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突然對於英語聽力教學這個議題特別地感到熱忱是有故事的。
某個期末考的下課,我在點收同學們的「教學評鑑回饋單」,有一排的同學恰巧是反面為上地交上來,我一邊整理一邊不經意地看了一下分數,在這五分尺度量表(一分為非常不同意,五分為非常同意)中,同學們對於「口說」、「閱讀」和「寫作」的學習滿意度普遍坐落在四分、五分,但是在「我對聽力方面的進步感到滿意」的這一項出現了「兩分」,翻到下一張「三分」,再下一張「兩分」,又一張的「三分」、「兩分」。老實說,老師也和學生一樣很在意分數的。
忽然間,我腦中閃過一個念頭:Wait a minute!我們怎麼可能上英文課沒有練習「聽力」呢?雖然不至於到百分百的全英語授課,但大部份時候講課和做活動也都是以英文進行,英文影片和Youtube短片也都有讓同學觀看做討論,課本搭配的CD也有讓同學做聽力練習、檢討題目,甚至還反覆重聽練習。難道這些對於同學來說不屬於「聽力」學習嗎? 為什麼相較於「口說」、「閱讀」和「寫作」,學生會感覺在「聽力」的學習上沒有進步呢?還是說,其實這樣的教學並無加強聽「力」嗎?
聽力是一項「被動接收」的技能?
在反問自己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在腦中閃過一頁又一頁的 lesson plans,我發現大部份的時候我的確是「花時間在檢驗學生聽力的對與錯」,但我「並沒有花時間在帶學生如何聽」。如何聽?我怎麼知道學生有沒有真的在聽?帶學生?聽力,不就是老師講解完後,同學跟著CD「自己聽」嗎?老師還要帶什麼步驟嗎?
再者,過去讀的英語教學理論書籍,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聽力是一項被動接收的技能(receptive skill),因為我們是訊息的接收者(receiver)」,所以學生上課就是在「接收」訊息,而做題目不就是被動的坐著、接收題目、作答檢驗這接收能力嗎?
過去的英文課中,老師怎麼教你聽力的?
在這學期授課的七個班中,我調查了學生學習聽力的背景歷程,其中一個問題是:在過去的英文課中,你的老師怎麼教你聽力的? 在這370個大二學生當中,排名第一的回答是「上課聽課文CD,週考空英聽力」,第二名是「老師教我解題技巧和如何猜對題目」,第三名是「老師沒有教,要自己聽空英、CNN 和 ICRT」。甚至還有一些同學下課後跑來告訴我:「Never. Are you joking? We just practiced writing and reading in class!」
對你來說,什麼是「聽力好」?
同時,我也請學生自評自己的英語聽力,以及在他們的眼中什麼是聽力好。在每一個52人左右的班中,都會有兩到三名的同學認為自己的聽力是好的,因為他們「可以和外籍人士互動交談」,雖然「不完全聽得懂 ICRT 和電視影集,但可以知道大約在談什麼」。其他認為自己聽力待加強的同學則表示,聽力好的意思就是「可以聽懂上課老師在說什麼和活動如何進行」、「可以知道什麼是關鍵字,然後聽懂它」、「可以和外國人交談」、以及「可以看懂電影、影集、CNN、ICRT」。其中不少同學在問卷中發問:「為什麼我空英都有讀也有聽,但是我的聽力還是不好?」
我認為這些回應來自教與學之間的認知差異(discrepancy),直接反應在學生英語學習融會貫通上的困難。不同於教閱讀時的一步步帶同學搜尋topic sentence,抓出 main idea 和 supporting details;在「教」聽力時,老師容易誤以為放CD做題目是檢測之前的學習內容,因為單字都學過了、課文也討論過了,怎麼還會答錯呢?就「學」聽力的層面來看,當下單字聲音的辨識、不知如何預期會出現的問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分心、甚至是瞬間反應能力不足都會造成聽力的恐慌和挫折,而這些的確是上課中老師忽略的語言技巧教學。聽力,果真不是一項純粹被動接收的技能;聽力,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
聽力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
近年來,多益、全民英檢、劍橋博思、托福、雅思等國內外英語能力認證考試都一再強調語言為溝通的必要條件,而此以「學會溝通」不僅是學生學習英文的主要目標,亦是各大學院校積極以EIL為框架推動英語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方針之一。那麼,在英語聽力教學上,以「學會溝通」為目標的趨勢教學又該如何進行呢?
