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長久以來,台灣的英語教學著重在“學習”的概念,而非“使用”的想法。然而,現今以績效指標為導向的教育策略,強調學生的實際表現與職場能力的建立。不管在技職院校或是一般大專院校,都已經在徹底檢討我們高等教育中的英語成效。負責英文教學的老師,尤其是主管,都要面對學校當局(包括行政主管、院系所學術主管)的挑戰與質疑,倒底我們學生的英語文能力,在大量人力與時間(以大一英文為主軸)的投注下,其成效如何,到底學生是否能通過英語能力檢定?
這種以績效導向為思考的大學經營策略,在評鑑指標的操作下,英語教學面臨很大的挑戰。者種挑戰不僅是來自學校當局,更要面對學生長久以來的學習無力感(動機薄弱、學習成效不彰等)。面對這些挑戰(尤其是英檢的標準或是畢業門檻的壓力),很多學校開設以考試目標為導向的課程,如英檢衝刺班或是密集英語營,試圖透過考試導向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職場競爭力。然而,這些短線的課程或是英語教學操作,或許對少數學生產生激勵效果,長期觀察,整體的語言能力仍無法有效改善。
到底要如何建立一個比較有效地英語教學體制,才能全面性地調整現今以學習為導向、以語法結構為主、以短線考試為架構的語言教學模式呢?本文以個人長期以來擔任行政工作的角度,從教學理念、學術行政及政策思維出發,探討強調績效的技職院校,如何透過制度改革,建立一套以目標導向的英語教學模式,並呼籲各校訂定具特色的英語文教育政策白皮書,才能徹底打下英語教學的深厚基礎。
二、背景說明與學理分析
技職英語教育的積效要求
為因應全球化與國際接軌,教育部為提升技職校院學生外語能力,在「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執行計畫」中以英檢來檢驗英語教學的績效。然而以教、學、考、證一以貫之,並結合職場應用結合的策略,不僅是教學的內容,甚至於整體的英文課程規劃,皆必須要配合專業的學習與生涯的規劃,讓學習績效達到預期成果。
目標導向的思維 (objectives-oriented)
從學理上來看,語言學習要建立在使用的概念上,所謂目標導向的思維有三個優勢:一是清楚的掌握教學目標,並規劃課程內容,並確實訂定學習成效(如英檢能力指標等);二是激發學生動機,以完成某項目標(如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能以英文進行簡報並回答問題等);三是結合英語理論與課堂實務,確定課程規劃的實用性。這種以目標為導向的思維,可能要跳脫傳統的英語教學設計(如語法教學、閱讀教學等),而以產出(production)為重要的教學活動,簡單地說,學生要能實際使用語言,運用在實務處理上,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觀念著手,然後再回歸到一般的英語文學習上(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語意與語用的教學理念
(以下引用自個人文章:陳超明,〈從文法導向到語言使用:考試導向的英語教學及其意涵〉,English Career 31 (2009): 4-9)
在過去這幾十年,外語習得或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已不僅只是專注於溝通能力,而是發展出一種新的理論,叫做「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簡稱SCT)。這理論主要是說,「人類的心智運作,基本上是由文化產物、文化活動、文化概念,這三者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Ratner, quoted in Lantolf and Throne, 197)。 簡單來說,我們學習語言不是透過文法、句型架構這種形式上的東西,而是透過我們和人群、社會、世界的互動。形式語法的傳統認為語言是一套系統,在語言教學中偏重文法講解;而上面提到的功能語法強調對上下文的理解,著重在語意、溝通、說話者與聽者的互動。
