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過去有許多教學的經驗,想請問您對英語教學的興趣是如何開始的?
我對其他文化的興趣早在幼時開始,而這樣的興趣也奠定我日後成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的教學實踐家。在我生長的家庭裡,祖父母及父母都對不同的人種與文化深感興趣;我的祖母喜歡美國原住民文化,她對亞馬遜人的藝術和歷史十分著迷;而我父親由於工作的關係,在八○年代曾到歐洲及亞洲旅行,他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學幾句當地的問候語,後來為了增進工作上的溝通能力,他還參加了德語和法語的會話課程。
我第一年的大學時光是在德國就讀的,也因此主修德語。我發現,學習外國語言代表你能夠真正使用他們的語言和當地居民溝通,用他們的觀點學習他們的歷史。所以,當我的一位好友告訴我一門應用語言學的碩士學程,我認為那是一個可以到處旅行、可以認識許多不同國家人的志業,對我來說真是再適合不過了!畢業之後,我曾經到日本教學一年,那是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一步,因為它讓我了解到非西方的文化。雖然現在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密西根教學,但是我有很多機會去接觸那些國際學生,了解他們的掙扎,並思考如何可以幫助他們克服那些困難。
您在「學術英語(EAP)」、「面對多元化(國際化)群眾之簡報技巧」等領域皆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教這兩門課程有什麼共同點呢?
儘管我在許多不同的地方教學,但我所有學生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接觸過學術領域,並且在他們的學術生涯中,需要做清楚的口頭報告。政府的研究員也和教授、學生一樣,需要學習報告的技巧;這些人無論如何都需要在國際會議這個交流的平台上,發表他們的研究,並且得到其他相同領域專家的觀點和意見。這是一個強烈的動機去讓學生去學習,也同樣的益於老師的教學。
可否請您分享您所觀察到的亞洲教師或講者在教學簡報時的情況或特性;除了投影片的設計之外,您覺得老師們還可以如何進一步改善簡報技巧呢?
我看過許多人在報告時,不了解台下觀眾的屬性,所以無法和他們做溝通。很多人演講的內容太過專業,或是很迅速地發表過多資訊而模糊了焦點,他們也常常在投影片上放置過多的內容;上述這些行為都會讓觀眾不知所措並且注意力分散。
我認為,應該將簡報視為一種較正式的教學體材,如果一個老師從來沒有想過要如何教會別人一件事,那麼他也只會把簡報當作一個痛苦的責任,這樣他當然沒有辦法和觀眾做有效的溝通。這並不是僅僅發生在亞洲人身上,我在美國也看過這樣的情形,即使專業的英語母語者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其實在美國的教育系統裡,非常重視公眾演說的能力;從小學開始,學生就有很多上台報告的經驗。一般來說,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都會有一學期公眾演說的課程;當美國學生進入研究所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希望在這個部分學習到更多。很明顯,有些人忘了這些基礎,可能是在日常工作之外,太趕著參加會議的結果。就算對我們這些教學者來說也一樣,準備一個好的正式報告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
我認為提供學生多樣性的簡報機會,是增進演講技巧的最好方式,在簡報後接受評論並獲得建議,並從每次的報告中學習如何和觀眾溝通─必須簡單明瞭、善於控制時間、能有效利用視覺媒介,並能夠在突發情況發生時,即時運用備案……這些都要從練習中學習經驗,沒有捷徑的。一個好的指導者也有非常大的幫助,在美國,當研究生要去會議發表文章時,都會先在指導教授和同學面前做一次模擬練習。當然對英語為第二外語的學生來說,又有不同層面的事項要注意,例如要使用最適當的單字、重音的位置和語調等等。
你對亞洲的英語教學有何觀察,而EAP課程的重要性何在?
我非常樂於見到越來越多的亞洲大學開始重視EAP課程,這讓我非常開心。尤其是台灣國際ESP期刊的出版,更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平台;我希望藉由這個雜誌的出版,可以讓更多的觀眾注意到ESP的重要性,並且激發更多參與者的討論,也期望這些研究結果可以為亞洲ESP發展盡一份心力,解決亞洲ESP特有的問題。
在美國,有非常多的研究生是來自於亞洲區的大學,我認為能在這些大學裡有更多更好的EAP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那些學生在來美國前就有很好的學術英語訓練,那麼他們在剛來美國的第一年就可以完全了解上課的內容,而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上,也可以不用有那麼大的壓力。就我的了解,一般學生在準備報告時,聽力及口說方面都還沒具備那麼高的學術程度。我看到許多程度比較低的學生,在密西根大學第一個學期來上我的閱讀課時,表示他們只能理解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課程。沒有人會想要在美國付全部的學費但只僅僅了解一半的課程,因此那些學生進步得非常快,但是他們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在台灣,開設在大學部的專業英語課程往往有許多英語程度不一的學生,處在同一個班上;學生不一定能同時達到相同的教學目標。對於學生的學習差異,您有何建議?
在密西根大學,有一個很好的工具讓我們可以和EAP課程配合,那就是我們的分級考試。學生會依據他們的程度被放在最適合、讓他們獲益最多的英語課程裡(我們總共有33個學分)。如果沒有這個測試考試,我們作為指導者也不能有效的教學。學生可能會在第一天不情願地來到課堂上,覺得自己的程度高於這堂課,然後不開心地被放到另外一個英語班級裡。無論如何,只要當學生了解所設的課程是為了他們的需求、程度而設計的,他們會非常願意去參與、學習。只要學生發現這堂英語課程裡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就會有很強烈的學習動機。
因為在密西根大學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想要上的課,所以在一個班級裡還是會有許多不同程度的學生。作為指導者,我們會利用程度比較好的學生來帶領小組作討論,或是請他們帶一小段教學或給他們比較具有挑戰性的作業。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及講者,您對過去幾十年的英語教學趨勢有何看法?
在全球性的英語教學趨勢裡,對我最重要的影響是在語料庫的使用;學術英語口說以及寫作的語料庫的增加,對我在教學以及研究方面都獲益甚多。像MICASE, MICUSP 和BASE等資料庫,讓我了解英語如何在學術脈絡中使用,這讓我更精確地了解什麼是我該教些什麼。過去,學生所學的都是Swales教授所謂的「俗語」(folkloric speech),那些我們認為大家所使用,但是其實不是「真的」使用的語言;例如讓學生去背誦那些由教材編者想像的對話。但既然那些對話並不是真的被廣泛使用的對話,那麼我們在教室內教授的對話內容和真實世界的對話內容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現在,我們有由從真實情境中的音檔抄錄成的英語教材。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寫作的語料庫上。從去年開始,我們可以在ELI密西根大學MICUSP語料庫中 (Michigan Corpus of Upper- level Student Papers, http://micusp.elicorpora.info/ )找到許多學生在修課時得到優等的學期報告,我們可以利用那些優秀的文章來讓學生知道他們應該要如何寫作。過去有許多寫作教材用報章雜誌的文章作為教學內容,但其實那些文章的文類並不是學生在學術訓練上所需要生產的。所以語料庫對身為指導者的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工具,不但讓我們在教學上更容易,也更有趣。