能讓學生掌握英語實際運用的能力呢? 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扮演著主導的角色,學生易流於被動的學習,如先前所提過的,許多學生學英語通常採用低層次的背誦學習策略,來強記英文單字與文法句型,不知如何活用這些單字與句型,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涉外場合無法進行溝通,變成記憶性知識。所以,英語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student centered)的方式進行,激發學生思考能力;舉個例子說,英文的假設語氣與條件子句常常造成初學者的混淆,一般文法規則的述說為「與現在事實相反、與過去事實相反、有可能發生」等等,這些敘述相當拗口,不容易明瞭。此時若能透過與學生生活作息相關的活潑方式來教學,激發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使用的情境,以角色扮演等以學生為主(student centered)的教學方式進行,將會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引起學習興趣並體認到其實用性。
三、編纂涵蓋文化之多元化英語教學教材,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
英語教學活動除了重視語文能力與技巧的培養,也應該涵蓋在地與他國經濟、風俗與生活習慣。在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讓他們了解各地文化以培養其觀察與解析能力,進而能提出個人見解。目前,技職大專院校所使用的英語學習教材大多是由native speakers主筆,未能完整有系列的呈現台灣在地與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文化,讓學生學習比較與分析。未來若能由大學校院教師協力編撰包含國際性和地方性題材之英語教材,讓學生了解外國地理、歷史、經濟與文化等等,增廣學生見聞。除此之外,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閱讀各種中英文的題材,廣涉各類知識與世界潮流趨勢,配合相關通識課程的學習,皆有助於學生批判性思考的養成。
四、創造實際演練與互動機會,提升學生的語文與跨文化溝通能力
儘管英語學習生活化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但在台灣,除了部分涉外的產企業、政府機構與學術基構人員,大部分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文的機會不多,因為這些英語表達方式對學生的生活而言並不具任何情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然而在法國與德國,雖然當地語言仍是大眾所使用的語言,但其人民的英語能力卻普遍比台灣學生來得好。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歐洲的地緣關係,各國人民往來頻繁,英語為各國間溝通的主要語言,所以英語溝通能力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如果學校能創造國際交流機會讓學生參與相關活動,例如:國際志工服務與交流、交換學生、國外企業與學術機構參訪等活動,必能大大的提升學生的語文與跨文化溝通能力。
現今,各國大量產企業已走入世界的舞台,以求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人才的需求倍增。歐洲與中國大陸的工商業與學術機構紛紛合作開設各種語言與文化學習的課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強化職場人士語文能力並拓展視野,相互了解不同國家與種族間的溝通模式與觀念,以求合作順利減少誤解。因此,技職院校的英語教育應該同時重視學生語文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國際觀的養成。語言與文化關係密不可分,語言本身內含文化並具備了傳遞文化的功能,因此國際觀的養成必須透過多元性、活潑化的語言與文化相關之教學活動以及實際的國際交流機會才能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這將是技職英語教育必須努力的方向,以期培育出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