許多語言學家都已討論過,第二外語習得的焦點已從語意學(語言是一套系統)轉移至語用學(語言是個交互作用的過程)。下面的表格能夠清楚說明兩者差異;(引用自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語意學 (文法導向) | 語用學(修辭導向) |
由文法規則所支配 | 是原則導向(即不拘泥於規則,修辭概念) |
文法的規則基本上是源自傳統 |
溝通原理基本上並不是源自傳統, 亦即是用談話的目的來啟動溝通機制 |
文法解釋以符合形式為主 | 語用解釋以達到功能為主 |
文法是理想化的 | 語用學是人際的及文本間的實用溝通活動 |
這樣看來,語用學是將一段話的意思(或文法上的意義)連結到語用的角度。語用學主要是在解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sense (指字面上的意思)和force (指透過溝通和互動而產生的語意)。(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在此,我並非質疑,透過一堆(文法)規則而學會使用語言的傳統方式一點用也沒有。相反地,我是要指出如要學會一種外語(本篇談到的是英語),並不只是要學會抽象、有規則的系統,還要能夠使用出來,結合上下文、透過溝通才能夠真正瞭解意思、並建構出自己的想法。在美洲、歐洲、甚至亞洲大學中,符合這種理論的新課程已如火如荼地在各外文系中開展。
社會文化理論的英語習得
SCT是由一位俄國科學家L. S. Vygotsky所提出的,他的目的是要發展一種統一理論,可以用來解釋所有人類的心智活動功能。Vygotsky認為,「人類心智的組成包含低階的神經生物基礎,但是人類意識這部份,則是人類使用高階的文化工具(指語言、文學、數學、分類、理性、邏輯)而形成,自發性的控制大於生物基礎」(Lantolf and Thorme 198引用)。當一個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文字不僅「表示不同的物體和動作,還能夠將學習者對語音的生物理解2轉變為對文化和概念的理解」(198)。因此,當談到語言如何幫助溝通時,瞭解文字的文化意涵與延伸語意比瞭解文法架構更為重要。
要培養出這種溝通能力,必須要有一套社會文化的語言課程。Vygotsky指出,內化(internalization)是習得這種能力的一環。要將語言內化,首先要會模仿。但是模仿並非指不經過思考單純的模仿,而是還包括「有目標的認知、能夠重新塑造原本的認知」(Lantolf and Throme 203)。當學習一種新的外國語的基礎(單字或句型)時,學習者必須要觀察該語言真實生活的溝通方式。要成功學會一個語言,就是要結合文法學習與文化理解。
英語課程改革新觀念:要會使用語言,而非只是學習語言
社會文化理論該如何應用在大學教室或英語課程?要學會語言溝通能力,關鍵是學生要會使用語言,而不只是學習語言。大學生幾乎都具有基本的語言認知,因此現在該是讓他們在真實生活(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使用語言。這樣的情境學習法不只包括內容導向的語言課程(content-based,也就是教材中包含各種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議題),還包括運用語言的評量,像是標準化測驗或是模仿商業人士的練習。
教育政策的前瞻性 (Foresight in Educational Policy)
政策的前瞻性,其關鍵要素在於主事者推動政策,必須有系統地偵測社會需求與教育發展動態,並評估自身的能力與資源,擷取他人的前瞻經驗,建立前瞻觀測與執行機制。以十年為規劃的指標年,為學校未來英語人才建立一個完整的培育計畫,其規劃重點應包括:
一、整體的英語文課程規劃
二、學生的英文能力指標
三、行政與教學的實施方案
現今台灣各大學提出類似英語文政策白皮書的,大約有三個學校:政治大學的英語文選課辦法;成功大學的英語文規劃;輔英科大的英語文政策白皮書等。
三、英語文教育政策白皮書
提出英語文教育政策白皮書,主要的論述有三:
一、教職院校的英語文教學,並非是應外系或是語言中心的問題,而是全校面對國際化或是學生未來職競爭所必須嚴肅處理的議題,從校長、教務長、各院院長到第一線的英文老師,都必須對全校英語教育取得共識,才可能有效推動全校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過去由應外系或是語言中心主任,單打獨鬥,從爭取資源到師資人力配置的時代已經過去。以目標為導向的英語教育,應該結合行政支援、學科專業需求及英語教學實際運作,提升為全校教育策略的一環。
