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請您分享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學與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教學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EAP的內容顯然比較學術一些,我們逐漸懂得更務實地研究如何學習語言,像是語料庫分析(Corpus Analysis)、資料庫語言學(Corpus Linguistics)等,這是語言學的一個新領域。如果我們能善用電腦程式去分析語言,統計出特定語詞、單字及文法結構的出現頻率,我們將發現EGP與EAP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單字的用法或呈現方式,皆差別迥異,就好比在英文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言一樣。在口語及書寫英文上亦完全不同,這是過去人們未曾發現的。
少了電腦分析的輔助,我們不可能透徹地看清語言本身。也正因如此,我們正在尋找各種「英文」之間的差異,如學術英文、一般英文、口語英文、書寫英文等等,英文延伸出的型態有很多,任一種型態的英文都有其目的。
對於想要從事EAP教學的老師,您有何建議?
無論是EAP英文老師或是以英文教授專業知識的老師,所要具備的能力有許多,例如,必須對學術英文相當熟悉,包括語言的組成、文體風格、演說形式等,甚至更要熟悉語言本身。
學術型演說跟一般型演說很不同,不僅語料庫完全不一樣,演說的方法與步驟也完全不同,如,要決定先說哪一項資訊,或要講得多仔細等等。另外,則是在語文本身的不同,教授學術英文不只要有清晰的文法知識,也要對語言的搭配用法十分熟悉。這是在語言學中相對來看較新的領域,我們才剛開始理解不同的字詞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於不同的內容中,且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對於使用英文的華人來說,有太多此類的搭配字詞之用法需要記住,即使是母語人士,也是一項巨大的負荷。因此,我才研發相關的線上軟體來幫助英語學習者,增進其學術英文方面的能力。
EAP是進入高等教育的必要技能,對亞洲的學生來說,學習EAP的挑戰之處是?
首要的挑戰是:亞洲學生必須跟英文更親近。好比在台灣,學生練習英文的時間永遠不夠、面對英文的環境一直不足,不論在聽、說、讀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夠的使用機會。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能更頻繁且自在地運用英文。
不過,我也發覺比起台灣跟香港,在台灣的人們更有學習熱忱。我所遇到的許多台灣學生及老師,學習動機都很強烈。雖然我很難將兩個不同文化、態度、習慣的人們放在同一個問題上做比較,但至少目前我的觀察是如此。在香港,人們其實擁有許多使用英文的機會,這跟台灣完全相反,也或許是這樣,台灣的學生學起英文更有衝勁,香港學生卻視其為理所當然。
第二點,我認為學習應該更有系統,例如設定學習目標、學習日程表等等。就像學單字一樣,學生會需要一個個人化的單字庫,而現在電腦就能協助這一點,就如同我所設計的程式之一,學生能藉以學到每個英文單字所對應的搭配字詞、呈現方式,並學會如何在說、寫時運用它。我十分認同運用電腦、科技來輔助教學,科技在商業或許多其他專業領域都已有相當的發展突破,唯獨教學領域缺乏科技方面的進展,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仍然不夠,英文老師們也未受足夠培訓。
對於所有的英語文學習者來說,EAP一定很重要嗎?
不,其實我並不贊同這個說法。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才是好老師應做的事。雖然我也知道,台灣有非常多的大專院校,而大多數的高中生也選擇直接升學;相較於香港僅8所大學的情形,並非每個學生都一定讀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他們有的可能選擇直接就業,或在職校上課、培養特殊專長。
我的意思並不是指學習EAP只能受限在一小群學術圈裡,但事實上,學習者確實應該專心學習他們真正需要的能力,EAP或可說是ESP的一種,如果學生將來用不到這項能力,他們就不一定需要學,再說他們也學不了EAP所有的內容。人們要學的領域不停變化,這跟人們各自所須面對的生涯、職涯相關,無論對老師或學生來說,都是如此。
許多台灣的技職校院學生缺乏足夠的英文基礎,假如他們仍想繼續進修,勢必要具備EAP的知識,但在這樣的情形下,老師能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EAP呢?