因為聽力並非以完全聽懂每一個字為目的,聽力並非以完全記憶每一個細節為目的,聽力並非是一項被動參與的技能,因此為提高學習良率,老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地」透過了解「情境」來「主動參與」聽力過程。
第一步:情境字彙
字彙的學習絕對是任何一種語言技能的基礎。在課堂上,我使用小花作為工具,以標題作為主要學習情境(花的心),給同學五個相關單詞(花瓣)讓同學做初步的情境概念強化。接下來,在讓同學以任何一朵花瓣為核心,再從課文找出討論相關情境或事件的字詞(word chunks)。以圖像做學習的好處不只是一次就學習五個字詞,也能讓學生明確地看到字詞和字詞之間存在著關連性,因為在某一特殊情境或是討論某一事件時,這些字詞會一再出現、一再地被使用。
第二步:字串力和音辨力
在情境小花的學習階段,我經常鼓勵學生不要只學單字,而是學習字詞、字串(word chunks),而這通常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改變根深蒂固的「單字就是一個字」舊觀念。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叫做 word chunks,和什麼樣的字詞才可以 chunk 起來,於是在每一朵情境小花的花辦,我都會挑選兩個字以上的字詞作為我挑選的原則,在講解的時候我會慢慢地讓同學發現原來所謂的 word chunks 就是搭配詞的意思,而搭配詞通常就不出那麼幾種 mix & match 方式:N + N、A + N、V + N。
老師幾乎可以在四到七週的 word chunks 學習後明顯地感受到學生的進步,在期中考後經常有學生興奮地跑來告訴我:「我從來都不知道有 word chunks 這個東西!我讀原文書變快了,而且我開始看得懂,連寫作和聽力都一起進步耶!」
只有情境 word chunks 的學習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學生的學習習慣是用電子詞典查中文釋義(通常是老師只考單字註解),因此我認為除非是改變測驗方式,學習方式也才會有所深刻地改變。我告訴學生情境單元復習考我會從基礎的 word chunks 聽寫開始,然後是句子聽寫,再來是簡答題題目只能聽的到看不到。
一開始的確造成學生準備上的恐慌,因為從來沒有老師這樣對他們!但我向學生保證我願意接受無上限的題目「重複點播」,因為我承認聽力的訓練必須慢慢培養,才會漸漸產生「主動參與」,最終也才會有學習成效。最近我收到同學的一封信,她說:「其實一開始知道自己要聽題目真的很害怕,準備時候每學一個單字就要聽發音,雖然知道可以重複點播有那麼點鬆口氣,但還是一樣精神很緊繃,可是後來我發現不知不覺我的集中力變好了,上課也開始抓到更多英文是我聽得懂的。」
第三步:從「主動參與」到「整合理解」
經過了 word chunks 聽寫後,我決定讓同學做再更進一步的溝通技巧培養:整合理解。衍伸字詞聽寫的概念,我把目標轉移到讓同學閱讀 Vocabulary 的英文註釋(definition)並抓出學生所謂的「關鍵詞」(key word chunks),也就是可以代表某單字的字詞。因為在成就測驗(achievement test)上,我會唸出15個單字,而學生必須在20個英文註釋選項中,透過關鍵詞找出最合適的來填寫代碼作答。
同時我也將傳統的克漏字練習改版,我將一半的克漏字單字選項抽掉,讓學生先做聽寫填進 word bank,再進行克漏字作答;另外,我也應用了全民英檢初級使用指定字詞造句的概念,讓學生做聽寫造句。這些微調整的目的不僅是提升學生對於「聽」這能力的概念強化,更是希望學生透過多樣的測驗型態,發現「聽力」是可以被整合應用在許多學習環境、日常生活,進而去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更有效地提升英語學習良率。
[練習範例一:]
Listening + Vocabulary — Cloze
Fill in the blank with the words from the Word Bank. Make minor grammatical changes if necessary. Not all the words will be used!
|
labor |
|
optimum |
|
hypermarket |
1. |
Price wars may teach customers to anticipate lower prices and thus 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ir purchases until the next expected price cut. |
2. |
Faced with exc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 firms may reduce prices to sell enough volume in order to maintain an _____________________ production level. |
聽力題目:
1. packaging 2. capacity 3. reversible |
[練習範例二:]
Listening + Word Chunk + Writing
Use the words provided to make a sentence, or sentences. Underline the word when it is used. Watch out your grammar. An example is done for you.
Ex. |
leverage / assembly / client companies / labor OEM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a company that leverages labor to meet th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needs of client companies. |
1.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perceived value/ buyers/ determine/ willingness/ product) |
2.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demand/ capacity/ price cut/ generate/ excess/ launch) |
3.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defer/ customer/ implication/ price war/ price sensitive/ purchase) |
結語
對大部份學生來說,「聽力」、「口說」、「閱讀」和「寫作」是四個分開的技能,「單字」、「片語」、「文法」又是再另外往上加的技能。學生不了解在不同的語言技巧之間,有許多交集的地方;學生也看不出如何將所學到的技巧應用到別的環境,因此,在教學上我喜歡以情境為學習整合的出發點,啓發和培養學生對於技巧和技巧間的關連性和可轉移性。
融入了以情境溝通為主的聽力教學,有大大的改變了我的 lesson plan 準備時間嗎?答案是:沒有,教學上反而更輕鬆了!
我發現我的改變只是抽掉一些原先就存在的內容,讓它們消失在紙本上,透過鷹架教學(scaffolding teaching),用「我說、學生聽和做反應」的方式呈現。那麼,學生的教學回饋呢?從上課中越來越多學生會盯著我的嘴型跟著模仿、喃喃自語,講到某個字詞時,我不再需要喊「repeat after me」因為學生自然就跟著讀,聽考時越來越低的重複點播率,我相信這些孩子也已經發現他們的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