二、英語文教育是長久的教育議題,必須以政策來規劃各項資源分配及教學方針,而非是因應某些計畫而產生的短線操作(如英檢班、各項英語活動、英語村的設立等)。政策白皮書可以利用短、中、長期的規劃,提供學校當局及執行單位(硬外系或是語言中心),有系統且長期地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
三、英語文政策白皮書可以有效宣示該校提升英語文能力的決心,並指出如何與其他專業結合的規劃方針,並訂定各項英語文教學的策略及績效指標,對於開課時數、人數、課程內容、預期目標及學生能力指標等均可以具體陳述,成為一具前瞻性與視野的英語文教學。
此針對此英語文教育政策白皮書,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執行方式等,加以說明,並附上課程規劃之草案供參考。
英語文教育政策白皮書規劃草案:
一、教學目標
(一)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為主
1. 實用學習為主導:強調其學科知識與溝通能力,因此採用學系分班的方式進行。
2. 能力為依歸:依照學生的能力測驗(placement test)來分班上課,打破學科之限制。
3. 生涯規劃為導向:以職場或是國外進修為教學分組。
(二)以產出(output)為主要教學重點
(三)培養學生英語生產力(production)
1. 重視學生的理解、口語及書寫能力
2. 提升學生單字量與實際運用
二、行政組織與運作
(一)規劃階段:
1. 組織面的調整:整合校內各個單位,成立「英語文教學中心」或強化相關教學單位(如應英系或語言中心)
2. 成立校內英語教育諮詢委員會:由教務長、各學院院長及英語教學單位主管組成。
3. 協調行政資源與師資整合
4. 計算容量與課程規劃
(二)實施階段
1. 政策制定:
(a) 英語教育的多面性:英語課程的學習、學生英語社團、語言交換制度、國際交換學生、專業課程英語授課、校內外其他英語活動(英語辯論、英語簡報比賽等)
(b)課程政策:打破大一英文的概念,以內容及程度為課程分類:大學英文(一)、大學英文(二)、大學英文(三)、大學英文(四)的實施方式與學分數
2. 課程規劃
(a)大一新生能力分班(大學英文一)
(b)分級教學
(c)先修課程的建立
(d)進階課程(大學英文二、三、四、專業英文)
(e)精英學程
(三) 考核階段:
行政作業的效率(含各系所院的配合)、教師專業的評估、學生能力測驗(英檢或是能力指標的制定)。
三、教學策略
語言學習的成敗與實用面息息相關,如何營造學生從使用語言的觀念著手,並創造其學習成就感,為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之不二法門。為全面提升技職學生良好的英語文溝通表達能力,其教學策略如下:(部份內容,參考輔英科大英語政策白皮書)
(一)英語文能力分級編班機制:施行新生英語文能力分級分班,藉由精緻的分級,齊一學生的素質,並依不同的程度,訂定應達成之學習目標
(二)實施適性教學:依學生程度選用課本,分級教學,針對低成就學生以補強發音及培養句子概念為主,中高階學生則加強讀寫的訓練。
(三)小班教學:語言教學首重互動及產出練習,推動小班教學,可有效運用各項教學資源及教學模式,創造學生的主動學習。即使資源不足,可採用大班中的小組學習策略,分組學習。並利用教學助理,強化學生練習,以培養產出力。
(四)採用溝通教學法:採用溝通式英語教學法,並融入各種創意教學法,設計各種情境或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生活化英語。
(五)實施大學英文課程會考:於每學年末舉辦統一會考,針對各級學生施測,並將評量成績納入正規課程成績計算,此考試可作為評量課程及學生能力之基礎。
(六)制定各年級英語文能力指標:透過課程評估及會考或相關英檢,訂定本校英文主修與非主修學生之能力指標,作為課程考評及成效評估之依據。
(七)強化英語教師之多元專長:為配合專業英文課程開設,並提升學生情境學習之機會,教師應增進相關專業(如商學、法學、醫護等)之語言背景。