我並不認為這會造成問題,只要學生能有清楚的未來目標,那麼他腦中一定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方法,去組織想法、獲取知識。比方說,若是我想在台灣當個汽車業務員,我就必須懂得這個領域的中文字彙,能用一些基礎的溝通方式,我也因此有足夠的動機去學習。許多老師其實並不清楚他們真正要教的是什麼,教育是個龐大的志業,老師不光是要教會學生語言的文法結構而已,而是讓他們知道他們為何而學。
EAP也分成很多種,有普遍性的EAP,也有專門的EAP。舉例來說,在工程英文寫作上,「被動式」很重要;但對於商管類的英文寫作而言,就不盡然如此。學生不只是要在技術層面上學會單字,更要知道該領域涉及的言談內容(discourse)。英文老師們需要更多更好的教材,並確保教材內容是符合真實情況的。只不過,目前市面上的許多教材,都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老師們能取得的資源確實有限。
課室內的師生互動對教學十分重要,您會如何建議英語教師增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
相對於大班教學,小班教學更容易在課堂中營造師生間互動的氣氛,不過,科技也已逐漸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被動學習對學習成效沒有幫助,被動的學習方式只能獲取短暫記憶而非永久記憶,因此學生只能記得一些事實,卻不理解使用的技巧。很弔詭地,不論學生或老師,卻仍然習慣被動地教與學,只因為人們習慣如此、文化如此,且容易作到。
這是個因循已久陋習,也很難改變,不只在亞洲國家,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現象。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具備足夠教學熱忱的老師,並且懂得應用科技在課堂上,增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我上課時只提供局部的課堂講義,學生必須自己主動填寫關鍵的學習內容,諸如此類地作法的確相當有效。
透過這次的EAP工作坊,您最想傳達給英文老師的事是什麼?
老師要具備教學熱忱,並激發學生的參與感。我們或許很容易忘記別人說過什麼,但是絕不會忘記別人給我們的感受,就像我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喜好一樣,身為英文老師,必須幫助學生喜歡這個語言,進而自動自發地學習。其次,就是有系統地學習。無論可以運用的科技層次如何,又即使完全沒有可用的電腦設備,好老師永遠有辦法能在教室裡採用符合真實語境的教材,找到真正有用的教學內容。老師們必須確實地去理解、研究並發現學生的需要。
如果一個老師或學生夠幸運能使用一些良好的技術資源,有效的技術資源是確實存在的。這些科技資源相當重要。對我來說,妥善運用資源的教學方法(resource-approached teaching)十分重要,也是很主動的學習方式。或許問題式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較為人熟知,但不論何者,我想都是很基礎的重要觀念。很多學科的老師都覺得提供資訊很重要,就像在台灣、韓國、香港、日本、中國盛行的填鴨式教學一樣,老師習慣趕進度、教完所有的教材內容。但事實上,老師不僅教不完、學生吸收不了、學習內容更是日新月異。
「教他釣魚而不是給他魚吃」,這是一句老俗諺,但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讓他們懂得如何汲取資訊,並從旁協助。千萬不要將「老師」的地位神格化,反之,教學思維應更為人性化,作為輔導者,要說「我們一起找出答案吧!」而不是直接公布答案。「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英文老師的任務,就是協助學生解決學英文的問題。
學語言不能光靠文法規則,而是深入了解語言的特性,EAP學習尤其如此,我們首先要知道EAP是什麼?EAP在法律、化學工程及商管等領域皆有很大不同,老師必須先找出各領域EAP學生的真正需求,才能做好教學。現階段EAP教學的相關研究還很淺薄,像是分門別類的EAP常用學術字彙表尚未研發、實用的EAP教材尚且不足等等,從事EAP領域的教學有很大的責任仍須承擔,需要更多英文老師的投入。
*John Milton博士於亞洲大學EAP工作坊所分享之EAP教學網站資源與工具,乃經香港科技大學學術事務(Academic Affairs)首席副校長辦公室之許可研發,並由該校語言中心維護。在John Milton博士的帶領下,主要研究成員包括Stella Yeung、Sean McMinn,以及多位技術小組成員(目前由Vivying Cheng領導)共同維護。欲了解更多John Milton博士所研發之線上軟體My Words之相關資訊,請至http://mywords.ust.hk參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