(八)強化數位學習之內涵:語言學習強調多元化與即時性,未創造學生多元學習之空間,學校應善用科技網路優勢,以網路學習平台提供學生影音吉期他相關之語言學習資源,並將此學習納入正規課程的一部份。
四、課程規劃的方向與策略
考量技職院校特性,技職英文可分成以下幾大類:
(一)英語先修課程:透過能力分級測驗,針對過去語言學習成就低者,提供先修課程,此課程可結合網路教學、助教輔導、零學分之暑期先修等方式,強化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其單字量、簡單聽講能力等。
(二)大學英文(一):為全校必修課程,以實用能力為主,從閱讀出發,提升學生相關之理解能力,並強化口語表達能力,教授基本英語句法,但不講授艱深之文法規則,以單字量及文章難易度來規範此課程之內容。
(三)大學英文(二)、(三)、(四):以英語文技巧(聽、說、讀、寫)為課程指標,結合兩種以上之語言能力,提供學生情境之練習。如閱讀與口語訓練、閱讀與初級寫作,可以不同語言能力組合,定為此課程之副標題,成為此課程之特色與方向。
(四)專業英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結合專業與語言學習,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方向,必要時可採用團隊教學方式(teaming teaching),由專業老師與英語老師合教。
(五)精英學程:專對本校英語能力及專業能力均強學生,開設進階之語言能力與實用課程,如學術寫作、英文演辯、時事英文聽講、英文談判與溝通、英文會議等。
(六)網路課程:針對以上各項課程或英文能力檢定等,可考慮網路特性,開設非同步遠距課程,提供學生相關學習資源,並模擬英文能力檢定,考取證照。
實際課程運作
各級學校可依具其學生能力、學系特性及學校校務發展方向,彈性組合以上課程,如以雙軌制為例:
一、針對程度較差學生:先修課程(含網路課程)、大學英文(一)、大學英文(二):閱讀與口語、大學英文(二):生活英語等
二、針對優秀學生:大學英文(一)、專業英文、精英學程
各項課程指標與能力參考指標如下:
預期成效 |
校方投入經費資源之參考依據 強化管考機制、落實畢業門檻
提升學生職場就業力 |
課程名稱 | 目標 | 管考績效 |
大學英文(一)基礎EIL國際英語課程 |
國際英語5大情境
單字1500 字
|
50% 通過CEF A2 相當
全民英檢初級 或 多益225 分
|
大學英文(二)進階EIL I國際英語課程 |
國際英語10大情境
單字3500 字
|
35% 通過CEF B1 相當
全民英檢中級 或 多益550 分
|
大學英文(三)進階EIL II國際英語課程 |
國際英語15大情境
單字5000 字
|
25% 通過CEF B2 相當
全民英檢中高級 或 多益785 分
|
大學英文(四)專業英語 ESP課程 |
情境單字5000 字 專業英語2000 字 |
20% 通過CEF B2 相當
全民英檢中高級 或 多益785 分
|
英語先修課程 | 核心單字850 字 |
20% 通過CEF A2相當 全民英檢初級或多益普級134 分 |
五、結語
大學英語教育的成敗,已經不是一個英語教學的問題,也不是個別英語系或是老師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大學教育品質的議題,也是一個制度面的議題。尤其是在技職體系中,從高職高工以來,所承襲的教育難題。為徹底提升技職學生英文能力,必須從制度面著手,從英語教學到其他專業單位,全面思考課程規劃的實用性與能力指標的訂定,以就業為取向,以使用為依歸,一起來開啓各校的英語教育革命。在此,有幾點主張:
一、以語用為教學的策略,揚棄文法認知的純語意教學與短線的英檢課程與活動。
二、英語教育是全校的議題,非應外系或是語言中心的單一教學重擔。
三、以現有資源,重新規劃課程與調整師資,有效運用學校與各院之行政資源。
四、訂定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目標,以能力指標取代傳統的評量機制。
2 生物理解(biological perception)指學習者接受到外國語言的語音時,能夠將聲音和已知的單字連結,瞭解該語音所對應的文字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